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1、海洋環境影響 (1)水文動力環境 項目實施后,因碼頭和棧橋樁柱阻水及港池水深變化導致局部海域流場發生一些變化:潮流呈現出向新疏浚港池匯聚態勢,疏浚港池局部海域的流向發生小角度的偏轉,其余海域工程前后流態無明顯變化。項目除對項目附近局部海域的流場產生細小影響外,對整個大亞灣海域的水動力環境影響很小。 (2)地形地貌與沖於環境 工程建設后,使得局部水流條件稍有改變,從而引起海床沖淤變化。變化主要出現工程周邊水域,預測結果表明,受疏浚區域水深增加和碼頭建設阻水作用影響,工程建設使得上述區域流速減緩,工程后發生一定程度淤積,項目建設對所在海域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的影響僅局限于施工范圍,對大亞灣保護區整體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的影響很小。 (3)海水水質環境 施工期疏浚和碼頭樁基施工過程,懸浮泥沙預測結果表明,懸浮泥沙主要隨漲落潮流向工程所在海域擴散,項目施工引起的懸浮泥沙對工程所在區域水質產生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是暫時性的,一旦施工完畢,工程所在區域周邊水質環境可在較短時間內恢復。 (4)海洋沉積物環境 工程建設除了對海底沉積物產生部分分選、位移、重組和松動外,沒有其他污染物混入,因此,工程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懸浮泥沙擴散和沉降,沉積物環境質量不會產生明顯變化。 (5)海洋生態 項目建設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影響主要是存在于疏浚過程中,施工懸浮物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保護區海域中的浮游生物、游泳生物、魚卵仔魚等帶來一定的損失。經采取環評報告提出的防治措施后,可降低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影響。 2、對地表水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予以收集。施工船舶含油污水與船舶生活污水經自備的油污水處理器處理后交由有資質的單位處理,在沿海海域內船舶禁止直接向水體排放油污水。 運營期到港船舶污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艙底油污水和壓艙水。生活污水經三級化糞池預處理后,近期經槽車裝車運送至惠州大亞灣石化區綜合污水處理廠處理,遠期待管網鋪設到位后納管至惠州大亞灣石化區綜合污水處理廠處理;船舶含油廢水、初期雨水與其他廢水經集污池集中收集后定期清運。本項目運營期不接收到港船舶壓載水,由船方委托專業環保公司接收。因此本項目在正常運營情況下,不會對周圍地表水水質造成明顯影響。 3、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項目到港船舶到港后不再使用燃油,使用岸電,因此預計本項目僅產生少量船舶廢氣和運輸車輛尾氣。采取使用清潔燃料,控制含硫量等措施后,船舶廢氣和運輸車輛尾氣對周邊環境影響很小。 4、對噪聲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噪聲源主要來自陸域設備庫施工過程,以及碼頭施工的挖泥船、運輸船舶等,大部分噪聲源位于海上。由于施工噪聲大多為不連續性的,且影響是暫時的,隨著施工作業的結束而消除,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持續性影響。 運營期主要噪聲源為裝卸設備作業產生的作業噪音,經預測,陸域場界可滿足(GB12348-2008)3類標準限值要求。 5、對固體廢物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固體廢物主要包括疏浚淤泥、施工人員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施工船舶產生的生活垃圾以及船舶垃圾、廢油漆桶等。其中疏浚淤泥運往指定拋泥區傾倒,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委托環衛部門處理,建筑垃圾集中收集后運往指定填埋場處理,廢油漆桶等危險廢物委托有資質的單位處理。 運營期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有到港船舶垃圾、碼頭生活垃圾和檢修廢物。船舶垃圾由船方分類收集,并委托有資質單位統一處理。碼頭生活垃圾經分類收集后交由環衛部門統一處理。由于碼頭檢修廢物大多沾染機油,屬于危險廢物,收集后定期委托有資質的單位處理。 6、對環境風險的影響 經風險預測結果可知,當發生溢油事故時,應立即啟動應急救援響應機制。在采取設計與本評價要求的風險防范措施后,可大大降低風險事故發生的機率,通過制定項目應急預案和采取事故應急措施,減緩風險事故對環境的影響,本項目所存在的環境風險是可以接受的。 二、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措施 1、施工期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措施 (1)海洋生態保護。施工應盡可能選擇在海流平靜的潮期,盡量避開魚類的產卵期和魚卵、仔魚、幼魚的高密度季節;控制施工進度,合理安排施工計劃,盡量縮短工期,以減少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影響。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加強施工人員對海洋珍稀動物保護的意識,制定有關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獎懲制度,落實崗位責任制。 (2)廢水。施工期水污染物為陸域施工人員生活污水。施工人員生活污水由槽車運走后由石化區綜合污水處理廠處理,對周邊水環境影響非常??;吹填施工時疏浚淤泥溢流水管控措施,加大泥漿在吹填區內的流程,降低吹填區內的泥漿流速,使泥漿盡量沉淀在吹填區內,減少對附近海域的水質污染和對附近港池的再次回淤,在溢流口處,利用過濾管配合集水井方式排水,盡量減少淤泥流失量。 (3)固體廢物。港池疏浚施工期疏浚物將吹填至項目相鄰惠州港荃灣港區10萬噸級多用途碼頭項目后方用地。施工人員生活垃圾收集后交環衛部門處理。 (4)大氣污染。本項目施工廢氣主要為施工機械廢氣及運輸車輛尾氣。擬對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進行防塵管理措施;進出工地的物料、垃圾運輸車輛應采用密閉車斗,并保證物料不遺灑外漏,并通過定時灑水等措施來抑塵。 (5)噪聲。加強施工設備的維護保養,加強施工管理,減少施工設備噪聲的排放;施工人員需采取必要的勞動衛生防護措施;合理安排施工進度和作業時間,加強對施工場地的監督管理。 2、運營期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措施 (1)廢水。生活污水經三級化糞池預處理后,近期經槽車裝車運送至惠州大亞灣石化區綜合污水處理廠處理,遠期待管網鋪設到位后納管至惠州大亞灣石化區綜合污水處理廠處理;船舶含油廢水、初期雨水與其他廢水經集污池集中收集后定期清運。本項目運營期不接收到港船舶壓載水,由船方委托專業環保公司接收。 (2)固體廢物。固體廢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危險廢物(碼頭檢修廢物)。危險廢物分類收集,按要求交由有相關處理資質的單位處理處置。 (3)大氣污染。到港船舶到港后不再燃油,使用岸電,因此預計本項目僅產生少量船舶廢氣和運輸車輛尾氣。采取使用清潔燃料,控制含硫量等措施后。 (4)噪聲。加強管理和檢測、保養各種機械設備以降低噪聲強度。保持港區道路暢通,合理疏導車輛,限制車輛速度,控制鳴笛次數;保持路面平整,盡量減少噪聲的產生頻率和強度。 3、環境風險防范措施 ①項目擬設置一個180 m3的事故應急池,容積可滿足設備庫事故狀態下產生的事故廢水,避免事故廢水排入大亞灣。對于應急船舶溢油事故的水域影響,本項目陸域后方庫區應急物資庫中,可第一時間將應急圍油欄及清污設備物資送達事故現場。②目前惠州市現有船舶污染應急回收設備設施由惠州海事局、清污公司及港口企業三部分組成,基本上形成了三級響應設施和設備,并配套了相對充分的物資設備。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于2015年頒發了《惠州市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應急預案》,以惠州市政府為責任主體,以惠州海事局為船舶安全防污染監管主體,按照國家突發事件應對管理規定,建立了政府、企業聯合的水上污染應急報警、指揮體系,建設了應急聯動響應機制。③按要求制定詳細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預警、應急處置和救援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