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惠州市
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調整運輸
結構實施方案的通知
惠府辦函〔2023〕63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有關單位:
《惠州市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實施方案》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問題,請徑向市交通運輸局反映。
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8月1日
惠州市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調整
運輸結構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推動各種交通運輸方式深度融合,進一步優化調整運輸結構,提升綜合運輸效率,降低社會物流成本,促進節能減污降碳,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實施方案的通知》(粵府辦〔2022〕25號)、《廣東省交通運輸廳 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關于貫徹落實〈廣東省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實施方案〉的通知》(粵交運函〔2022〕653號)等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有關文件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加快建設交通強市為目標,以發展多式聯運為抓手,堅持系統推進、重點突破、綜合施策的基本原則,通過強化基礎設施高效銜接、推動運輸組織創新、打造多式聯運示范標桿、推動裝備設施升級、優化營商環境等工作措施,更好發揮各種交通運輸方式比較優勢,優化方式間銜接融合,提升綜合運輸整體效率,加快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做出交通貢獻。
(二)工作目標。力爭到2025年,根據《惠州市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布局,推進我市交通融合發展,總體形成承東接西、連南帶北、順暢安全、智慧低碳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海陸空大交通格局初步成型,“豐”字交通主框架建設成效顯著,打造內聯外暢,互聯互通的“12345”綜合交通發展格局,初步聯通珠三角、輻射粵東北的大灣區交通物流樞紐,為惠州加快構建大灣區內外聯動的戰略支點、強化大灣區東部門戶樞紐地位和打造全國南北新通道提供重要支撐,全市多式聯運發展水平穩步提升,運輸結構更加優化,基本形成大宗貨物及集裝箱中長距離運輸以鐵路和水路為主的發展格局,鐵路貨運量、水路貨運量、集裝箱鐵水聯運量穩步增長,惠州地區沿海、沿江主要港口利用疏港鐵路、水路、封閉式皮帶廊道、新能源汽車運輸大宗貨物的比例達到80%。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三)搭建多式聯運通道。強化規劃統籌引領,力爭到2025年,鐵路、軌道:全面融入省和國家高鐵網,鐵路里程達524公里,其中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達到375公里左右(含在建的深汕鐵路、深惠城際);港口:惠州港建成“對內大循環、對外大聯通”的重要樞紐,萬噸以上碼頭達到40個或以上,港口吞吐量爭取達1.5億噸;民航:旅客吞吐量達到500萬人次,推進惠州機場與仲愷、大亞灣、深圳和東莞東部地區以及高鐵站的地面配套接駁交通設施建設,設立異地城市候機樓,同步謀劃與深圳機場的軌道交通互聯,實現與深圳機場快速換乘;綜合樞紐:開展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重點問題專題研究,港口、機場、鐵路等樞紐的貨物多式聯運無縫銜接水平明顯提高。鼓勵現有汽車客運站優化調整,打造貨運物流倉儲、配送中心或城鄉物流節點。打造惠州千萬級干線機場綜合交通樞紐中心,在機場內實現與軌道交通、城際大巴、市內公交的多式聯運,進一步擴大惠州機場的有效服務半徑。〔市交通運輸局、發展改革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水利局、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惠大鐵路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區)政府落實;以下工作均需各縣(區)政府落實,不再重復列出〕
(四)完善多式聯運集疏運網絡。為實現惠州港大港戰略,各主要港區要結合《惠州港總體規劃》和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因地制宜加快制修訂有關控制性詳細規劃,協調解決用地用海問題,為鐵路直通港區、碼頭、堆場創造有利條件。加快《惠州港總體規劃》修編,助力建設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及世界級石化基地,計劃全市各重要港區實現通二級及以上公路,推動我市港口集群協同發展,拓展干線港國際航線和物流服務網絡。探索惠州港與周邊港口聯動協同發展模式。加快推進惠州港荃灣、東聯、碧甲等3條公用航道施工建設,加快建設荃美碼頭、LNG碼頭、5萬噸級液化烴碼頭、荃灣港區10萬噸級多用途碼頭。支持建設綜合保稅區和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依托京九鐵路的干線貨運通道功能,利用惠大鐵路連接港區的便捷性,提高鐵路貨運量,加快惠大鐵路復線電氣化改造工程研究。推動鐵路專用線共建共用,提升與干線、支線鐵路的銜接效率。推動港口在新建或改擴建集裝箱、大宗干散貨作業區時同步建設進港鐵路并直達碼頭堆場。大宗貨物年運量150萬噸以上的大型工礦企業、新建物流園區及糧食儲備庫原則上接入鐵路專用線或管道。提升鐵路貨運樞紐能級,探索謀劃開行國際班列,進一步完善鐵路運輸網絡。(市交通運輸局、發展改革局、商務局、自然資源局、水利局、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市交投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推進貨運樞紐(基地)規劃建設。研究依托惠州西站、惠州港、惠州機場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建設,打造具有“集全球、疏全球”功能的4大綜合性物流樞紐,支持物流樞紐完善多式聯運、便捷通關的配套基礎設施及服務功能,支持郵政快遞中心與各大物流樞紐共建共用。推動在各縣(區)規劃布局具有“立足灣區、輻射全國”功能的7大物流基地,主要服務各縣(區)一、二產業供銷需求及大宗物流業務,與4大物流樞紐形成優勢互補,作為多式聯運無縫銜接的重要環節。統籌規劃和優化整合若干(N)個末端物流站點,對樞紐和基地形成有力支撐,形成“4+7+N”三級物流體系,滿足生產生活貿易物流需求。引入大型快遞物流企業,完善全市快遞物流網絡,加快全市交通網絡和物流、商貿體系建設。完成惠州市交通物流樞紐(基地)項目前期研究工作,近期力爭先行啟動1—2處物流基地項目實施。力爭市屬國企主導與民營企業聯合打造全域物流樞紐基地“一張網”+智慧物流管理“一平臺”+投資建設運營“一主體”,打通流通體系與生產體系有效對接,促進以物流業為主的上下游資源整合,推動供應鏈全鏈條發展的實施要求。(市交通運輸局、發展改革局、商務局、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動高標準建設地區性功能機場。按照省“3+4+8”運輸機場布局,推進惠州機場規劃建設,高標準建設惠州千萬級干線機場,發揮深圳第二機場功能。按照“一步規劃、分步實施”分階段推進干線機場建設,同步謀劃空港經濟區建設以及集疏運體系。按照飛行區4E標準,推進惠州機場飛行區擴建工程、惠州機場二期擴建工程,新建第二跑道、航站樓及相關配套設施,提升機場服務能力,配套完善貨物轉運、郵政快遞、冷鏈物流等綜合服務功能,布局建設空(高)鐵聯運場站。推進惠州機場客貨并舉,強化和提升惠州機場貨運功能,合理布局貨運設施,研究擴大貨運服務區域,提升機場內貨物運輸的便捷性以及快速運輸的高效性。規劃發展空港物流園區,帶動和吸引貿易、航空物流相關產業,打造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產業集聚、綠色生態的重要空港樞紐。支持郵政快遞樞紐與省、市物流樞紐、綜合貨運樞紐共建共用。規劃建設“3+7”工業園區配套物流基地,服務我市生產性貨運物流需求。(市交通運輸局、發展改革局、商務局、郵政管理局、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惠州海關、惠州機場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快多式聯運發展
(六)創新組織模式。鼓勵主要港區、鐵路運輸企業加大35噸敞頂箱使用力度。探索建立以45英尺內陸標準箱為載體的內貿多式聯運體系。支持有條件的港區探索推進“船邊直提”和“抵港直裝”模式,鼓勵應用“預渡柜”等模式提升聯運效率。積極探索軌道物流發展模式,創新“外集內配”等生產生活物資公鐵聯運模式;充分發揮珠三角高等級航道網絡優勢,發展生活物資水陸聯運。支持有條件的港口和鐵路物流基地開展冷鏈、危化品、國內郵件快件等專業化多式聯運。提高港口多式聯運能力。完善港口集疏運網絡,充分發揮惠州港物流節點的作用,提升鐵水聯運比例。規劃惠大鐵路復線電氣化改造,實施惠州港荃灣港區、碧甲作業區、東聯作業區進港航道等級提升工程,加快東江河源至石龍航道擴能升級,推進碼頭配套原油管線、成品油管道等項目建設。推進惠州港口鐵水聯運、江海聯運配套碼頭、錨地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海陸空鐵”多式聯運無縫銜接。依托惠州港開展公鐵海集裝箱多式聯運、大宗貨物“散改集”運輸,探索“內河+鐵路+海運”的“水鐵水”多式聯運方案,爭取納入國家或省級示范工程。支持港口與鐵路合作,將具備條件的內陸鐵路貨場建設為無水港,推動集裝箱集疏運由公路向鐵路轉移。抓緊引進國際航運龍頭企業,開辟更多國際海運航線,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優化內貿集裝箱航線,協調外貿集裝箱航線與內河水運實現運輸聯動。鼓勵各縣(區)協調發展國際班列,提升國際班列開行總體規模。(市交通運輸局、公安局、水利局、商務局、郵政管理局、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支持壯大市場主體。學習鄰市綠色貨運、多式聯運創建驗收的示范工程項目經驗,探索建立標準化、可推廣的多式聯運運行體系。鼓勵引導具備較好條件的港口、綜合性物流企業等積極申報國家、省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綠色貨運項目。鼓勵企業參加省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創建,推動提升相關企業的多式聯運市場運作能力。鼓勵港口航運、鐵路貨運、航空寄遞、貨代企業及平臺型企業等加快向多式聯運經營人轉型。(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公安局、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開展貨運“一單制”。宣傳引導企業開展粵港澳大灣區貨運“一單制”應用試點,支持有關行業協會和綜合性物流企業構建多式聯運信息共享機制,應用集裝箱多式聯運運單,推動各類單證電子化,探索建立完善貨物裝載交接、安全管理、支付結算等規則體系。引導地方鐵路、港口、船公司、民航等企業信息系統對接和數據共享,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依托粵商通、中國(廣東)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建設多式聯運運營平臺,加強主要物流通道貨源組織和運輸資源整合,實現“一單到底、一票結算、一次委托、一口報價”。(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市公安局、商務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惠州海關、惠州港海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深化調整運輸結構
(九)加快大宗物資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支持有關港口碼頭拓展提升各類物資集散能力,鼓勵出臺獎補措施,引導具備條件的工礦、糧食等企業將貨物“散改集”,逐步將大宗物資中長距離運輸轉向鐵路、水路,短距離運輸時優先采用封閉式皮帶廊道或新能源車船。支持相關縣(區)、企業探索大宗固體廢物公鐵水協同聯運。(市交通運輸局、公安局、財政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生態環境局、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鐵水聯運、江海聯運發展。支持企業依托港口、疏港鐵路和珠三角高等級航道開展鐵水、江海聯運試點,構建供港澳民生物資綠色通道和聯運專線,打造精品聯運示范線路。研究完善無水港布局,探索研究建設集裝箱近距離內陸港體系,不斷拓展珠三角港口群面向內陸的鐵路集疏運網絡。鼓勵相關航運、鐵路、港口等企業加強合作,統籌布局集裝箱還箱點。(市交通運輸局、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牽頭,市發展改革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市交投集團,惠大鐵路公司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提升裝備設施水平
(十一)推廣應用標準化技術裝備。加強惠州港自動化碼頭建設,推廣智能卡口、無人集卡、智能理貨、輔助機器人、貨物智能識別、智能審圖等新技術,提升口岸基礎設施和監管智能化水平。支持航運、港口、鐵路相關企業協同建設跨區域、跨運輸方式的集裝箱循環共用系統,降低空箱調轉比例。支持有關企業探索在大型鐵路貨場、綜合貨運樞紐拓展海運箱提還箱等功能,提供等同于港口的箱管服務。積極推動標準化托盤(1200mm×1000mm)在集裝箱運輸和多式聯運中的應用,推進優化郵件快件“上機上鐵”流程,探索推動運輸器具標準化。支持相關企業開展集裝箱、半掛車、托盤等專業化租賃業務。(市交通運輸局、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場監管局、郵政管理局、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提升裝備設施綠色化水平。支持在物流園區、鋼鐵、火電、煤化工、建材等領域培育綠色運輸品牌企業,打造綠色運輸樞紐。完善高速公路服務區和港站樞紐規劃建設充換電、加氣(氫)等配套設施,推動完善港口碼頭LNG加注設施布局和供應服務體系。合理規劃建設區域性內河水上服務區,推進內河航運綠色發展。積極推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貨運車船及新型載運工具應用,依托城市綠色貨運配送試點等工作加大新能源貨車應用規模,鼓勵推動LNG單燃料動力運輸船舶新建和現有運輸船舶LNG動力船舶改建,鼓勵加快鐵路運輸機車、設備電氣化改造。(市交通運輸局、發展改革局、能源和重點項目局、工業和信息化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場監管局、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加強技術裝備研發應用。支持鐵路快運、空鐵(公)聯運標準集裝器(板)等物流技術裝備研發。支持多式聯運、快速轉運和智能口岸查驗等設備研發應用。鼓勵研發推廣冷鏈、危化品等專用運輸車船。鼓勵研發應用智能集裝箱、智能裝車設備、自動轉運設備、無人駕駛設備等智能技術裝備。(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牽頭,市交通運輸局、發展改革局、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優化市場營商環境
(十四)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健全運輸各領域的信用管理體系。開展跨部門、跨行業信用聯合治理,加強信用評價、誠信宣傳、信用獎懲。開展服務質量、運輸安全等重點領域專項治理行動。研究建立多式聯運相關領域公共信息協同共享機制,推動多式聯運數據信息安全有序開放。加快推動鐵路市場化改革,促進鐵路運輸市場主體多元化,研究推進地方鐵路、港口、航運等相關企業股權劃轉和交叉持股。研究組織開展網絡平臺道路貨運線上服務能力評審工作,健全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道路貨運市場。(市發展改革局、交通運輸局、市場監管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規范收費和價格體系。落實減并港口收費政策,取消港口設施保安費的政府定價,將其納入港口作業包干費子項,該子項收費標準不得高于原收費標準。規范港外堆場收費行為,逐步制定港外集裝箱洗箱、修箱、驗箱服務規則,按照標準減(免)港口貨物港務費。按照省的政策要求,引導地方鐵路運輸企業進一步精簡鐵路貨運雜費項目,降低鐵路裝卸收費標準。規范地方鐵路和鐵路專用線的線路使用、管理維護、運輸服務收費標準,降低鐵路專用線使用成本。支持鐵路運輸企業建立價格快速響應機制,簡化價格調整流程,加快建立公開、透明的價格體系,與大型工礦企業等簽訂“量價互保”協議。(市發展改革局、交通運輸局、市場監管局、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營造良好發展氛圍。健全完善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機制,切實保障煤炭、天然氣、鐵礦石等重點物資運輸暢通安全。引導貨運物流企業、貨車司機建立互幫互助機制,推進“司機之家”建設,改善道路貨運、郵政快遞等從業環境。進一步規范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裁量權,推進道路交通安全和運輸執法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嚴格執行交通運輸部印發的《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切實解決多頭多層重復執法問題,深入開展公路貨運車輛超限超載治理,落實治超聯合執法常態化制度化機制,推進路面治超和源頭治超的綜合治理。暢通“12328”熱線等交通運輸服務監督渠道,提升“12328”熱線限時辦結率。組織開展多式聯運、運輸結構調整、綠色交通等政策宣傳和輿論引導,切實維護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大局。(市交通運輸局、公安局、市場監管局、郵政管理局、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保障措施
(十七)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各有關單位要健全完善協調推進機制,落實落細任務分工,制定責任清單,合理安排工作進度,及時解決重大困難問題,確保各項工作舉措落實到位。(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各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加大資金支持。各縣(區)、各有關單位要積極爭取和運用車購稅資金、中央預算內投資等多種渠道,加大對多式聯運發展和運輸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訂具體財政支持政策。鼓勵社會資本牽頭設立多式聯運產業基金,拓寬投融資渠道,通過市場化運作管理創新發展模式、提升發展效益。(市財政局、發展改革局、交通運輸局、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郵政管理局等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加強用地用海保障。各縣(區)、各有關單位要積極對接上級部門,爭取國家對疏港鐵路等重點項目用地等支持政策,加大對國家物流樞紐、綜合貨運樞紐、中轉分撥基地、鐵路專用線、封閉式皮帶廊道等項目用地的支持力度,優先安排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提高用地復合程度,盤活閑置交通用地資源。根據項目開發時序,納入國家重大項目清單或省重點建設項目計劃,按規定使用國家指標保障項目用地。加大涉海項目協調推進力度,在符合海域管理法律法規、圍填海管理和集約節約用海政策、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的前提下,支持重點港口、集疏港鐵路和公路等建設項目用海及岸線需求;對支撐多式聯運發展、運輸結構調整的規劃和重點建設項目,開辟環評綠色通道,依法依規加快環評審查、審批。(市自然資源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住房城鄉建設局、交通運輸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完善發展政策。各縣(區)、各有關單位要對納入多式聯運、運輸結構調整的重點建設項目建立審批“綠色通道”,實施并聯審批。將多式聯運發展和運輸結構調整納入我市碳達峰碳中和等有關規劃政策,促進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鼓勵各縣(區)出臺支持運輸組織創新、降本增效、便利清潔低碳車船通行等方面的政策。鼓勵縣(區)率先創新推廣綠色低碳運輸組織模式,打造綠色低碳運輸體系。(市發展改革局、公安局、財政局、生態環境局、住房城鄉建設局、交通運輸局等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