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廣東太平嶺核電1號機組核島外穹頂澆筑順利完成。
5月30日,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落下,中廣核廣東太平嶺核電1號機組核島外穹頂澆筑順利完成,標志著國家首座生態核電建設示范項目、粵港澳大灣區首個“華龍一號”自主三代核電項目——太平嶺核電1號機組主體結構全線完工。
記者從中廣核惠州核電有限公司了解到,當前,太平嶺核電一期工程1號機組正處于熱態功能試驗前的關鍵階段,按計劃將于年內裝料并網;2號機組正處于安裝上量高峰。這兩臺機組預計2025年陸續投產發電,其中單臺機組每年可為大灣區提供清潔電力近100億千瓦時。
使用大容積雙層安全殼實現功能分離
“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一個顯著特點是使用大容積雙層安全殼,實現功能分離。其中,內殼的主要作用是抵御各種事故下及可能的嚴重事故下內部的高溫高壓,外殼主要作用是抵御包括飛機撞擊在內的各種外部災害,保護內殼及其內部結構不受影響。
中廣核惠州核電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太平嶺核電1號機組外安全殼分為筒體結構、外掛水箱和半球形穹頂結構三部分,本次澆筑為半球形穹頂結構封頂,半徑36米、壁厚1.5米、高約11米,完成后將進一步提升機組安全性和密封性。
“外穹頂作為外殼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身物項繁多,鋼筋布置密集,施工邏輯緊密復雜。因此,外穹頂澆筑不僅是核島混凝土施工的重要一環,也是核島土建施工重要的里程碑節點。”上述負責人說。
全國在建核電項目中首次采用鋁合金材質定型模板
記者了解到,錨定“國家優質工程、國際標桿工程、生態示范工程”的高質量建設目標,太平嶺核電項目堅持創新引領,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方向,著力提升機組安全性、經濟性,打造具有惠核特色的創新型核電基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項目建設中,針對核島內部結構復雜、人員通行時間長的問題,中廣核惠州核電有限公司聯合項目一期工程核島土建施工單位中建二局,自主研發設計液壓頂升平橋和施工升降機,每小時的運載能力達到480人次,打破了十幾年來傳統的人員通道設置形式,不但大幅提高項目人員通行效率,也為其他核電項目建設提供指導和借鑒意義。
“在1號機組外穹頂澆筑過程中,外穹頂外側模板采用鋁合金材質定型模板,這在全國在建核電項目中尚屬首次。”太平嶺核電項目穹頂施工黨員攻堅隊負責人、中建二局太平嶺核電項目部技術經理鄧亮文介紹,相較于傳統木模,鋁模的質量較輕便,便于現場安裝,有利于現場施工優化;同時,外安全殼模板體系還設置內外雙層模板,通過鋼穹頂免拆模板的技術應用,節省內側拆模時間,有效減少現場施工量。
太平嶺核電高質量投產建設總指揮章國強介紹,太平嶺核電項目整體規劃建設6臺“華龍一號”機組,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年發電量將超過500億千瓦時,可等效減少標煤消耗超15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4120萬噸,環保效益相當于種植了近11.3萬公頃森林,進一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保障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和保護生態環境。
記者馮麗均 通訊員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