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1)海洋環境影響 施工期,本項目對海洋水文動力及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的影響較小。施工期懸浮物增量預測結果顯示,項目涉海工程海底管道開挖產生的超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總包絡面積為7.04km2,超三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總包絡線面積為1.65km2,超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總包絡線面積為1.04km2。超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范圍離管道最遠距離為2.05km。非珊瑚段海底管道挖溝結束后在15h內恢復到海水一類水質,珊瑚段海底管道挖溝結束后在5h內恢復到一類水質,引橋(棧橋)打樁/拔樁結束后在1h內恢復到一類水質。施工期引橋(棧橋)樁腿對沉積物環境的影響較小。海底管道施工過程沉積物被挖起和覆蓋的面積(覆蓋面積按照挖溝兩側外延20m計算)約0.36km2。此范圍內的底棲生物短期內受到破壞,并使沉積物類型發生一定的變化。 運營期,工程建設對周邊海域的潮流影響較小,主要在樁腿附近造成局部影響,不會大范圍改變海域流場特征。項目建設對大亞灣潮位特征變化基本無影響,對納潮量的影響輕微。工程建成后對底床泥沙的沖淤影響主要集中在棧橋所在的馬鞭洲和芒洲附近,沖淤幅度低,不會改變工程區大范圍的泥沙沖淤特征,且隨著時間推移,底床沖淤也將達到動態平衡。運營期污水均有效收集處理,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小。本項目引橋(棧橋)陽極防腐向海洋中釋放的鋅離子對海水水質影響程度很小,海管防腐采用的犧牲陽極不會引起沉積物中的鋅含量超標。 本項目施工期共造成底棲生物21.18t,魚卵48030692粒,仔稚魚11964324尾,游泳生物成體799kg,幼魚31596尾,蝦類幼體87尾,蟹類幼體3671尾,蝦姑類幼體6575尾,頭足類幼體768尾,浮游植物1.80×1014cells,浮游動物2694.43kg。運營期項目占海主要影響生物底棲環境,引橋(棧橋)永久占海造成0.006t底棲生物損失。 本項目在大亞灣內,部分工程在廣東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漁業生態環境敏感,將對保護區的水產資源造成一定影響,需采取有效的生態補償和保護管理措施。工程建設存在油品泄漏事故風險,一旦發生將會對廣東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水產資源和漁業生態系統產生嚴重的影響,需要采取嚴格的油品泄漏風險應急防范措施。本項目在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切實落實各項環境保護措施、油品泄漏風險應急措施、生態保護措施和生態補償措施的前提下,其對廣東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生態和漁業資源的影響,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分析,是可以接受的。 本項目施工期對珊瑚分布區的主要項目影響來自海底管道施工,本項目對周邊珊瑚不會造成直接掩埋或改變其生長環境的項目性影響。項目施工過程中由于海底管道鋪設產生的懸浮泥沙及其擴散會對附近珊瑚生長環境造成過程性影響。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懸浮泥沙增量在珊瑚分布區的濃度均小于50mg/l,且懸浮泥沙的影響時間較短(挖溝結束后在5h內恢復一類水質),不會對珊瑚群落的生長造成限制性影響。運營期基本對珊瑚群落無影響,可能的風險存在于管道泄漏引起溢油事故,這類風險的發生幾率小,但是必須通過措施嚴格防范,并做好應急計劃,降低可能產生的破壞性影響。 (2)地表水環境影響 本項目施工期通過對施工棄渣、施工人員生活垃圾妥善處置;對施工材料堆放嚴格管理,及時填埋開挖土方,工程施工過程中造成的水環境影響程度已降至最低。 運營期新增廢水主要為初期雨水及沖洗廢水,發球設施位于華德石化廠內、收球設施位于儲運項目廠內,產生的初期雨水及沖洗廢水依托上述廠區內雨污分流系統收集進行處理后部分回用,剩余部分達標后外排,對外環境影響較小。 (3)大氣環境影響 本項目施工期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主要有物料裝卸、運輸、堆存、使用等過程中產生的揚塵,焊接過程產生的煙塵,噴漆作業過程產生的噴漆廢氣,及施工船舶、車輛、機械排放的尾氣等。經類比分析,本項目施工期間粉塵,焊接煙塵,噴漆產生的揮發性有機物,施工機械、船舶、運輸車輛尾氣對周圍大氣環境影響較小,環境影響可接受。 本項目運營期馬鞭洲首站內發球站無組織排放的非甲烷總烴最大地面濃度為0.0392mg/m3,占標率為1.96%;儲運項目內收球站無組織排放的非甲烷總烴最大地面濃度為0.0341mg/m3,占標率為1.71%,項目的大氣環境影響較小,可接受。 (4)聲環境影響 本項目各個施工階段產生的噪聲均可滿足《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晝間標準的要求;100m外可滿足夜間標準的要求。施工噪聲大多為不連續性且具有分散性,一般在白天施工,不會對夜間聲環境產生影響,噪聲會隨著施工作業的結束而消除,且管道周邊無聲環境敏感點,一般施工噪聲對環境影響較小。 本項目運營期的噪聲預測結果顯示,馬鞭洲首站內發球站預測值及儲運項目內收球站貢獻值均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中的3類標準限值要求。 (5)固體廢物環境影響 施工期固體廢物主要為鉆屑泥漿、施工船舶固體廢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疏浚物以及廢油漆桶、漆渣、廢機油等含油檢修廢物。 運營期固體廢物主要為清管收球作業中產生的油渣、含油污泥,產生量較小且清管頻率很低,產生的油渣、含油污泥屬于危險廢物(HW08、900-249-08),分類收集后委托有資質的單位合規處置。 采取本次評價提出的各項固體廢物處理措施后,本項目施工期和運營期固廢均進行了妥善處置,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小。 (6)地下水環境影響 本項目施工期廢水主要來自施工人員在施工作業中產生的生活污水、設備的沖洗廢水和管道安裝完后清管試壓排放的廢水。對沿線區域的淺層地下水水環境影響較小。 在本項目運行正常的狀況下,石腦油在完全密閉的管道中,不會與地下水發生聯系,正常運營對地下水環境不會造成影響。同時本項目采取了場地防滲措施,能夠有效防止地下水受到污染,對區域地下水環境的影響較小。 (7)土壤環境影響 施工期對土壤的影響主要是施工期間的污廢水排放、固體廢物堆放及施工設備漏油等造成污染物進入土壤。采取環保措施后,施工期對土壤環境影響較小。 運營期正常狀況下不應有石油類滲漏污染土壤的情景發生。 (8)陸域生態環境 本項目占地面積約為102930m2,其中永久占地面積約為1430m2,占總占地面積的1.39%,臨時占地面積101500m2,占總占地面積的98.61%,主要為工業用地、裸土地、其他草地。經核算本項目建設導致的植物生物量損失約4.34t。在短期內,臨時性工程占地將影響沿線土地的利用狀況和植被生物量,施工結束后,隨著態恢復措施的實施,其影響將逐漸減小或消失,生物量也將得到恢復。因此,本項目對該區域生態系統影響較小。 (9)環境風險評價 本項目站內管線、海底管線和陸上管線的大氣環境風險評價等級均為簡單分析,管道石腦油泄漏后遇明火可能發生火災爆炸事故,火災爆炸事故發生時,燃燒產生的煙氣主要成分為CO等,短時間內會對周圍環境空氣質量和周圍企業員工產生一定影響,但項目所在地區地勢開闊,利于污染物擴散,火災爆炸次生污染物可迅速擴散稀釋,且項目管線兩側200m范圍內無大氣環境環境風險敏感目標,不會對周圍環境空氣質量產生長期累積影響。 陸上管道埋地管段在海濱大道處發生泄漏后,第100天時石油類污染物運移至14m;第1000天石油類污染物運移至45m;第1186天石油類污染物開始進入大亞灣海域(泄漏點距離填海后的海岸線按50m計)。 針對本項目海底管道工程,選取了一個最不利的溢油位置作為溢油點進行了模擬預測,溢油量最大為泄漏量約為326.3t。本項目若發生溢油,油膜即刻抵達廣東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限制類紅線區、南海北部幼魚繁育場保護區、幼魚、幼蝦保護區(南海區)及藍圓鲹、金色小沙丁魚幼魚保護區,其他敏感目標最短0.05h抵達。 二、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措施 1、廢水 陸上施工產生的含油污水集中收集后,在施工場地設置廢液收集罐暫存,定期外運處理。在施工現場設置臨時廁所,委托環衛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將生活污水送至市政污水處理場處理。 運營期廢水主要為初期雨水和沖洗水,依托華德石化馬鞭洲首站及儲運項目雨污分流系統進行處理,經污水處理站處理后達到廠區相應標準后回用或者外排。 2、廢氣 施工期依據《惠州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要求,采取相應環保措施防止揚塵污染;運營期加強設備安裝質量的管控、設施的日常巡查和維護管理。。 3、噪聲 施工期選用效率高、噪聲低的施工機械設備和大型運輸車輛進入工地施工,同時采用先進快速施工工藝,縮短工期,減少施工噪聲影響的時間;。 運營期選用低噪聲設備,日常作業期間應加強對現場工作人員的勞動衛生防護。 4、固體廢物 施工期生活垃圾應定期由當地環衛部門收集處理。建筑垃圾應執行分類收集,定期清運。危險廢物委托有資質的單位處置。施工期間開挖產生的淤泥經有關部門許可后進行外拋。 運營期應與危廢處置單位簽訂相關協議,委托有資質的單位及時清運危險廢物,按照相關要求外運處置。 5、地下水及土壤 本項目收球區、發球區地面為一般防滲區,采用天然或人工材料構筑防滲層進行防滲。站場內的地下污水管道應采取相應等級的防滲材質和施工工藝。從注重源頭控制、強化監控手段、加強廢水管理、加強固廢管理、完善應急響應措施等方面制定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6、環境風險 本項目石腦油輸送管道從管線選址、選線和自動控制系統、管道防腐、防雷防電措施和環境風險管理方面采取相應的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有限公司將通過簽署第三方協議的方式依托有能力的單位開展溢油應急處置工作。周邊可依托的應急資源所有者包括中海石油環保服務有限公司惠州基地、惠州大亞灣航鵬環保服務有限公司、惠州市大亞灣華德石化有限公司、惠州大亞灣利萬家鵬騰環保實業有限公司和增城市珠江口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大亞灣分公司。一旦發生溢油事故,周邊的溢油應急力量完全能滿足本項目溢油326.3t的回收要求。在本項目正式運營作業前,建設單位應按照國家、地方和相關部門要求,將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包含溢油應急計劃)向主管部門進行備案,同時,本項目預案應充分考慮與社會應急預案的有效銜接。 項目在嚴格落實報告書中提出的環境風險防范措施的前提下,本項目環境風險可防可控。 7、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海管擬將全程挖溝埋設,通過采用先進鋪管技術和合理選擇施工期,盡量減輕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根據施工實際的進度安排靠近雞心島和鍋蓋洲附近挖溝盡量避開珊瑚繁殖季節4-5月,避開臺風多發期,盡量選擇中、小潮、海況好的時間施工,以減少污染物的擴散范圍,盡量減少對項目周圍珊瑚生長區的影響。為避免挖溝作業對珊瑚的影響,挖溝期間要使用隔泥簾對珊瑚進行防護(去除懸浮物效率達到70%以上),防止短期懸浮物對珊瑚造成影響。 項目建成運營后,需要按需對海底管道進行路由勘察,并根據勘察結果采取相應的維護措施,以保障管道的安全正常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