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惠州未來的新城市中心,坐擁惠城南樞紐,未來將有兩條高鐵、一條城際軌道穿過的惠南地區近日又迎來發展新機遇。日前,市自然資源局發布《惠州市金山新天地分區規劃(2019-2035)》(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
根據《規劃》,總用地面積118.29平方公里、預測人口規模75萬人的金山新天地片區將以水環境綜合整治為先導,治水立城、塑景興城,帶動農業觀光、先進制造、科技研發產業發展,最終打造成“國際濱水新青城、灣區科創新磁極”,提升城市品質,加速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步伐。
規劃范圍:北至三環路、惠沙堤二路和惠州大道,西至現狀自然山體,東至馬安鎮行政邊界,南至惠城區與惠陽區交界處,總用地面積118.29平方公里
目標定位:大灣區生態立城的門戶標桿,惠州未來城市中心、一流城市核心樣板,大灣區東岸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科創新中樞
發展策略:治水立城、塑景興城,構建綠水青山生態基底,激活金山銀山價值引擎
目標
打造新生態新中心新引擎
去年年初,《惠州市惠南地區空間戰略研究(草案)》公示,惠南地區將打造成集高鐵、城市軌道、高速公路于一體的交通樞紐,成為惠州遠景城市中心。《規劃》的發布,讓該片區具體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揭開面紗。
根據《規劃》,金山新天地片區規劃范圍北至三環路、惠沙堤二路和惠州大道,西至現狀自然山體,東至馬安鎮行政邊界,南至惠城區與惠陽區交界處,總用地面積118.29平方公里。
根據《規劃》,該片區將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利用惠州的區位、空間、產業、交通、生態優勢,打造為“新生態、新中心、新引擎”即大灣區生態立城的門戶標桿,惠州未來城市中心、一流城市核心樣板,大灣區東岸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科創新中樞。
為實現上述定位,《規劃》提出“治水立城、塑景興城”“構建綠水青山生態基底”“激活金山銀山價值引擎”三大發展策略。
如何理解該片區的發展策略?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其核心理念為以治水撬動存量更新和增量開發,通過提升水環境、修復水生態,還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公共環境,實現水城共生。最后,再以綠水青山為生態基底,順勢造景,帶動轉化現代化經濟體系引擎,構建產業布局。
“金山新天地片區位于惠州市地理幾何中心,片區內自然生態資源本底優越,土地資源儲備豐富,交通條件優越,是惠州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重要載體。”該負責人介紹,在“灣區時代”背景下,建設金山新天地,以水環境綜合整治為先導,是政府激活金山銀山的價值引擎、打造一流品質城市、提升城市能級和產業競爭力、樹立在大灣區品牌形象的重要抓手與舉措,有利于進一步提升片區的吸引力。
空間
兩軸六廊匯金山 七區多心新天地
在片區的空間形態結構上,《規劃》提出將金山新天地片區打造形成“兩軸六廊匯金山,七區多心新天地”的總體布局。
其中“兩軸”為串聯南北功能組團的空間發展軸和東西向聯系文教智創區、科創以及產業區的創新活力軸。“六廊”為四條“山-城-河”生態廊道,以及西枝江、淡水河景觀水廊。“七區”包括綜合服務區、文教智創區、科創服務區、高新產業區、生活配套區、文體活力區和生態休閑區七個功能分區。“多心”包括新城核心、科教中心、產業服務中心、科創中心、文體中心以及北部片區中心等。
同時,按照上述空間規劃結構,惠城南站地區分為10個分片區,并提出了相應的指引。其中,河南岸、金山湖片區將打造生態宜居新城。馬安片區主要發展工業等產業;三棟片區依托惠南高新科技產業園建設創業平臺。南站片區結合高鐵樞紐,建設市級公共服務副中心,構建現代宜居城區。
在用地規模控制上,金山新天地片區總用地面積為118.29平方公里,至規劃期末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約79.85平方公里,占總用地規模的67.5%,其中城市建設用地面積控制在約71.36平方公里。
產業
從提升和承接兩方面打造8個集聚區
生態立城后,如何啟動分區現代化經濟體系引擎?這就需要對片區內的產業發展進行引導。
記者走訪該片區域看到,分區第一產業目前以傳統農業為主,現代農業處于起步階段,初具規模的有馬安現代農業示范區和演達三高農業基地等現代農業區等。第二產業發展基礎較好,目前以惠南高新科技產業園和三棟中心園為主,初步形成了以智能移動通信、平板顯示、電子信息、汽車配件和現代裝備制造等為主導的產業體系。第三產業則以零散和低端傳統生活性服務為主,分布零散和相對低端。
如何依托綠水青山引導產業發展,《規劃》進行了闡述。該片區將發展現代農業觀光旅游基地,依托現有的電子信息產業,積極融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打造集聚創新功能“第二島鏈”,培育生態創新空間載體與基礎設施。依托高鐵站點、生態水系,打造市級綜合服務中心,完善商務商業中心職能。
具體到如何布局,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結合規劃產業結構,本次規劃擬打造8個產業集聚區。同時,制定產業提升策略,將8個產業集聚又分成產業提升區和產業承接區。
其中,產業提升區主要包括惠南高新科技產業園、三棟數碼園、惠州奧林匹克體育場、鹿頸村文化旅游區,擬通過政策扶持、二次開發、提升產業的方式,完善園區配套,培育新興產業,提升傳統產業。
產業承接區則主要包括金山水廊、科教片區、淡水河谷產業園、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啟動區、金山旅游島等產業集聚區。未來將將通過分步實施,打造特色產業承接平臺,建設示范區,優化區域生態環境,完善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增強產業承載能力。
交通
以惠城南站為樞紐建兩高鐵一城軌大交通體系
打造一流的交通環境,是提升城市硬實力的需要。把交通體系建設得更加方便快捷、四通八達,是區域發展的前提。
“金山新天地片區擁有優越的對外交通區域條件。”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現有的惠大鐵路外,該片區坐擁惠城南樞紐,未來將形成兩條高鐵(廣汕客專、深汕高鐵)和一條城際鐵路(深惠城際),30分鐘可達廣深港。加速融入大灣區高鐵圈,將助推惠州更好地參與區域競爭與合作,促進區域人才及要素的便捷流動。
根據《規劃》,廣汕客專線路自西向東途經金山新天地片區,在惠城區三棟鎮北部設惠城南站,規劃預留廣汕客專通道寬度不少于110米。同時,該片區還將預留一條客專通道,自深圳起往北,至惠州市區接入廣汕客專惠城南站。此外還預留了城際軌道通道至惠州機場。
除了對外軌道交通,在高速公路方面,該片區同樣將形成快捷的交通網絡。根據《規劃》,該片區規劃新增目前在建的河惠莞高速公路、惠州至深圳高速公路,與既有高速公路網形成“兩橫兩縱”結構。
在內部交通方面,該片區將整體形成“兩橫三縱”的快速路體系,主要服務于市區中長距離的快速交通。此外,片區內還規劃有社會停車場共21處,總占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按照節約土地資源的原則,結合停車需求優先建設多層停車樓。
配套
按75萬人口配建公共服務設施
記者從《規劃》內容了解到,根據預測,到2035年金山新天地片區的人口規模為75萬人。
在公共服務上,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片區將規劃構建多層級、均等化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打造市級教育中心、文體中心、商業商務中心。
具體到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上,該片區也將同步跟進。根據《規劃》,在教育方面,片區規劃約536.17萬平方米教育科研用地,用以安排引進各類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規劃中小學用地329.85萬平方米。各學校用地根據人口居住空間就近設置。
醫療衛生設施方面,片區醫療衛生設施用地101.81萬平方米,其中市級綜合醫院有兩處,一處為惠州健康城,位于惠州奧林匹克體育場東側,占地面積約35.43萬平方米,規劃編制床位數3200張。另一處為市第五人民醫院,位于市勞動教養所用地內,占地面積約5.4萬平方米。同時,在規劃區東、南、西、北、中部設置區級綜合醫院,用地面積1.3~7.5萬平方米不等,服務范圍涵蓋全規劃區及周邊地區。
此外,除惠州奧林匹克體育場外,還將在各功能組團內規劃體育設施用地17處,以滿足居民日常運動健身需求。
記者邱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