今年10月13日是第35個國際減災日,主題是“賦能年輕一代、共筑韌性未來”。記者從市減災辦、市應急管理局獲悉,全市各縣(區)、各有關單位將圍繞今年國際減災日主題,結合我市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創建工作,通過線上線下的傳播載體和平臺,推進防災減災科普宣教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推動實現人人知曉減災、人人支持減災、人人參與減災的全民宣傳格局。
已建立10個消防主題公園
消防防火實訓區、報警與滅火實訓區、疏散實訓區……在惠州科技館B展廳一樓和二樓平臺,有一個集宣傳性、教育性、觀賞性、趣味性、科學性于一體的省級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可讓參觀者“零距離”了解消防、學習消防。該基地今年7月正式開放,截至目前月均接待群眾2萬人次。
“我市的防災安全教育專門場所主要依托科技館、戶外拓展基地、消防站、村(社區)、公園、廣場等,通過多樣化的展區與安全體驗項目,普及應急救援知識。”市減災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目前已建立10個消防主題公園,在大型商業綜合體、紅花湖、西湖景區打造固定消防宣傳陣地。同時,充分利用消防車等特殊裝備車輛,打造“行走中”的安全教育課堂。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市教育局積極推進校園安全科普基地建設,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建設了首批30個“校園安全科普教育基地”,覆蓋電氣、網絡、口腔健康、生命健康、交通、防溺水、氣象、消防等各個安全領域,為廣大師生和家長提供了安全科普教育公益服務。
“要堅持關口前移、防患于未然,組織開展與年輕一代學習生活密切相關領域的風險隱患排查,推動安全責任落實。”市減災辦相關負責人強調,要加大防災減災教育力度,切實提高兒童和青少年防災避險意識和應對能力。要對各級各類學校、校外培訓機構教學場所和宿舍定期進行安全隱患排查,及時消除隱患。兒童游樂場所、體育場館、旅游景區等兒童和青少年活動重點場所要加強設施防護水平和承災能力評估,落實安全防控措施。要統籌校園建設和教育設施安全保障,優先考慮將部分有條件的中小學建成應急避難場所,發揮“平急兩用”作用。
易發溺水區域配備“愛心救生圈”
為加強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提高應對災害事故的能力和水平,我市已建成以政府集中儲備管理為主、社會儲備為輔,市級應急物資儲備為核心、縣(區)和鎮(街)應急物資儲備為支撐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
“近年來,市、縣兩級救災物資倉庫分別與相關企業簽訂救災物資代儲協議,代儲物資主要以食品類為主。”市減災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積極拓展物資儲備方式,在目前實物儲備的基礎上,逐步采用協議儲備、企業代儲、產能儲備等方式,拓寬救災物資供應渠道,提升應急期間的救災保障能力。
2022年以來,我市共發出市級應急物資調撥指令17次,向龍門縣、惠東縣等多災易災縣區調撥折疊床、清涼被、救生衣等防汛救災應急物資共5.89萬件。為切實織密防溺水安全網,預防溺水等危險事故的發生,我市各縣區對江河湖庫沿岸易發溺水區域配備“愛心救生圈”等救援器材,為生命保駕護航,截至目前全市共配備救援及警示器材20423件。
“各縣(區)、各有關單位要針對秋冬季和本地災害特點,樹牢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壓緊壓實責任,統籌做好預案、機制、力量、裝備物資準備,一旦發生突發災情險情,確保有力有序高效處置。”市減災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將進一步優化完善行政村(社區)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十個有”建設,各縣(區)轄區內90%以上村(居)至少各建成一個應急避難場所,完善應急預案及對婦女兒童等脆弱人群的幫扶措施,大力提升突發災情險情的應對能力。
記者劉建威 通訊員何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