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5 月 14日在惠州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惠州市財政局局長 游水生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會提出惠州市2012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13年預算草案的報告,請予審議。
一、2012年預算執行情況
2012年,全市各級財政部門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下,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主題主線,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省委第十一屆二次全會精神及市委十屆二次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主基調,認真落實市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各項決議,抓收入、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財政預算完成良好,有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
(一)公共財政預算執行情況。
1.全市公共財政預算執行情況。
據快報反映,2012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00.88億元,為市代編預算的110.28%,比預算超收18.73億元,增長23.37%。
2012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274.07億元,為市代編預算的107.82%,比預算增加支出19.87億元,增長20.56%;按常住人口計算,2012年我市人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和支出分別為4,316元和5,889元。
2012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加上中央和省的稅收返還、各項補助款、上年結余、調入資金,減去支出以及上解中央和省款項、增設預算周轉金、調出資金,實現收支平衡。
2.市本級公共財政預算執行情況。
2012年,市本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79.7億元(含特定大項目上劃收入21.2億元),為年度預算的114.57%,比市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預算超收10.1億元,增長22.2%。
2012年市本級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81億元(含特定大項目支出20.8億元),為年度預算的130.12%,比預算增加支出18.7億元,增長15.21%。
2012年,市本級財政總收支相抵,略有結余,全部結轉下年使用。2012年市本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收10.1億元,剔除列收列支項目等不可比因素,超收收入中80.5%用于提高惠民政策標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及均衡區域發展水平。
(二)市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執行情況。
2012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完成286,286萬元,為年度預算的55.15%;支出完成309,135萬元,為年度預算的64.37%。受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影響,2012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收入完成數比預算減少22億元。
(三)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執行情況。
2012年,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完成4,747萬元,為年度預算的91.49%;支出完成3,651萬元,為年度預算的72.51%。主要是2012年退出市場的國有劣勢企業較少,該項預算支出的數額較小。
(四)落實市人大預算決議及代表建議有關情況。
市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的人大代表在審議2012年預算草案的過程中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建議,包括完善財政體制、推進財政改革、促進經濟發展、加大民生投入、強化財政管理等內容,涉及到財政工作的各個方面。針對市人大代表和市人大財經委所提的各項意見,市財政局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梳理,并在工作中積極落實。2012年,市財政局承辦的人大建議共72件,其中主辦件2件、會辦件70件,主辦件及會辦件全部按照要求按時答復完畢,答復率100%。通過辦理人大代表建議,積極推動相關工作開展,增強辦理實效,使得人大代表的“良策”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果。
(五)2012年全市財政工作基本情況。
1.著力優化收支管理,注重財政可持續發展,財政保障能力邁上新臺階。
全市各級財政部門狠抓增收節支,挖掘增收潛力,強化支出管理,財政運行呈現出“實力增強、區域協調、保障有力”的特點。
一是收入規模不斷擴大,財政實力再上新臺階。在國際歐債危機、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2012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強勢突破兩百億元大關,達到200.88億元,創歷史新高,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年初代編預算的110.28%,同比增收38.05億元,增長23.37%,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41個百分點,增幅在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居第2位,珠三角9市中居第1位,“惠州速度”令人矚目。從時間上看,從2006年44.45億元到2009年101.57億元,3年翻一番;從2009年到2012年,3年再次翻一番;與省內兄弟市比較看,呈現了不斷趕超的態勢,財政發展進入高速穩定增長期。
二是縣域財政收入增長均衡,實力明顯增強。從總量看,大亞灣區、惠城區、惠陽區和博羅縣的財政收入均首次突破20億元,縣域財力呈歷史最好水平。從增速看,7個縣(區)中6個縣(區)增長達到20%以上,其中仲愷高新區在TCL企業成功轉型,三星電子企業高附加值產品擴產,科銳照明等一批新興企業投產的帶動下,財政收入實現了40.11%的高增長。
三是支出結構持續優化,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在財政實力壯大的基礎上,各級財政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將財力向民生傾斜。2012年全市公共財政民生支出達到183.33億元,增長26.2%,增幅高出同期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7個百分點,占預算支出比重66.9%,比2011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各項民生事業快速推進,民生質量顯著提高。
2.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試點建設,支持“幸福惠州”建設開創新局面。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公共財政的優先方向,支持“幸福惠州”建設開創新局面。全市財政基本公共服務支出95.8億元,增長29.5%,增幅高出同期財政預算支出9個百分點。
一是優先支持公共教育事業,教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2012年,全市財政教育支出62.55億元,增長47.17%。其中市財政投入9,600萬元購置設施設備,支持創建衛生高級職業技術學院,投入8,400萬元用于農業學校二期建設,安排東江高級中學配套項目建設資金1,000萬元,推進優質學校創建工作;安排607萬元補助統一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標準,加強底線均等項目保障;安排1,500萬元對按期通過省教育強鎮督導驗收的鄉鎮實施獎補;補助縣區764萬元實施外省籍隨遷子女入讀義務教育民辦學校資助政策,保障外來工子女入讀權益;安排500萬用于現代學校制度試點補助,在全省先行先試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支持學校治理機制改革。
二是大力推進文化體育事業,文化惠州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建設文化惠州、推進文化惠民的決定,市財政繼續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000萬元,并實行競爭性分配,提高資金分配的科學性;安排1,150萬元用于支持500個村級文化室建設和實施鄉鎮農民體育健身等項目工程,支持文化產品惠民行動;安排400萬啟動市數字圖書館建設,實施“數字圖書館及一卡通”推廣工程,實現文化服務形式從“傳統型”向“數字型、科技型”方向轉變;統籌安排600萬元用于推行惠州“文化消費卡”(公共文化券)工程,對特殊人群實行文化消費補貼;“三館一站”免費開放工作全面實施,初步形成了惠州城市“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的格局。
三是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2012年,全市財政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21.96億元,增長11.83%。其中,市財政安排7,593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補助資金,全市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45周歲以上和60周歲以上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率均達到100%,比省規定全覆蓋時間提前半年完成;足額安排低保資金,保障低保對象的基本生活,將人均收入低于2,550元的困難家庭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并安排低保資金5,781萬元用于補助惠東、博羅、龍門三縣。全市在2012年底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標準達每人每月385元,處于全省前列水平。
四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2012年,全市財政醫療衛生支出21.8億元,增長21.45%,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供堅實財力保障。其中,安排1.04億元,大幅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城鄉居民醫保的補助標準從2012年起提高到每人每年252元,高于國家和省規定的標準12元;安排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5,115萬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達到每人每年35元,高于國家和省規定的標準10元;安排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資金5,980萬元,免費提供婚前醫學檢查、新生兒疾病篩查等服務,母嬰安全保障工作持續全省領先;率先實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免費管理治療。
3.著力調結構轉方式,提升財政引導調控職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
積極發揮財政調控職能和資金政策引導作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快速發展。
一是加快產業轉移,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積極落實《中共惠州市委 惠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推進產業轉移工作后來居上的實施意見》,市財政預算安排1億元推進產業轉移,其中:兩個省級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8,000萬元,產業引導及獎勵專項資金2,000萬元,落實扶持實體經濟28條措施,減免企業稅費3.5億元。
二是加大自主創新,建設科技強市。2012年,市財政安排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3,560萬元、扶持三大集團科技資金3,000萬元、現代產業100強項目扶持資金1,000萬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500萬元,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培育民營科技企業,加大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和認定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積極推進平臺建設,安排國家光電產品檢測中心(惠州)和國家數碼電子檢測重點實驗室(惠州)市級補助資金各1,000萬元。
三是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生態惠州。建立污水處理設施“以獎代補”機制,市財政安排獎勵資金2,450萬元,撥付省級獎勵資金1億元,推動全市建成30座污水處理設施,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處于全省先進水平;投入1.76億元,其中省級配套2,508萬元、市級配套7,186萬元、縣區配套7,877萬元,落實生態景觀林帶項目建設用地8.1萬畝,完成了生態景觀林帶項目建設里程238公里,建設面積8.1萬畝,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全省領先。市財政安排市屬林場體制改革補助資金1,330萬元、市級公益林補償資金1,260萬元。
4.著力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在強農惠農上下功夫,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入新層次。
全市各級財政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支持農村農業改革發展,不斷完善強農惠農政策體系,全力服務“三農”發展大局。
一是提高農民收入。2012年,安排直接補貼農民的資金1.87億元,其中:農村困難戶住房改造補貼1.14億元、農作物良種補貼2,779萬元、農機具購置補貼及發展資金3,325萬元、能繁母豬補貼1,115萬元、農資綜合補貼9,075萬元、種糧直補資金955萬元。
二是推進扶貧開發工作。2012年市財政投入790萬元,繼續實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鞏固全市74個省級貧困村扶貧開發成果;安排883萬元,建立村級組織工作經費保障激勵機制,保障村級組織的基本經費和正常運轉;安排1,244萬元,進一步改善革命老區和相對貧困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三是推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2012年,市財政投入5,400萬元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投入200萬元配套資金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安排農業綜合開發配套資金608萬元。大力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四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2012年,市財政安排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1,250萬元,有力地推動我市農業產業化進程和特色農業的發展,全市擁有各種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20家。
5.著力深化財政管理改革,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實現新提高。
全市各級財政部門通過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各項管理制度,不斷提升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一是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創新監管方式,強化關鍵環節監管,建立采購代理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提高監管水平;優化政府采購運行模式,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強化集中監管;落實聯動工作機制,推進政府采購誠信體系建設;積極推進電子化政府采購建設,實現政府采購業務“一站式”管理,實行“網上采購”、“電子反拍”網上競價方式,完善監控體系。2012年度全市完成實際采購總金額17.82億元,與采購預算18.46億元相比節約資金6,367萬元,資金節約率為3.45%,其中市本級完成實際采購總金額5.78億元,與采購預算5.98億元相比節約資金2,050萬元,資金節約率為3.42%。
二是深化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擴大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范圍,將市直44個基層預算單位全部納入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實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要求;在原有10個預算單位試點的基礎上,從2012年5月起擴大到市直157個預算單位,全部推進公務卡結算制度改革,自2012年10月1日起市直預算單位按公務卡強制結算目錄報銷。
三是開展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制定《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工作方案》,明確購買范圍、程序與方式、資金安排與支付、組織保障等;整合項目評審、審計、績效評估、社工服務、培訓等現有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試點工作。創新支持社會建設的投入機制,將購買服務劃分為5項一級目錄,49項二級目錄和262項三級目錄。全市社會組織新增183個,達到1,567個。在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改革中引入競爭性分配,讓資質優良、社會信譽好的社會組織通過科學合理的競爭程序優先得到財政支持。
四是強化工程預結算審核改革。健全和完善財政評審程序、評審質量控制機制,制定對評審質量考核的量化標準及處罰辦法,穩步拓展評審范圍。全年審核財政投資項目預結算316宗,送審金額56.76億元,審定金額46.21億元,核減10.55億元,平均審減率達18.59%。
各位代表!2012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總體較好,收支規模進一步擴大,財政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財政增收基礎還不牢固;重點項目建設、民生政策落實、統籌城鄉發展等資金需求不斷增加,財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財政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針對以上矛盾和問題,我們將會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二、2013年預算草案
(一)準確把握2013年我市財政形勢。
展望2013年,我市面臨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仍然錯綜復雜。歐債危機影響尚未完全消除,世界經濟復蘇勢頭緩慢,國家對房地產業的調控仍將繼續,各項結構性減稅政策還將陸續出臺。就我市而言,受國際國內形勢影響,我市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的壓力進一步加大,穩增長、調結構和惠民生任務十分艱巨。從財政收入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人民幣匯率振動將對出口產生不利影響,制約了出口相關稅收收入增長;2012年以來工業、投資、外貿出口、企業利潤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的逐步收窄將明顯影響2013年主體稅種收入的增長;房地產調控和信貸緊縮政策對財稅收入產生的沖擊將繼續顯現。從支出安排看,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各項決策部署,需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再加上財政各項剛性支出不斷增加,支出結構日益固化,進一步加劇了財政收支矛盾,增加了統籌安排的難度。綜合分析,我市各級財政收支矛盾仍然較為突出,必須有保有壓、科學編制2013年預算。
(二)2013年預算安排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及總體安排。
編制2013年市級預算的總體思路是:一是強化追趕全省第二梯隊的緊迫性。積極籌措資金,重點保障平臺構建、產業培育、企業成長、人才雙高四大計劃的實施。分解和規劃收入目標任務,實行局領導分片抓收入的做法,確保完成2013年的收入任務,并為2014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300億元的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體現預算編制公共性。在財政支出安排上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和社會公共利益為原則,優先保障法定支出和民生支出;三是注重預算編制的創新性。人大從部門編制預算草案時就開始介入,實現預算編制全過程的監督。分3個片區聽取并征求市人大代表及相關人員對預算執行和預算編制工作的意見建議,有效提高預算編制的質量和水平。
編制2013年市級預算的基本原則是:持量入為出,確保收支平衡。堅持厲行節約,控制一般性支出。堅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支持轉型升級。堅持民生優先,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支持“三農”工作。堅持深化改革,完善財政體制機制。
綜合考慮我市物價水平、稅收結構等因素,建議財政收入按高于國內生產總值1-2個百分點確定,2013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代編預算數建議按227.1億元安排,比2012年快報數增長13%;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代編預算數相應安排307億元,比2012年快報數增長12%。
(三)2013年市本級一般預算草案。
2013年市本級公共財政預算財政總收入擬安排1,065,956萬元,包括:1.市本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擬安排866,967萬元,同比增收70,301萬元,增長8.8%;來源有兩項:(1)來源于市區的本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擬安排655,400萬元,同比增收70,301萬元,增長12%;(2)來源于大亞灣的特定大項目上劃收入擬安排211,567萬元,與2012年持平。2.省固定補助(包括返還性收入、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收入)98,856萬元。3.縣(區)專項上解收入80,220萬元。4.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0,000萬元。5.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資金9,913萬元。
按照《預算法》的規定和“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2013年市本級公共財政預算財政總支出相應安排1,065,956萬元,包括:1.市本級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擬安排741,539萬元;2.補助縣(區)支出280,234萬元,其中專項撥補75,479萬元,轉移支付204,755萬元;3.上解省支出39,183萬元;4.調出資金5,000萬元。
2013年市本級財力(本年收入+返還性收入+一般性轉移支付收入-上解上級支出)為911,183萬元,比2012年的852,010萬元新增財力59,173萬元,增長7%。具體來源構成是:1.來源于市區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2012年增收70,301萬元;2.返還性和一般性轉移支付收入比上年減少10,124萬元(省提前下達指標比去年減少);3.上解省支出(主要是出口退稅超基數專項上解)比上年增加1,004萬元。
在2013年市本級財政支出安排中,根據省市人大有關規定和要求,市財政落實省、市人大議案27件,安排資金47,774萬元。
2013年,市財政投入民生方面的支出407,621萬元,按可比口徑比2012年的362,600萬元增加45,021萬元,占來源于市區的本級新增可支配財力59,173萬元的76%。民生投入占2013年市本級支出599,443萬元(剔除大項目支出)的比重為68%,比2012年提高1.6個百分點。
2013年,市本級公共財政支出預算安排的重點是:
1.支持轉型升級,力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綜合運用財政政策、體制和機制等手段,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產業發展,發揮財政資金導向功能,推動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力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按科目統計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22,777萬元,增長12.1%。
2.支持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支持農村農業改革發展,完善強農惠農政策體系,深化農業財政管理改革,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鞏固提升扶貧成果,全力服務“三農”發展大局。按科目統計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50,689萬元,增長40%。
3.支持教育事業發展,提升教育發展質量。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動教育事業加快發展,鞏固提高我市“教育創強”成果,支持教育優先發展。按科目統計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74,291萬元,增長15.1%。
4.支持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提升全市醫療服務水平,推動“健康惠州”建設。支持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體系,提高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按科目統計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35,067萬元,增長13%。
5.支持社保事業發展,著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支持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優撫、社會福利事業發展,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按科目統計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63,578萬元,增長12.1%。
6.支持文化產業和文體事業發展,推動“文化惠州”建設。轉變投入方式,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完善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按科目統計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7,040萬元,增長14.6%。
7.支持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惠州”建設。牢固樹立“綠色發展、智慧發展、循環發展”理念,大力實施城鄉造林綠化工程,強化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促進實現永續發展。按科目統計這方面的支出共安排15,117萬元,增長12%。
(四)2013年市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草案。
2013市本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擬安排770,860萬元,比2012年快報數286,286萬元增收484,574萬元,增長169.26%,加上2012年結轉、補助和調入資金,基金收入總計924,191萬元;支出擬安排739,123萬元,加上補助支出35,650萬元,支出總計774,773萬元。收支相抵,結余結轉149,418萬元。
(五)2013年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草案。
2013年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擬安排14,856萬元,支出擬安排14,856萬元,收支持平。
(六)2013年市級部門預算草案。
按照編制部門預算的原則和方法,2013年市級部門預算由127個部門組成,列入部門預算的財政撥款(含公共財政預算和基金預算)支出總計為36.6億元,其中基本支出16.1億元,項目支出20.5億元。
三、堅定信心,乘勢而上,再創2013年財政工作新佳績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按照胡春華書記關于惠州要“盡快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的要求及市委、市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率先跨越”,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斷創新工作實踐,以更加強烈的擔當意識加快發展,以更加強烈的使命感多作貢獻。在2013年著重抓好四個“提升”:
(一)做好財政發展規劃,提升財政保障水平。
緊緊圍繞“盡快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的總目標、總要求,充分發揮財政職能,認真做好財政發展規劃和增長規模測算,加強財政經濟運行分析和監測,挖掘增收潛力,確保財政實力“率先跨越、多作貢獻”。拓寬籌資渠道,支持重點項目建設,為加快發展夯實基礎。繼續完善市區財政體制,構建市區利益共同體。采取扎實有力措施,將目標任務按縣(區)及月份層層分解,確保每個月、每個季度、整個年度的預算收入目標任務實現。同時,進一步抓好支出進度,建立預算支出進度責任制,加快轉移支付資金下達、專款支出進度、往來資金清理,提高預算執行均衡性。
(二)積極發揮財政職能,提升服務轉型升級能力。
以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為動力,積極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通過推進核心技術攻關、創業風險投資等方式,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大亞灣石化產業集群發展;突出支持自主創新,探索在科技專項資金領域引入競爭性分配,推動產業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發展;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和節能減排重點工程,淘汰落后產能,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認真貫徹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新“惠28”條措施,全面落實減免稅費政策;進一步落實完善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促進全民創業,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充分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其他財政專項資金的引導吸附作用,支持重點財源建設,推動經濟轉型發展。
(三)突出保障改善民生,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突出“建體系、織網絡、抓改革、優機制、提效率”的基本思路,科學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運行機制。堅持以人為本,打造“民生財政”,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在財政支出安排上優先保障法定支出和民生支出,突出保障“修路、種樹、治水、收入”、省市民生實事等民生資金需要,將市本級新增財力的75%、縣級新增財力的60%以上投入民生,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軟實力。以全覆蓋為目標,編織基本公共服務保障網絡,力爭在2013年完成國家規劃五年目標任務。強化基本保障,適當擴大基本保障范圍,提高保障標準。強化改革聯動,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突出公共資源公益性,完善國有資本收益收繳機制,建立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管理平臺。
(四)深化財政管理改革,提升財政工作效能。
堅決落實國務院向社會承諾的“約法三章”,用簡樸的政府取信于民,造福人民,以政府的緊日子換來人民的好日子。一是壓減一般性支出。嚴格控制“三公”經費,騰出財力空間解決事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優先保證關系人民群眾基本生活和社會穩定的民生支出。二是開展第三方績效評價。選擇影響較大和有代表性的重點支出項目,實施項目績效評價,推動資源和部門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三是擴展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對市級產業扶持資金、現代服務業引導資金、支農資金等引入競爭性分配機制,實行專家評審,加快推進標準法和因素法分配。四是加強專項資金整合。今年將通過壓減市本級支出結構,統籌歷年結余等途徑,整合資金3億元用于重點項目和民生項目建設。同時,要重點對農田水利資金進行整合,集中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發揮資金的整體效益。
各位代表!做好2013年的財稅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下,以更加開闊的思路、更加細致的舉措,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不斷開拓進取、攻堅克難,確保全年各項財稅工作目標任務的完成,為我市在2017年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實現更有質量的發展、更高水平的惠民,提供堅強的資金保障,為全省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總目標作出更大的貢獻。
相 關 鏈 接
◆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務是建立在一定社會共識基礎上,為實現特定公共利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為維持本國和地區經濟社會穩定和基本的社會正義,保護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務,是一定階段公共服務應該覆蓋的最小范圍和邊界。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盡可能使居民享有同樣的權利,享受水平大致相當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并不是強調所有居民都享有完全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務,而是在承認地區、城鄉、人群間存在差別的前提下,保障居民都享有一定標準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務,其實質是“底線均等”。
◆ 營改增試點改革
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是國家實施結構性減稅的一項政策,其主要是在現行增值稅17%標準稅率和13%低稅率基礎上,新增11%和6%兩檔低稅率,對“營改增”企業適用11%和6%稅率征收。實施“營改增”可以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避免重復征稅,因試點產生的財政減收,按現行財政體制由中央和地方分別負擔,2012年8月1日,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正式納入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范圍,按照省的部署,我市從2012年11月份開始進行營改增試點改革。
◆ 積極的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國家干預經濟、實現國家宏觀經濟目標的工具。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指國家通過增加財政支出、減少稅收等方法刺激社會需求、促進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的重要宏觀政策措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又稱為擴張性財政政策。
◆ 非稅收入
指除稅收以外,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組織,依據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利用公權、政府信譽、國有資產、提供特定公共服務和準公共服務或者特許經營收取的財政資金。包括下列八項:1.政府性基金收入;2.專項收入;3.彩票資金收入;4.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5.罰沒收入;6.國有資本經營收入;7.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包括國有土地、海域、礦區、場地有償使用收入和其他公共資源的開發權、使用權、冠名權、廣告權、特許經營權等,通過招標、拍賣或者其他方式取得的收入;8.其他非稅收入,包括以政府名義接受的各種捐贈資金,利用公權、政府信譽、國家資源、國有資產取得的經營服務性收費,主管部門集中收入,上述第1至第7點的利息收入。
◆ 轉移支付
轉移支付指以各級政府之間以及轄區之間所存在的財政能力差異為基礎,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旨而實行的一種財政資金或財政平衡制度。目的是實現社會公平,即上級政府利用轉移支付制度的調節,使轄區內和轄區間的公共服務和財政能力趨于均等。
◆ 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2009年財政部作出全面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工作部署。財政科學化管理,是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積極探索和掌握財政管理的客觀規律,按照財政法律法規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運用現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術,發揮管理人員積極作用,把握加強管理的方向和途徑。財政精細化管理,是指樹立精益思想和治理理念,運用信息化、專業化和系統化管理技術,建立健全工作規范、責任制度和評價機制,明確職責分工,完善崗責體系,加強協調配合,按照精確、細致、深入的要求實施管理,避免大而化之粗放式的管理,抓住管理的薄弱環境,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增強執行力,不斷提高財政管理的效能。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是有機的整體,科學化管理是精細化管理的前提;精細化是在科學化指導下,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把科學化管理要求落實到財政管理各個環節,落實到財政干部的崗位職責,體現集約管理、注重效益的要求。
◆ 公共財政
指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政府收支活動模式或財政運行機制模式。在公共財政模式下,國家以社會和經濟管理者身份取得收入,并將這些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動支出,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以維護政權運轉,維護社會秩序,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
指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為基礎,資金撥付以國庫集中支出為主要形式的現代財政國庫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財政性資金支出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支付到商品和勞務供應者或用款單位;二是按照支付管理的需要將財政支出具體分為工資支出、購買支出、零星支出和轉移支出;三是按支付主體的不同,采取財政直接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兩種方式。
◆ 電子化政府采購
指政府部門在采購活動中,利用信息網絡技術,特別是國際互聯網技術,采購所需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一種形式,通過電子化政府采購,有利于提高政府采購效率,節約采購成本,增強政府采購透明度。
◆ “收支兩條線”
指對財政收入執收單位依法收取的行政事業性經費、政府性基金、罰沒收入及利用國家資源或國有資產取得的收益等各種財政性資金,實行“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收入按規定上繳國庫或財政專戶,支出由財政部門根據各單位履行職能的需要,科學定員定額,通過單位部門預算,收支計劃統籌安排的一種財政管理方式。
◆ 績效評價
財政績效是指采用成本會計觀念,實施于政務成本分析的管理方式。財政績效評價是指運用科學、規范的評價方式,對照統一的評價標準,按照績效的內在原則,對財政支出行為過程及其效果(包括經濟績效、政治績效和社會績效)進行科學、客觀、公正的衡量比較和綜合評判。
◆ 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
指珠三角公民所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夠突破行政區劃的界限,逐步實現對接共享并最終達到同一標準的過程和狀態,內涵包括資源共享、制度對接、要素趨同、流轉順暢、差距縮小、城鄉統一、待遇互認和指揮協同等八個方面,范圍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體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業保障、醫療保障、生態與環境和現代服務業等十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