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惠城區橋東街道金沙俊園小區的電動自行車充電棚內,一場模擬火災消防演練吸引了眾多目光。當起火的煙霧濃度及溫升速率突破預設閾值時,現場的火災報警噴水聯動系統立即啟動,細密的水霧呈扇形覆蓋整個充電區域,警報信息同步推送至監控中心和管理人員手機端。沒等人員就位,AI監控發出指令,在數十秒內便壓制住火勢,將潛在危險扼殺在萌芽階段……
金沙俊園小區開展消防演習,設備噴淋滅火后,物業人員勾出起火車輛。
這場實景演練,全程運用了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預警管理平臺,實現了“早期預警—精準定位—快速處置”的閉環管理。
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預警管理平臺頁面。
據悉,橋東街道在我市率先啟用該平臺,在金沙俊園、半島華庭以及新世界天瀾小區展開平臺運營試點,為推進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行動,遏制電動自行車火災多發勢頭,實現由人防變技防,破解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治理難題提供了切實有效的創新解決方案。
國標化建設
新建充電樁30座充電口300個
近年來,電動自行車因其便捷性成為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工具,但隨之而來的充電安全隱患也日益凸顯。長期以來,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設施標準缺失,直到2022年7月1日國標GB/T 42236-2022《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設施技術規范》實施,對照來看,目前大多充電設施不符合國標要求,存在很大安全隱患。在違規停放、充電或改裝、更換鋰電池等不當使用情況下,電動自行車極易發生起火和爆炸。特別是因電池短路起火,12秒后即可處于猛烈燃燒階段,因而近年來電動自行車火災時有發生。
如何破解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治理難題,讓群眾“安全與便捷”可兼得?橋東街道作為惠城住宅集中區域,率先破解這個民生熱點“必答題”。
橋東街道黨工委通過走訪社區(村)一線,發現電動自行車的安全管理缺乏相應的機制和技術手段,浪費了大量人力,管理成本很高。
為此,橋東街道黨工委決定將治理重心放在電動自行車充電設備標準建設、車輛合規停放和安全充電等方面,從消防隱患“早預警”和“快處理”著手,并在今年5月正式推動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預警管理平臺建設這一創新探索。
平臺建設第一要緊事就是升級硬件。橋東街道黨工委相關負責團隊走進社區(村)、物業企業現場選址,充分利用公共空間,合理規劃建設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目前已新建充電樁30余座、充電口300余個。
“新建充電站全部符合國標要求,配備防過充、防短路、防浸水等功能,充電樁間距、消防通道等細節均按規范設計,從源頭降低風險。”橋東街道應急辦副主任黃舜堯說。
智慧化平臺
3秒識別同步滅火,處置效率提升90%以上
硬件升級后,橋東街道隨即在金沙俊園、半島華庭以及新世界天瀾等3個小區,展開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預警管理平臺運營試點。通過智能管理平臺建設,實現從“被動救火”到“主動防御”,展示了技術如何重構安全防線。
在“AI+傳感”上,平臺做到秒級響應。通過光譜傳感器和AI算法,聯合火焰探測、火焰識別和煙感聯動,系統可3秒內識別火焰或異常溫升,聯動噴淋裝置自動滅火,較傳統人工處置效率提升90%以上。
火災視頻探測到火源后,立即向物業值班室、橋東街道應急值班室、平臺控制中心管理平臺及相關負責人發送火警信息和電話通知。物業負責人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指揮保安人員進行現場處置并報告處置情況。火災處理完畢,物業負責人向街道應急值班室報告處置情況,確保火災處置形成閉環管理。
萬一平臺因故障失靈了,怎么辦?
平臺管理負責人說:“我們是‘一網統管、多級聯網’,不僅可以對小區物業值班室、街道值守中心同步預警,值守中心和手機端是全天候24小時監控,做到遠程巡檢;自動滅火失靈的情況下,也可手動啟動一鍵滅火功能。”全面接入平臺后,轄區所有充電設施都能進行智慧化預警,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讓物業管理公司更放心,為街道的公共安全管理充分賦能。
如此智能的技防充電設備,居民充電費用是否要花費更高?
目前,橋東通過“政府引導+企業投資+物業協同”模式,共同建設智慧平臺降低管理成本。“在運營收費方面參考現有價格,只低不高。”平臺運營負責人說。
“新的充電停放設備收費跟之前一樣,都是每輛車50元包月。但有這種自動滅火裝備的充電停放棚,我們放心不少。”金沙俊園小區居民孫景瀾點贊道。
金沙俊園物業管理人員陳錫偉認為,安裝了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預警管理平臺后,管理人員心里踏實多了,可以實時查看每個充電樁點位的情況,大大減少了巡查工作量。特別是有火情發生時,監控值班室第一時間收到通知,第一時間啟動噴淋滅火系統,能有效處理初期火災,防止火勢擴大,為防范重大火災提供重要保障。
“橋東街道計劃在轄區全面普及國標化充電站建設,并將所有設施接入智慧管理平臺,進一步織密安全防護網。未來還將持續優化平臺功能,探索更多智能化應用,為城市公共安全注入新動能。”黃舜堯說。
目前,橋東街道保有近6萬輛電動自行車,要防患于未“燃”,接下來還將積極宣傳“無牌無證電動自行車禁止進入小區”的規定,嚴厲打擊銷售不合格、非法改裝電動自行車等違法行為等,為居民創造安全、有序生活環境。
惠城事·匯言堂
打好“組合拳”做好“必答題”
安全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通過AI技術與國標化建設相結合,橋東街道率先打造了一套高效、安全的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管理體系。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預警管理平臺這一創新實踐,不僅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也為城市公共安全賦能,為城市治理現代化貢獻智慧力量。
未來,推進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行動,遏制電動自行車火災多發勢頭,仍需多方合力和長效治理,需打好“組合拳”。
在政策發力上,要標準與監管并行。目前,多地已出臺電動自行車安全管理條例,明確禁止進樓入戶充電,并要求新建小區按國標配建集中充電設施。還需加強生產、銷售、使用全鏈條監管,嚴打劣質電池和非法改裝。
在合力共治上,要以科技賦能基層。通過推廣“政府引導+企業投資+物業協同”模式,以智慧平臺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監管效率。比如,自去年7月起,北京消防推出“非現場監管”體系,通過“消防一體化綜合監管服務系統”巡檢,對轄區單位中控室值班值守情況、單位防火自查情況進行“非現場監管”,取得了明顯成效。其中大興區消防救援局通過“非現場監管”模式,已對538家存在隱患問題的企業進行督促整改,既實現防患于未“燃”,也獲得了企業的廣泛認可。做到在監管實踐中,既“利劍高懸”,又“無事不擾”。
在公眾教育上,要久久為功,讓安全意識深入人心。可通過開展“充電安全進社區”活動,通過模擬火災演練、短視頻科普等方式,讓用戶掌握“四不原則”:不過充、不改裝、不飛線、不停放樓道。
隨著鈉離子電池、智能BMS(電池管理系統)等新技術普及,電動自行車本質安全水平將持續提升。而5G、物聯網與大數據的深度融合,將推動安全管理從“單點防控”向“城市級智慧消防網絡”進化。
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是一場關乎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考。唯有技術創新、標準完善、管理優化與公眾參與多管齊下,方能讓“小車輪”穩穩轉出大民生。
記者謝菁菁 通訊員宋玥 呂昊東 林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