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位于惠州市惠東縣黃埠鎮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之一的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調試成功,實現束流全線貫通,標志著HIAF全面建成。
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包括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HIAF和CiADS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優先安排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由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負責建設。
2018年12月23日,HIAF開工建設,歷經近7年時間于2025年10月27日啟動全面調試。本次調試,實現束流的精準操控和一鍵貫通,創造了復雜大科學裝置快速調試出束新紀錄,為HIAF高可靠運行和實驗供束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為目前國際上規模最大、指標領先的全離子加速器,HIAF工程建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科研建設團隊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研制國際首臺第四代電子回旋共振離子源;建成毫安級連續波強流超導直線加速器;攻克非諧振超快束流加速真空、電源、高頻核心技術,實現國際上最快的非諧振加速速率。
據悉,HIAF束線總長約2公里,包括大型工藝設備6000余臺(套)、零部件約500萬個,工藝管線總長超過100萬米。針對大科學裝置系統復雜等諸多建設挑戰,科研建設團隊率先開展了基于“數字孿生驅動”大科學工程建設新模式,將HIAF的安裝周期從國際通常所需的兩到三年時間縮短至8個月,實現了高質量、高效率工程建設,探索出一條新時代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中國路徑”。
近期,HIAF將全面開展束流指標測試工作,預計今年年底開展首批科學實驗并完成裝置工藝驗收。建成后,HIAF將提供國際上脈沖流強最高的重離子束流和國際上精度最高的多功能原子核質量測量譜儀,為探索原子核存在極限、揭示核天體物理過程、推動核能開發和多學科應用提供國際領先的研究平臺,打造國際上具有重大影響的重離子科學研究中心。
記者謝寶樹 張旭華 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