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規劃完善海洋船舶污染應急機制,提升應急能力
6月19日,《惠州市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應急能力建設規劃》進行批前公示,該規劃提出了建立健全船舶污染監視監測系統,建設區域應急設備庫等措施預防和應對惠州沿海船舶突發污染事故能力。規劃公示期為30天,市民有相關意見和建議可向惠州海事局反映。
大亞灣內西北部為污染高風險區域
該規劃的規劃范圍包括海岸線281.4公里,海域面積4519平方公里。基準年為2012年,規劃年近期至2017年,遠期至2020年。
規劃分析指出,惠州的特點為大型油輪帶來的重大船舶污染事故風險高;散裝液體危險化學品事故風險程上升趨勢;區域生態、社會環境敏感。惠州海域的船舶污染高風險區域為大亞灣內西北部的海域及岸線。
目前惠州海洋船舶污染應急體制機制有待完善,船舶污染應急預案需要修訂,應急能力系統不健全,應急能力建設上存在較大提升空間。規劃針對惠州市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風險,提出應急能力建設的目標和規劃方案,涉及船舶污染應急能力建設體制機制、應急預案體系、應急信息系統建設、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和污染物接收體系建設等五個方面。
整合監視監測信息資源
規劃提到建立健全船舶污染監視監測系統,近期(至2017年)將整合惠州海域船舶交通服務系統(VT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閉路電視監控(CCTV)等監視監測信息資源;遠期(至2020年)則會加大無人機和航空圖像獲取設備的配備數量,推廣船舶污染航空監視系統和船舶污染跟蹤浮標系統的應用,提高應急監視工作效率和監視精度,增加應急監測車輛的配備數量。
規劃還提到建設區域應急設備庫。至2017年,依托廣東惠州海事監管基地項目的建設,建成荃灣應急設備庫,溢油回收能力目標為500噸,化學品應急處置目標為50噸;至2020年,荃灣應急設備庫溢油回收能力目標為800噸,化學品應急處置目標為100噸。2020年,建成碧甲應急設備庫,溢油回收能力目標為200噸。
此外,規劃還提出完善污染物接收體系,實現達標環保排放,強化專業污染應急隊伍建設,深化應急專家隊伍建設,建設船舶污染事故應急決策指揮平臺等措施。(記者/聶金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