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站建在什么地方最合適?這不單是建設者要反復嚴格論證思考的事情,也是社會公眾對核電站安全的關注之所在。所謂防患于未然,核電站安全與否,預防很重要。以下,就讓我們看看我國核電站是如何選址的。
核電站選址充分考慮地震等影響
我國大陸位于歐亞板塊的東南部,大陸東部的沿海地帶遠離構造變形強烈的南北構造帶和菲律賓海板塊俯沖帶,南部沿海地帶也遠離構造變形強烈的我國南北構造帶和呂宋島弧板塊俯沖帶,不會出現與當年日本震級相當的強烈地震。
我國在核電站廠址普選、初可研和可研等前期工程階段,已充分考慮地震等自然災害對廠址安全的影響,并通過了國家核安全局嚴格的廠址安全評審,各廠址附近地殼安全穩定。核電站廠址在一個完整的花崗巖巖體上,是相對穩定的地塊,而且核電站的抗震安全設計上有很大的裕量。
基準防洪水位設計考慮疊加因素
海嘯,是由風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惡浪并伴隨巨響的現象,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海嘯通常由里氏6.5級以上深海地震引起,且海水深度達到1000米量級才可能形成規模較大的海嘯。
我國沿海區域處于寬廣大陸架上,水深較淺且大都在200米以內,不利于地震海嘯的形成與傳播,如在大亞灣海域,水深只有20~30米。當海嘯波從深海傳播到我國近海區域時,受外海島嶼和寬廣的大陸架淺海海床摩擦阻力影響,其能量已迅速衰減。我國沿海海岸記錄到的歷史上最高的海嘯峰值僅為0.51米。
此外,對于我國沿海的核電站廠址,面臨最大的自然災害風險是超強臺風。對此,我國濱海核電廠址設計基準防洪水位設計為超越概率10%的天文高潮位、可能最大風暴潮增水、電廠壽期內海平面升高之和,在考慮疊加因素的同時,各核電項目在設計上均留有足夠的裕量。(記者袁 暢 實習生李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