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中型漁船分組停靠在大亞灣澳頭小桂避風點避風。記者匡湘鄂 通訊員李璐瑤 攝

惠陽公安提前準備各類專業救援裝備物資。記者黃尉宏 通訊員傅燦 林伶 攝

海事執法人員加強船舶排查。 記者葉麗莎 通訊員劉依婷 攝

仲愷陳江全面清點并補充防汛搶險物資。記者劉乙端 攝
涉險關鍵區域群眾應轉盡轉、鄉村大喇叭在村(社區)持續宣傳、提前預置物資隊伍……隨著今年第18號臺風“樺加沙”(超強臺風級)逼近,全市上下嚴陣以待,各縣區周密部署、精準發力,以最堅決的態度落實各項防御措施,眾志成城筑牢安全防線,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堅決打好打贏這場臺風防御硬仗。
轉移群眾
“應轉盡轉”保障生命安全
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是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全市各縣區堅決果斷、徹底做好人員轉移工作,嚴格落實特殊群體臨災轉移“四個一”機制等硬要求,加強對涉險關鍵區域和前期已轉移地區的排查,做到應轉盡轉、應轉早轉、應轉快轉,確保不漏一戶一人。
“當地部門安排很到位,讓我們安心出島避臺風。”大亞灣澳頭東升村村民邱女士的話語道出了轉移群眾的心聲。22日,澳頭街道聯合相關部門緊急行動,將東升島、三門島漁村村民安全轉移至陸地安置點。截至當日17時,大亞灣區累計轉移群眾2368人。
惠城區以最有力的行動落實人員轉移要求,截至22日下午6時轉移10568人,折疊床、睡袋等生活物資同步配齊。
惠東縣各鄉鎮黨員干部下沉一線,港口613名需轉移人員已分批撤離。
博羅縣針對獨居老人、殘疾人、留守兒童等重點群體提前制定轉移方案,確保險情發生時迅速響應、應轉盡轉、不落一人。
“阿婆,臺風要來了,這兩天先到兒子家住吧!”22日上午,仲愷高新區瀝林鎮干部小張敲開了獨居老人黃阿婆的家門。像這樣的“敲門行動”正在全區展開,工作人員重點走訪老舊房屋、低洼地帶居民,做到“應轉盡轉、應轉早轉”。
漁船回港
海上漁船全部回港避風
9月22日,惠東港口內港、巽寮漁業港內一派緊張有序的景象:吊機將一艘艘漁船緩緩吊運至岸邊空地整齊停放,避免港內擁擠引發碰撞損壞。“臺風風力大,把船吊到岸上最安全。”港口港一村村民老鐘說。目前,港口900多艘漁船全部停靠內港,其中大部分船只吊到岸邊停放;平海鎮漁船全部完成拖吊或進港避風;巽寮626艘各類船只均已回港避風。
9月22日下午5時,記者在大亞灣澳頭港碼頭、小桂村碼頭看到,許多小型漁船已吊到岸上并用纜繩捆綁加固;避風港海面上,一艘艘回港避風的大型漁船整齊排列,船身緊靠。為應對“樺加沙”可能帶來的嚴重影響,大亞灣區嚴格落實海上防風“六個百分百”要求,海上漁船1354艘(其中海上國庫漁船463艘、港澳流動漁船139艘、街道納管船只752艘)全部回港避風。
“我們對所管轄的各類漁船采取了分級避風措施,并加強海面巡查、宣傳,清理船上滯留人員,防止人員回流,堅決落實海上防風‘六個百分百’要求。”大亞灣海洋綜合執法大隊教導員任華介紹,該大隊已啟動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建立了實時數據共享機制,確保信息暢通和防臺風措施有效執行。
宣傳防范
線上線下宣傳覆蓋全域
“各位居民,人不出門、車不上路,請及時加固門窗,備好生活物資……”在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固定大喇叭與流動小喇叭交織成網,將臺風預警和避險指南傳遞到每個角落。潼湖、瀝林等鎮街也通過微信公眾號、入戶宣傳等渠道,確保預警信息全覆蓋。
“超強臺風‘樺加沙’預計23日凌晨進入南海,給我們帶來嚴重風雨影響,請大家做好防臺風工作,不要出門……”9月22日,博羅縣公莊鎮陂頭神村利用鄉村大喇叭宣傳臺風防御工作。為做好臺風的防御工作,博羅縣各鎮、街道發布了《關于做好臺風暴雨天氣防御工作的倡議書》,同時利用微信群、鄉村大喇叭以及LED屏等做好臺風防御知識宣傳,同時提醒群眾提前儲備相應的物資,切實提高大家的臺風防控意識。
9月22日,惠東縣平海、巽寮等地黨員干部下沉到海灘宣傳防臺風措施,并勸導游客盡快離開到安全地帶避風。平海鎮在各沙灘邊設置大喇叭,各村黨群服務中心大喇叭、LED屏也同步啟用,積極擴大防臺風宣傳。
大亞灣區持續強化防風宣傳,通過各類平臺密集滾動發布臺風預警、防御指引及安全提醒,全力提升公眾自救互救意識和能力。
應急準備
提前預置物資隊伍
走進仲愷高新區各鎮街應急物資儲備倉庫,橡皮艇、救生衣、移動照明燈等物資分類整齊碼放,隨時待命。“我們每天對應急設備進行巡檢,確保關鍵時刻‘拉得出、用得上’。”潼僑鎮應急管理辦負責人說。
據了解,為最大限度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仲愷高新區全面開放71處室內應急避難場所,總容納量約10萬人,這些場所配備了生活用品及食品、飲用水等物資,滿足群眾基本生活需求。
惠城區盯緊重點部位,全力以赴抓好各項防御工作,目前全區共備勤搶險救援隊伍22支550人,區級搶險救援隊伍13支160人已前置待命。
惠陽區全面進入防汛防臺風臨戰狀態,全區應急救援隊伍已實行24小時全天候備勤,各類應急救援裝備與物資全面配齊、儲備充足。
龍門縣地派鎮緊急調配救生衣、棉被、飲用水等關鍵物資,鎮村干部細致核查倉庫物資儲備、調運情況,并入戶普及臺風防范知識和應急避險要點,提升群眾自我保護意識。
大亞灣區提前預置物資隊伍,組織消防救援隊伍、專業救援和社會應急力量時刻保持待命,村、社區衛生站提前做好醫療救助準備,把隊伍和物資準備好,確保隊伍和物資關鍵時刻調得出、用得上。全面清點、檢查、試用搶險救援裝備物資,并將部分物資前置到重點村和風險點。全區23處室內應急避難場所已開放,可容納8.1萬人,物資充足,管理有序。
記者謝菁菁 黃尉宏 蔡偉健 李燕文 黃宇翔 匡湘鄂 劉乙端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 通訊員徐小鳳 劉纖纖
特寫
“為了安全著想,我們全力配合轉移”
9月22日,隨著超強臺風“樺加沙”逼近,大亞灣澳頭街道和相關部門緊急組織力量,將東升島和三門島上的村民進行安全轉移。目前,共計1098名村民被轉移出島并得到妥善安置。
東升島和三門島四面環海,一旦臺風登陸,可能面臨嚴重沖擊。為確保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轉移工作自20日起便緊鑼密鼓地展開,街道辦和村委會工作人員逐戶上門通知,確保不遺漏任何一位村民。工作人員詳細告知村民臺風的嚴重性和轉移的必要性,并貼心為村民安排好轉移船只、車輛和臨時安置點。東升村村民邱女士一家六口都離島轉移。“為了安全著想,我們全力配合轉移。當地部門安排很到位,讓我們安心出島避臺風。”
22日一早,東升島上的村民便開始收拾行李,他們將生活用品和重要證件仔細打包,用木板和繩索對門窗和屋頂進行加固。中午12時,轉移正式開始。工作人員駕駛著沖鋒舟和救援船只,將村民分批護送出島。對于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兒童,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攙扶他們上船。村委會還組織志愿者幫助村民搬運物品,確保每一位村民都能順利登上轉移船只。與此同時,三門島上的轉移工作也在有序進行中。島上居民積極配合,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有條不紊地登船轉移。
因臺風而撤離的部分村民被送往臨時安置點,街道工作人員妥善安排好他們的居住和飲食,為他們打造一個安心的“避風港”。工作人員還提前準備好飲用水、方便食品、醫療用品等物資,滿足村民生活需求。“安置點干凈整潔,我們的一日三餐也有保障。”村民徐女士與家人在安置點住下后,對這里的環境和安排表示滿意。
下午5時,隨著最后一批村民安全抵達臨時安置點,工作人員終于松了一口氣,但他們并沒有放松警惕,而是繼續堅守崗位。澳頭街道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他們將加強排查工作,對轄區內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全面梳理和整治。此外,街道還通過多種渠道及時向居民發布臺風最新動態和防范知識。
記者曾靜妍 通訊員葉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