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總規劃用地約9.6平方公里,計劃總投資300億元,致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產城村人融合發展新標桿、深莞惠區域協同發展智能制造新高地。 記者黃尉宏 翻拍
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總規劃用地約9.6平方公里,計劃總投資300億元,致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產城村人融合發展新標桿、深莞惠區域協同發展智能制造新高地。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翻拍
8月17日,惠陽(鎮隆)人工智能產業園首開區暨中諾智慧谷數碼城奠基儀式在鎮隆鎮皇后村舉行,中諾智慧谷數碼城作為該園區首個落戶項目,聚焦人工智能、5G等終端產品制造,是惠陽首個手機整機生產項目;9月6日,總投資20億元的科信技術5G智能產業園項目在良井鎮官田村動工,致力于打造促進通信產業鏈上下游發展為導向的智能化產業園,計劃明年竣工投產。
9月27日,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三大組團之一 ——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首期動工建設,主攻金融科技、新材料、大數據、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產業,致力于未來十年內成為千億級產業園。
同日,惠陽恒昂科技產業園動工建設,主要以負氧離子新材料、航空高鐵配套產品、智能家居產品、人工智能自動化設備制造等產業為主,達產后預計年產值超100億元。
兩個月來,惠陽落子7個大項目,新基建加速布局、持續升溫。大項目接二連三落戶建設的背后,是惠陽提前謀劃布局、搶占先機顯現的成效,是產業升級的堅持和加碼。
今年以來,惠陽加速布局新基建,促進產業高端化轉型,5G、芯片、智能硬件等“硬核”科技產業發展,是惠陽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站在新基建的風口上,惠陽規劃了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等千億級園區平臺,積極主動參與新基建,賽道升維將為惠陽帶來增量的機會,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加速布局
兩個月落子七個大項目
在打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數字經濟是雙循環的主要著力點,賦能產業轉型升級,新基建是數字經濟的重要載體,乘數效應可期。
身處深圳都市圈幾何中心,緊鄰深莞高端制造業中心,惠陽逐漸發展成為大灣區東部產業集聚、人氣興旺、經濟活躍的地區之一。在中央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的背景下,今年惠陽區委五屆十次全會報告、惠陽區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聚焦5G、芯片、智能硬件等“硬核”科技產業發展,使智能制造成為惠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是惠陽全力推進的兩大千億級產業園之一,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作為三大組團之一,在新圩鎮東風村率先動工建設,總規劃用地約9.6平方公里,計劃總投資300億元,致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產城村人融合發展新標桿、深莞惠區域協同發展智能制造新高地。
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首開區面積1860畝,動工建設的為首開區一期,建設用地180畝,將聚焦智能裝備制造、新能源、機器人三大高新技術產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及相關配套產業為支撐,構建產業生態圈。
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首開區一期項目,從2020年9月1日土地摘牌到9月25日順利取得項目施工許可證,共歷時19個工作日。通過項目前期報建規劃、開展部門研討會、24小時在線咨詢等精準服務方式,惠陽區為企業提供了全流程報建導辦VIP服務,突破性地創造了土地摘牌19個工作日即動工的“惠陽速度”。
目前,已有和利時、唯酷光電等23個項目擬入駐,預計年產值約59億元。大部分是來自深圳的高新技術企業和高端優質項目,當天動工儀式上,首批8家企業代表現場簽約入駐。
其中,和利時是中國領先的自動化與信息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公司入駐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將對伯恩等傳統大規模生產企業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可為企業提供基于原有生產架構、生產設備的智能工廠升級方案,實現低成本、快捷地從工業2.0時代邁向工業4.0時代,有利于進一步加快產業“強鏈補鏈”。
相距30公里外的淡水街道洋納村,惠陽恒昂科技產業園同時動工建設。項目計劃投資26.7億元,總用地面積約19.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77萬平方米,計劃2023年底建成,主要以負氧離子新材料、航空高鐵配套產品、智能家居產品、人工智能自動化設備制造等產業為主,達產后,預計年產值超100億元。
兩個月以來,灣東智谷、正和集團、百家益等項目也陸續動工,惠陽落子7個大項目,總投資共400多億元的大項目陸續動工建設,新基建項目加速布局、持續升溫。惠陽正加快釋放“引力波”,大企業、大項目接連落戶,大平臺、大產業加碼布局。除了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兩大千億級園區,惠陽還在加快規劃建設多個園區平臺。
轉型謀變
統籌產城村人融合發展
去年9月,“高質量發展縣區行·問策惠陽”報道指出,惠陽產業園區存在分布散亂、規模偏小、產業粗放、管理缺位等短板,一直被外界詬病。全區土地開發強度僅18.6%,產業園區沒有形成規模又占用大量資源,不利于集中資源打造能夠承載優質大項目的產業平臺,招商選資有時面臨有項目無土地的困境。
這種產業園區布局分散,“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粗放型模式制約了惠陽經濟發展。近年來,惠陽積極轉型謀變,加快園區再造,大手筆規劃布局新型產業平臺矩陣。今年5月,惠陽提出新目標定位——統籌產城村人融合發展,打造“智造高地·活力惠陽”,明確提出全力建設千億級產業園區,力爭用10年時間打造年產值5000億元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為惠州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提供重要支撐。
連片土地少、項目落地難,是過去阻礙惠陽推動大項目落戶建設的難題之一。惠陽抓住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契機,全面整合零散分布的有限土地資源,向重點產業園區集中,推動產業與城市功能融合、空間融合,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第一輪擬調劑13.49平方公里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到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和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兩個千億級園區以及重點發展片區。
向低效廠房“開刀”,再造空間重塑產業新載體,以畝產論英雄,是惠陽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借鑒“順德模式”“東莞經驗”,制定出臺了《惠陽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采用工改工(含M0)、商改工、連片升級改造(單元規劃)、騰籠換鳥等多種方式,計劃2022年前完成1萬畝改造計劃,其中今年完成100萬平方米的改造。
“豐”字交通規劃之下的便捷交通大動脈,支撐起了惠陽人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夢想。在推進道路建設的同時,惠陽同步規劃布局產業園區,依據“豐”字交通規劃調整部分產業布局,沿途鄉鎮做好土地盤整工作,在道路建設時同步上項目,實現道路建設與產業園區同時推進,提升空間發展質量和城市能級。正在建設的深莞惠紅色干線一期項目,串聯起了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三大組團中的兩個——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和新圩金融科技城,在解決惠陽西南部交通通行能力問題的同時,也將促進與深莞之間資源的高效便捷流動。
除了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兩大千億級園區,惠陽還加快規劃建設惠陽(鎮隆)人工智能產業園、惠陽(良井)智慧互聯科技園、中韓(惠州)產業園惠陽空港片區,并有多個百億級大項目在談。
其中,惠陽(鎮隆)人工智能產業園總規劃面積約45.77平方公里,包含龍翔智能制造、源興電子科技與新能源兩大產業片區,以及行政服務中心、TOD產業新城兩大綜合服務核心。
智造高地
聚焦5G等科技產業發展
當前,惠陽正面臨“雙區驅動”和惠州“豐”字交通主框架規劃建設等多重利好疊加的發展機遇,正主動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毗鄰深圳、處于大灣區幾何中心的惠陽正迎來新一輪發展熱潮。
惠陽區委書記翟偉鋒說,打造“智造高地”就是要堅持產業興區、以產興城。針對當前惠陽產業發展質量不高的問題,惠陽將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把智能制造作為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的主攻方向,聚焦5G、芯片、智能硬件等“硬核”科技產業發展,加快傳統制造業智能化升級改造,力爭在一些產業細分領域做成“高地”,使智能制造成為推動惠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首開區一期工程動工,標志著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正式進入建設實施階段,千億級園區建設邁出堅實一步。
與此同時,惠陽堅持交通帶動產業,規劃建設“豐”字交通“五橫五縱五聯”骨干快速路網,深莞惠紅色干線、新清大道已經動工建設,支撐千億級園區建設的大動脈全面拉開。9月26日,深莞惠紅色干線茶園大橋第一根樁基灌筑成功,是項目推進的重要標志性節點,標志著紅色干線工程的建設已全速推進。接下來,惠陽力爭用10年時間全面建成總投資約800億元的交通干線項目,徹底改變惠陽交通落后面貌,打開城市開放格局。
規劃建設千億級產業園區,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惠陽將全面對標國內外一流園區做法經驗,在用地指標傾斜、生產要素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生活配套完善等方面全方位保障,高起點、高標準發展新產業、建設新城市、集聚新人才,致力把梅龍湖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產城村人融合發展新標桿。
惠陽區專門成立了產業園區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切實解決項目建設投產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希望推動梅龍湖入駐項目早竣工、早投產、早見效。
惠陽區委副書記、區長譚星海說,惠陽將以此次項目動工為新的起點,以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為抓手,以“快人一步”的政務服務效率為突破,努力為來惠陽發展的企業提供更加優惠的政策、更加優良的環境、更加優質的服務,讓企業家放心投資、安心發展、舒心創業。
加速布局新基建
近兩個月
灣東智谷、正和集團、百家益等項目陸續動工
8月17日
惠陽(鎮隆)人工智能產業園開區
9月6日
科信技術5G智能產業園動工
9月27日
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首期動工建設
9月27日
惠陽恒昂科技產業園動工建設
……
智庫觀察
惠州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梁乃鋒
引進龍頭企業 聚集高端產業
“雙循環”背景下,惠陽以5G等新基建重點領域為核心,“批量”啟動大項目建設,打造“智造高地”,帶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必將促進區域產業鏈條更加完善和更具競爭力,應該說是既“快”又“準”地抓住了新的發展契機,同時也為推動惠州“2+1”現代產業體系向高端發展帶來新的賦能。
首先,惠陽要充分依托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廣深科技走廊和臨深臨莞的區位優勢,以“豐”字交通建設為契機,加強與深莞的交通基礎設施無縫對接,為資源要素加速流動掃除障礙;第二,要著眼高端,引進龍頭企業,做強產業鏈,形成產業高端發展的要素聚集;第三,要做好平臺的搭建,特別是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和重大產業園區土地保障規劃;第四,要大力改善營商環境,加強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發展做好配套。
記者黃尉宏 黃岸媚 莊灝 通訊員張德君 陳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