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嶺核電項目位于我市惠東縣,是大灣區重要的清潔能源項目。記者楊建業 攝
4月10日,太平嶺核電項目一期首批生產備件驗收入庫,標志著前后歷時約一年半探索的華龍機組生產備件供貨方案全流程貫通;4月11日,1號機組首臺應急柴油發電機組順利引入BDA廠房,為今年底實現冷試目標奠定基礎;4月19日,2號機組常規島汽機運轉平臺完成澆筑,比“4·30”節點目標提前13天……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廣東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擺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為主陣地,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太平嶺核電項目總投資1200多億元,規劃建設6臺“華龍一號”自主三代核電技術機組,是大灣區重要的清潔能源項目。記者走訪項目現場了解到,項目工程建設不斷刷新“進度條”,1號機組核島設備已進入大規模安裝階段,計劃今年底實現冷試。 市能源和重點項目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惠州將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全力推動太平嶺核電項目一期工程2臺機組于2025年底并網發電,核電裝機容量達240萬千瓦;核電二期2臺機組開始建設,力爭按計劃投產。 新挑戰 項目建設不斷刷新“進度條” 攪拌機就緒、混凝土罐車就緒……4月17日下午4時18分,隨著項目工程指揮部一聲令下,2號機組常規島汽機運轉平臺開始澆筑,歷時39小時50分鐘后,4月19日8時08分,澆筑完成,常規島上傳出陣陣歡呼聲。 “太平嶺核電2號機組常規島的2BMX汽機是國內核電機組首個大型下沉式施工項目,縱深高度約73.8米,汽機的運轉平臺澆筑是一項施工體量大、施工難度大、施工風險大的分項工程。”中廣核惠州核電有限公司安全總監趙明介紹,這次汽機運轉平臺澆筑時間原定4月30日,為實現這一節點目標,去年9月就專門組織召開工期優化動員大會,編制工期優化專項進度計劃,確保目標明確、施工任務落實到工段、班組。 今年2月8日,2號機組常規島汽機運轉平臺開始鋼筋綁扎,4月19日完成澆筑,共歷時68天,比“4·30”節點目標提前13天,在同類型堆組建設中處于領先水平,為后續安裝單位施工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廣核惠州核電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李靖表示,2022年是太平嶺核電的創新突破年,實施了國內首創的核島SG隔間模塊化建造技術、環吊環軌梁整體吊裝、動土作業與地下管網可視化管理、RPA智能編碼機器人等先進工藝技術。今年是太平嶺核電的攻堅突破年,面對今年底實現1號機組冷試、二期工程核準并高質量開工等重大挑戰,項目建設正在不斷刷新“進度條”。 4月25日,在中廣核惠州核電有限公司黨委組織召開的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動員部署會上,李靖表示,將帶領公司從嚴從實推進主題教育,把主題教育學習成效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動力和實績。 記者了解到,太平嶺核電二期工程用海報批已獲初步審核意見,計劃采取海域立體分層確權方式,將成為全國第一宗核電行業用海分層設權的國管項目。“立體分層確權后,有利于‘核電+’的綜合利用,可與海上風電、光伏等相結合,實現海域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趙明表示,太平嶺核電將積極探索實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清潔核電發展為生態核電,由環境相容拓展為環境相生,積極參與建設海洋強國的偉大征程。 新探索 一張“動土作業許可”背后的智慧力量 “用手機App或在電腦網頁端線上發起動土作業許可申請,各專業審批人員根據系統動土分析結果進行線上審批,半天就能完成許可辦理。”太平嶺核電惠陽建筑辦證人員龍照東感慨,自“動土作業與地下管網可視化”應用系統上線后,辦證流程大幅簡化。 作為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太平嶺核電總投資1200多億元,現場參建單位多達50余家,目前有16家施工單位涉及動土作業。在“動土作業與地下管網可視化”應用系統投用前,施工單位的辦證人員須攜紙質動土申請單奔波于各辦公地點進行線下審批簽字,“涉及12個專業,至少耗時2天,如果遇到周末、節假日時間更久,對整體施工進度產生一定的影響。” 辦證人員為此困擾,其實審批人員也很困擾,因為室外地下管網的鋪設是項目作業活動開展的基礎,但地下管網的現場實際情況及數據全憑審批人員的記憶、原始設計圖紙以及現場踏勘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極易出現偏差,存在挖斷、損壞管網設施等潛在風險。 為了破解項目動土作業過程中出現挖斷、損壞管網設施以及動土作業審批流程慢等難點痛點問題,中廣核惠州核電有限公司成立了聯合工作組,專項攻堅“動土作業與地下管網可視化”應用系統的開發,并推出動土作業電子化流程功能,實現了項目現場動土作業施工管理的流程可視化、風險控制智能化。 太平嶺核電動土作業負責人蔡孟霖表示,系統投用后,施工單位辦證人員可以在線發起作業許可申請,錄入動土作業區域坐標,系統就會自動分析,更直觀展示對應區域受影響的地下管網信息。作為審批人員可以清晰、準確定位,并對受影響管線進行重點標注,將挖斷管網現象規避在申請階段。 自2022年8月上線以來,“動土作業與地下管網可視化”應用系統已完成動土作業申請406單,均未發生現場管網、電纜挖斷事件。“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太平嶺核電工程建設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是核電工程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惠州實踐。”趙明說。 新期待 建成我國首個“生態核電建設示范基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近年來,隨著我國核電技術日趨安全、清潔、高效,生態核電的概念和指標體系應運而生。 趙明表示,太平嶺核電項目不僅是大灣區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也是我國首批“華龍一號”融合示范基地、首個“生態核電建設示范基地”,關系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現代化產業體系、區域協調發展等一系列黨中央戰略考量的部署推動,是新時代國家“華龍一號”三代核電發展的戰略“承重墻”。“華龍一號”是我國在三十余年核電科研、設計、制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研發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創新成果,具備安全性高、技術成熟可靠、產業配套能力強、經濟性好等優勢,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設備國產化率近90%,被譽為國之重器、國家名片。 太平嶺核電項目規劃建設6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全部建成投產后,每年供電500多億千瓦時,每年新增供電約占大灣區目前用電量的7%,不但能有效支撐大灣區的經濟增長,而且每年可減少原煤消耗約1512萬噸、減少向環境排放二氧化碳約4160萬噸,環保效益相當于造林近11.3萬公頃,創造綠色GDP200多億元,對生態提升的成效顯著。 “2018年,公司提出了以‘三生四層’為核心的生態核電建設方案。”趙明表示,在此理念下,中國廣核集團對太平嶺核電生態化開展了量化評價,從環境影響、資源占用與社會和諧三方面入手,按核電全壽命周期構建和完善核電生態指標體系,把節能減排理念貫徹到項目設計、運行到退役全生命周期。“項目的建設和運營將助力國家實施‘雙碳’戰略和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根據《惠州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惠州將發揮太平嶺核電項目引領帶動作用,加快發展涉核產業,積極培育核級儀表和數字化儀控、日常檢測維護、換料大修、備品備件、應急指揮等核島、常規島關鍵輔助設備制造產業,提升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形成集技術開發、設計、裝備制造、運營服務于一體的核電全產業鏈,逐步打造成廣東省核能產業基地。
記者馮麗均 通訊員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