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億美元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開工、總投資約56億美元的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簽約、總投資超150億元的3個數據中心項目落戶、總投資150億元的深圳正威國際集團項目落戶、總投資超200億元的星河(惠州)人工智能產業園動工……今年4月份以來,國內外資本紛紛涌向惠州,搶灘布局產業項目。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不利影響下,惠州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展現強勁發展勢頭,呈現出“風景這邊獨好”的現象。
當前,惠州正在搶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重大機遇,以競逐一流的雄心加快建設國內一流城市。隨著“豐”字交通主框架和“2+1”現代產業集群建設,惠州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對國內外資本的“磁吸力”越來越強。
資本吸引力
各方資本攜“巨無霸”項目搶灘惠州掀投資巨浪
4月22日,100億美元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開工;5月17日,總投資約56億美元的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簽約……
疫情擋不住投資者的投資熱情,相隔不到1個月,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第三的殼牌、排名第八的埃克森美孚投資惠州,高高樹起了世界資本突圍疫情投資中國的“風向標”,造就了外資搶灘中國粵港澳大灣區的“惠州現象”。
而惠州的另一大支柱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同樣熱鬧非凡。
4月14日,投資50億元的中國移動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數據中心簽約落戶。隨后,投資45億元的云宏數據中心項目、投資60億元的潤澤(惠東)國際信息港項目接踵而至。
大數據產業宛如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國內外知名的云計算和大數據龍頭企業紛紛慕名而來。以近乎“一個月簽一個項目”的速度,惠州密集布局大數據產業,3個月內3個數據中心項目落戶。
星河(惠州)人工智能產業園、信利康5G智慧園、哈工大機器人智谷項目、華智新能源(惠州)智能產業園項目、萬盛興智能技術研究院與機器人產業園項目……一批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項目密集布局惠州,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邁向中高端。
央企、外企、民企……各方資本攜巨無霸級重大項目搶灘惠州,在惠州掀起投資巨浪。
這就是高質量發展的“惠州現象”。
大大小小的月亮級、星星級項目不斷輸入,充實著惠州“2+1”現代產業棋盤,為惠州穩投資、穩預期、穩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一組數據,展現惠州良好的發展態勢,見證“惠州現象”的爆發。今年1~5月份,全市固定資產投資770.79億元,增長3.2%。其中,工業投資逆勢上揚,增長11%,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4.4%,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39.8%。
惠州,正于變局中逆勢而上,打開新局面。
發展加速度
優質高效“惠州服務”助力項目加速落地
大項目大企業紛至沓來接踵而至,這樣的“惠州現象”源于何處?
事實是最好的說明。
4月22日,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動工。這個巨無霸級的外資獨資項目,從簽署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及初步投資協議,到正式動工,僅僅花了一年半時間。
一年半時間,把不可能變成了現實,這得益于我市成立重大項目服務專班,推動跨部門協作無縫對接,極快地推動了航道拓寬、輸油管道改線、重件碼頭等“硬骨頭”問題的解決,以超常規措施加快推動重大項目建設,重大項目專班服務跑出“惠州速度”。
答案顯而易見。優質高效的惠州服務,是一個個項目加速落地的重要推力。
近期,惠州還出臺《惠州市提升服務質量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十二條工作措施》,推出成立市、縣(區)兩級重大項目服務專班、全過程專員代辦、試行分段式審批、建立項目用地特供機制等十二條“硬核”措施,大大提升惠州服務重大項目的效率和水平。
“在政務服務上做‘加法’,在審批程序上做‘減法’,通過制度創新,主動出擊抓項目。”市委黨校科研部副主任、經濟學博士黃忠平認為,推出“十二條”措施,正是惠州奮力增強一流城市硬核實力,為跨越發展積蓄強大動能的有力舉措。
如今,縣(區)也紛紛拿出重磅級別的深化改革、提升服務項目的措施。在惠城區,以超常規措施加快推動重大項目落地開工,實現項目摘牌即動工,讓信利康項目簽約后6個月就摘牌動工。惠陽區行政服務大廳成立了重點項目VIP服務小組,項目方提供一套手續材料,其余事情就由小組專員全程無償代辦。仲愷高新區建立深圳優質項目落戶仲愷高新區的“直通車”制度,對優質項目落戶實行“綠燈放行”……
平臺是項目的承載器。為了吸引更多更優重大項目落戶惠州,今年5月,惠州出臺工業園區提質增效行動方案,打造“3+7”工業園區。除了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韓(惠州)產業園3個國家級園區,還在7個縣(區)分別高水平規劃建設1個千億級工業園,以大平臺支撐大產業發展。
“惠州將在項目準入、土地審批、土地供應、供后監管、評價考核等環節上不斷創新完善,努力形成‘洼地效應’。”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惠州借助千億工業園區調整布局、整合產業、承載企業,加快形成各具特色、主導產業鮮明的產業生態圈。
開放新高地
內外發力構建開放新格局
面向未來,惠州正內外發力,加快構建開放新格局,提升城市吸引力。
惠州主動探索“交通帶動產業、產業支撐城市”發展新模式,大手筆打造“豐”字交通主框架和“五橫五縱”骨干快速路,力爭實現惠州與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間1小時快速通達。
“三橫一豎”“豐”字交通主框架總里程約485公里。其中,“第一橫”對接廣州(知識城),形成輻射粵東北地區的沿江交通軸線;“第二橫”對接東莞(松山湖)、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形成輻射河源、梅州的中部交通軸線;“第三橫”對接深圳(前海)、香港,形成輻射深汕特別合作區及粵東地區的東西交通軸線;“一豎”連通中心城區與惠州灣,推動陸海呼應、江海聯動,形成由沿江走向沿海的南北交通軸線。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認為,“豐”字交通主框架的建設,將進一步打通惠州與深圳、廣州、東莞等城市的交通聯通問題,可有效借助交通便利優勢承接廣深城市的產業溢出,提升惠州的產業集聚能量。同時,交通軸線又聯通河源、汕尾等地,可以突出惠州在珠三角經濟發展腹地的承接作用。
開放新優勢還來自“刀刃向內”、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魄力。
去年,惠州創新探索“直通車”機制,將企業“單槍匹馬找出路”變成政府部門“集體決策找出路”,打破妨礙企業發展的“隱形門檻”,解決影響營商環境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成為惠州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激發企業發展潛力的關鍵一招。
據統計,17期“直通車”活動受理企業訴求808宗,活動日現場共接待企業422家,企業訴求整體辦結686宗,整體辦結率84%。
如今,惠州以大開放吸引大項目,以大項目注入新動能,努力跑出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度”,加快奔向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和國內一流城市。
統籌
首席記者袁暢
采寫 記者袁暢 馮麗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