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計劃建成世界單體最大銅桿制造基地、世界單體最大鐵路導線基地,為我國鐵路、城際等智慧交通領域源源不斷提供生命導線。”昨日下午,由世界500強企業正威國際集團投資150億元打造的正威(惠州)新材料制造產業園項目在博羅縣石灣鎮動工。項目主要致力于金屬新材料產品研發設計,以及銅箔、精密銅線、低氧光亮銅桿、高鐵架空導線和硅晶圓片等產品制造。
業內專家認為,正威(惠州)新材料制造產業園項目的落戶,填補了惠州在金屬新材料領域的空白,從而使惠州的新材料產業從基礎化學品生產延伸到電子化學品的生產,產業鏈在范圍上更寬,產業體系更全也更高端,將更好助力惠州“2+1”現代產業集群建設。
全部達產后總產值不低于500億元
據介紹,正威國際集團是由產業經濟發展起來的以新一代電子信息和新材料完整產業鏈為主導的高科技產業集團,在金屬新材料領域位列世界前列,在全球擁有超過十平方公里的商業開發園區、一百平方公里工業開發園區、一千平方公里采礦區。
2019年,正威國際集團實現營業額逾6000億元,位列2020年世界500強第91名、中國企業500強第23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3名、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第5名、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第2名。
記者了解到,正威(惠州)新材料制造產業園項目總規劃用地1500畝,分兩期建設,計劃總投資150億元。其中一期將建設年產50萬噸低氧光亮銅桿、年產15萬噸精密銅線以及年產5萬噸高速鐵路合金導線的生產線。項目將引進世界頂級成套設備制造商德國Kieselsteintu公司年產25萬噸Contirod生產線,設備、技術和工藝水平領先世界。二期計劃建設硅晶圓片項目。整個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總產值不低于500億元,總納稅額不低于15億元。
項目將打造兩個世界第一
全國政協委員、正威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銀介紹,正威(惠州)新材料制造產業園項目將打造兩個世界第一:世界單體最大銅桿制造基地和世界單體最大鐵路導線基地。其中,銅桿生產車間面積將超過100畝,年產能達50萬噸,如以6萬元/噸計算,每年產值將達300億元,相當于車間每天產值接近1億元。計劃生產全球頂尖高鐵導線的車間長1.5公里,總面積將超過100畝,產品在技術上已經遠超歐美發達國家。
項目定位為新材料產業園,“新”體現在哪里?王文銀解釋說,項目生產的銅材料和導線材料不是傳統的銅、鐵等普通金屬,而是具有高技術含量的創新材料、合金銅。
“比如高鐵導線就不是普通的銅線,而是在銅材料中加入多種稀有元素后生產出來的,需要經過數以億計次的摩擦實驗才能交付使用。”王文銀說,從價格看,普通的銅是幾萬元一噸,項目生產的精銅和納米級銅粉可能是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元乃至幾億元一噸,“不少權威人士參觀我們在各地的車間時都評價說,正威的車間不僅代表中國制造,更是代表中國智造。”
拉寬了惠州新材料產業鏈條
當前,我市正以打造“2+1”現代產業集群為抓手,加快建設國內一流城市。正威(惠州)新材料制造產業園項目落戶博羅,將為惠州產業集群提質擴容帶來哪些利好?
對此,王文銀指出,項目除了致力于金屬新材料產品研發設計以及銅箔、精密銅線、低氧光亮銅桿、高鐵架空導線和硅晶圓片等產品生產制造,還將從事此類產品的供應鏈管理、運營、服務等,從而發揮項目的龍頭吸附作用,就近形成一條圍繞新材料加工的大型產業鏈,這對推進博羅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助力惠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新材料制造產業基地具有重要意義。
“正威國際集團這種全國乃至全球行業的龍頭企業進駐惠州,帶來的行業效應是巨大的,對惠州建設專業新材料產業園區具有示范意義。”業內專家認為,發展新材料產業,惠州不單只有一個惠州新材料產業園,縣區的產業園中能引進龍頭企業發展細分領域強、科技含量高的新材料產業,對惠州新材料產業發展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對話
全國政協委員、正威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銀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投資惠州,就是投資未來”
作為世界500強企業,正威國際集團在全球擁有超過十平方公里的商業開發園區,其中在國內就有數十個產業園區。2020年,在與惠州方面交流對接后,正威大旗一揮,果斷進駐博羅,并造就了一個“從洽談對接到正式動工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的業界佳話。正威為何選擇惠州,集團未來發展規劃如何?記者就此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正威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銀。
惠州有望成為廣東下一個GDP萬億級城市
記者:正威國際集團為何選擇惠州?看好什么?
王文銀:進駐惠州是正威深入布局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一步。我們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惠州是香港、澳門及廣、深珠三角發達地區產業、資金流、信息流擴散及轉移的首選之地。無論從區位、交通,物理空間、發展空間,惠州都是正威深入布局的絕佳選擇。
我經常講,如果你想擁有未來,就必須和代表未來的人站在一起,和代表未來的城市站在一起。經濟有強大的溢出和吸附效應,惠州位于廣州、深圳兩個GDP兩萬億級城市之間,前景廣闊,目前,同在這一區域的東莞在“擠壓”之后正在邁向萬億,惠州就是下一個。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投資惠州就是投資廣東的、中國的、世界的未來,我們對惠州充滿信心。
惠州營商環境和服務效率令人印象深刻
記者:在項目落戶過程中,您對惠州的營商環境有什么印象?
王文銀:盡管惠州距離深圳、廣州很近,但早些年惠州在思想觀念方面還是比較保守。不過近年來,惠州市委、市政府狠抓思想建設,掀起了解放思想的風帆,思想改變了,行動才會改變,效率才會提升。同時,惠州方面還著力針對各大項目組建工作專班,并提供很好的服務,于是才有今年以來大型項目紛至沓來的佳話。在這樣的浪潮中,矢志開拓發展的正威沒有理由不選擇惠州。
“逆勢而上對企業既是擔當也是機遇”
記者: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您認為企業家應該有著怎樣的格局與思維?
王文銀:我剛剛其實提到了,正威惠州項目將打造兩個世界第一。事實上,這些世界第一的紀錄都是由我們自己創造并刷新的,就像俄羅斯著名撐竿跳高運動員伊辛巴耶娃那樣,在一次次跳躍中不斷刷新世界紀錄,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而這也是近年來正威快速發展的生動寫照。
我認為,企業家一定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深刻的危機意識,要善于捕捉機會,此外還要有清零思維,懂得自我淘汰。正威能走到今天,關鍵還在于對每一次危機的認識和機遇的把握。面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危機,我們逆勢而上,為什么?對于國家來講,需要復工復產;對于地方政府來說,經濟要發展,需要大企業的大手筆投資;對于企業自身而言,這既是擔當,又是機遇,機遇之下我們走得更快了。
期待
博羅縣副縣長李平:
將帶動更多高端企業集聚博羅
博羅將高端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作為重點產業來發展。由世界500強企業正威國際集團投資的正威(惠州)新材料制造產業園項目落戶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能將博羅的高端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做大做強,吹響了博羅“智造”享譽灣區、走向世界的號角。希望發揮正威國際集團的集聚效應,帶動更多的高端企業集聚博羅,進而推動博羅沿東江經濟帶的發展。
按照規劃,該園區將形成以智能裝備產業為引領的創新發展格局,科技水平、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全產業鏈生態集聚發展格局形成,園區產業產值超千億元,總體發展水平邁入高質量發展的全國一流園區,成為大灣區重要裝備制造產業基地、深莞惠智能網聯合作示范平臺和惠州產城融合發展的超一流園區。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更需各城市協同
立足產業基礎,面向新經濟,惠州提出建設“2+1”現代產業體系,其中就有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隨著多個能源、新材料項目在惠州落戶,可以看出在“雙區驅動”歷史機遇下,惠州配合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更加積極地融入深圳都市圈的發展規劃之中,并在此過程中實現彌補城市產業短板、實現產業升級的目標。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鏈和供應鏈與傳統產業背景下的產業鏈與供應鏈是完全不同的。傳統產業背景下更注重在一個城市內部進行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整合,戰略性新興產業背景下,一個完善的產業鏈需要多個城市協同和聯手。惠州需要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發展為依歸,既要發揮毗鄰深圳的區位優勢,也要發揮空間上與深圳實現對接的優勢,做好與深圳的產業協同合作。
市委黨校科研部副主任、經濟學博士黃忠平:
有助強化“惠州制造”區域品牌
一個項目就是一個增長點,一個產業就是一個增長極。正威惠州項目對我市的增長驅動效應可歸納為點、線、面三個方面。
一是項目帶動力。該項目投資密度大、技術水平高、產出效益好,建設期可以產生即期投資拉動效應,達產后迅速壯大制造根基、擴大稅收基礎。
二是產業帶動力。項目作為惠州新材料產業的“種子”項目,可以產生引進一個、帶動一串的“葡萄串”效應,吸引上、下游企業入駐,對構建先進材料產業鏈、加快萬億級產業集群發展產生重大推動作用。
三是區域帶動力。正威項目是實實在在的實體項目,有助強化“惠州制造”區域品牌,對惠州更好發揮特長、對接大灣區和深圳都市圈所向所需、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產生示范引領作用。
本版文字 統籌 記者戴建
采寫 記者劉煒煒 李燕文 劉豪偉 李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