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錦智能公司內,等待發往客戶工廠的機器設備。
日前,仲愷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園區鎮(街道)行”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潼湖鎮。作為仲愷高新區重點培育的“產業新星”,潼湖鎮今年一季度重點項目實現建設投資10.92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27%,跑出了產業發展“加速度”。
據悉,潼湖鎮今年將推進17宗省、市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0%以上、突破200億元。這些項目的快速推進,將為仲愷譜寫千億高新區發展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企業擴產增效拓展全球市場
在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采訪團走訪了廣東省豪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這家企業于2020年落戶潼湖鎮,主營業務為消費類電池電芯和模組研發、制造、銷售。該企業已實現70%以上關鍵零部件在仲愷周邊完成本地化采購,供應鏈周期大幅縮短。
“從2020年首條產線投產至今,我們已建成包括電芯自動化產線在內的近200條產線,整個園區實現滿產運行。”豪鵬新能源科技副總經理張來存介紹,2024年,該企業承接了集團部分深圳產能的轉移和新產能建設,總產值實現了新的突破,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國際市場。面對園區滿載現狀,企業正通過智能化改造挖掘產能潛力。“未來3年,我們會不斷提高研發投入占比,全面提升智能工廠生產效率。”張來存透露。
在距離豪鵬新能源科技僅3公里的惠州鵬錦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一臺長約60米的涂布機正在等待發往客戶工廠。開辦于2011年的鵬錦智能深耕鋰電池制造設備領域14年,已形成覆蓋NMP回收設備、NMP精餾設備、涂布機、模組PACK設備等研發、生產及銷售全工藝鏈的智能裝備體系。
鵬錦智能副總經理胡志表示,公司計劃在國內市場實現12億元的銷售目標,同時加速海外市場布局。“目前我們在馬來西亞、匈牙利和印度都已設立分公司,其中匈牙利工廠預計今年10月建成投產。”該公司還將重點推進海外基地和售后服務中心建設,以完善全球服務網絡。
今年擬推進17宗省市重點項目
豪鵬新能源和鵬錦智能的快速發展,正是潼湖鎮重點項目加速推進的生動縮影。
去年,潼湖鎮全力推進產業用地保障,完成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紅崗片區約1500畝用地保障,成功引進東君、力進等13個新項目,推動宇泰通信、波頓電子等4個項目開工建設,并實現TCL華瑞照明、鵬錦智能等13個項目竣工投產。全年新增70家入駐企業,企業主體數量增加514家,增速位居全區首位,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突破105家,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2025年,全鎮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7%,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0%以上、突破200億元。”潼湖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瑞清透露,今年該鎮將推進省、市重點項目17宗,其中新開工2宗、續建15宗,計劃總投資265億元,預計達產產值455.4億元。截至目前,項目累計完成建設投資67.46億元。根據年度計劃,2025年將完成投資40.35億元,其中一季度已實現10.92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27%,實現良好開局。
今年,潼湖鎮將堅定“一帶兩圈”總體格局,實施一二三產全域招商,重點圍繞豪鵬新能源、億緯等龍頭企業開展鏈條招商,構建更強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力爭新能源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20億元;圍繞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前沿風口,緊密聯動港之龍、深圳市微波通信行業協會等招商盟友,力爭全年新招引新興產業項目不少于5宗;圍繞TCL華瑞照明、豪鵬新能源等企業剝離研發設計、貨物運輸、批發服務等高附加值產業,引導潼湖商會、香港惠州仲愷社團總會等參與生產性服務業項目建設,力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突破10家。
實施21宗集體經濟項目
近年來,潼湖鎮緊抓機遇,推動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方面,累計完成200公里農村道路提標、140公里污水管網建設,道路硬底化率、污水治理率從不足20%躍升至90%以上。同時,盤活閑置資源,打造全鎮首個綜合文體公園、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等民生設施,“村BA”等文化活動深受群眾歡迎。文旅產業亮點紛呈,黃屋村炮仗花登陸央視《大美中國》,“潼湖生態自駕游”獲評市“最美農村路”,全年吸引游客超20萬人次,帶動戶均增收5萬元。
值得關注的是,潼湖鎮通過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4個專項規劃,實現鎮村規劃“從無到優”的跨越。作為全市首批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示范項目,僅90天完成土地流轉4623畝、新增耕地845.57畝。高標培育赤崗、玳瑁2個省級典型村,打造“美麗庭院”180個。潼芯米、東江薯等特色產品帶動10個行政村經營性收入突破20萬元,11個行政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整體增幅達48.84%。
2025年,潼湖鎮將重點推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培育文旅產業、擦亮鎮村風貌等三方面工作,計劃新增耕地不少于1200畝,鏈式盤活山水林田塘等資源資產,推動21宗集體經濟項目落地,打造全鎮首家特產店暨電商直播基地,力爭11個行政村經營性收入全部超20萬元。加快推進黃屋村三角梅瀑布花嶼、美麗鄉村走廊等新場景建設,推出“環潼湖行”精品旅游路線,力爭游客量再增25%。
記者邱舒婷 通訊員劉慧婷 黃希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