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1、海洋環境影響 (1)水文動力環境 因工作樓樁基鋼管樁柱阻水較小,項目海域工程前后流態無明顯變化,對水文動力影響基本可以忽略。因此,項目樁基施工對附近局部海域的流場產生影響基本可以忽略,對整個大亞灣海域的水動力環境無明顯影響。 (2)海水水質環境 項目樁基施工范圍位于馬鞭洲港口區內,樁基施工產生的懸浮泥沙擴散主要影響范圍在施工區域附近,導致所在海域水體中的懸浮物含量增加,水體變渾,會對水環境造成污染及對海洋生物產生一定影響。根據懸浮泥沙擴散預測結果,懸浮泥沙主要隨漲落潮流向工程所在海域擴散。但樁基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懸浮物對海水水質的影響時間是短暫的,隨著施工的結束,懸浮泥沙將慢慢沉降,工程海區的水質會逐漸恢復原有的水平。 工程運營期,由于改擴建前后勞動定員人數保持不變,故不新增員工生活污水。改擴建前后碼頭工作平臺地理位置、面積、初期雨水匯水面積保持不變,不新增碼頭工作平臺沖洗污水和初期雨水。因此本項目在正常運營情況下,不會對周圍海域水質造成明顯影響。 (3)海洋生態 本項目建設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影響主要是存在于樁基施工過程中,將直接破壞底棲生物棲息環境。施工懸浮物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保護區海域中的浮游生物、游泳生物、魚卵仔魚等帶來一定的損失。經采取海洋生態補償措施后,可降低本工程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影響。 (4)地形地貌與沖於環境 本項目施工期樁基施工掀起的懸浮物在水流的作用下逐漸沉積在樁基周圍,由于懸浮物產生量較小,對海底地貌的影響較小。工作樓樁基施工造成的影響范圍有限。因此,項目的建設對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的影響較小。 (5)海洋沉積物環境 本項目遷建工作樓采用透水結構,樁基面積較小,其打樁影響局限在樁基周邊,因此施工期遷建工作樓打樁對沉積物環境的影響較小。 2、大氣環境影響 施工期廢氣污染源主要為舊工作樓拆除揚塵、碼頭工作平臺閥區改造吹掃廢氣、設備噴漆過程噴漆廢氣、焊接過程產生的煙塵及施工船舶、機械排放的尾氣等。施工過程中上述廢氣污染源污染物產生量不大,且影響范圍有限、污染時間較短,施工中斷或停止,污染隨之消失。 運營期廢氣污染源主要為設備動靜密封點泄漏。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18)中的關于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的要求“二級評價項目不進行進一步預測與評價”,本項目大氣環境影響分析以估算模型結果進行分析,對區域大氣環境影響可接受。 4、聲環境影響 施工期噪聲源主要來自碼頭施工的運輸船舶等,大部分噪聲源位于海上。在施工場地20m外,所有施工階段產生的噪聲衰減后均可滿足《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2523-2011)晝間標準的要求(即晝間:70dB(A));100m外均可滿足夜間標準(即夜間:55dB(A))。由于施工噪聲大多為不連續性的,其影響是暫時的,隨著施工作業的結束而消除,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持續性影響,故施工期聲環境影響較小。 施工期噪聲源主要來自進出港船舶鳴笛、裝卸泵等機械設備運作產生的噪聲。根據報告分析,項目噪聲評價等級為三級,且項目位于海上,周邊無聲環境敏感目標,對周圍聲環境影響較小。 5、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施工期固體廢物主要為施工人員生活垃圾、施工船舶生活垃圾、上部設施施工產生的建筑垃圾、廢漆桶、閥區改造含油固廢等。其中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交由環衛部門處理;建筑垃圾由施工單位統一送至指定地點堆存;廢漆桶、閥區改造含油固廢收集至后方庫區危險廢物收集點暫存,委托有資質單位接收處置。 運營期項目不新增勞動定員,不新增生活垃圾。新增少量廢漆桶、廢含油手套及抹布作為危險廢物暫存于后方庫區危廢暫存間,委托有資質單位統一處理。 6、環境風險影響 經風險預測結果可知,當發生溢油事故時,應立即啟動應急救援響應機制。在切實落實各項風險防范措施,制定完善的應急措施和區域聯動長效機制的前提下,本項目環境風險是可控的。 二、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措施 1、施工期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措施 (1)大氣污染。①建筑垃圾和散裝物料以密閉方式及時清運出施工工地;超過四十八小時未清運的,在工地內設置臨時堆放場,并采用密閉式防塵網遮蓋;②盡量選用滿足《非道路柴油移動機械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要求》(HJ1014-2020)的施工機械進行施工,以減少施工機械排放的廢氣量。夜間廢氣擴散條件不佳時,盡量減少大型機械施工。③重污染天氣下按當地環保部門要求停止施工。④施工船舶使用硫含量≤0.5%m/m的燃油。⑤拆除工作樓過程應圍蔽作業,避免建筑垃圾落入海中。 (2)廢水。①水工作業時應防止廢棄物等落入水體。②水下施工應避開魚類繁殖期(4~7月),樁基施工建議采用防污屏遮擋以減少影響。③選擇合適的施工方式,應盡量減少淤泥在水中的流失;打樁應盡量選擇在水流平靜的潮期。④工程施工期間,污水嚴禁亂排、亂流污染現場及周圍環境。施工船舶工作人員生活污水和船舶含油污水由施工單位委托專業公司接收處理。 (3)噪聲。①加強施工管理,優化施工方案。②建議選擇新型低噪施工設備,并通過加裝消音置和隔離機器的振動部件降低施工作業噪聲。③在作業過程中加強對各種機械的維護和保養,減小因機械磨損而增加的噪聲。④施工前仍應密切注意觀察施工船舶周圍區域是否有魚類及鯨豚類等動物出入,若發現應進行驅趕后再施工。 (4)固體廢物。①施工單位必須嚴格遵守和執行建筑垃圾排放的相關規定,按照規定辦理好建筑垃圾排放的手續,獲得批準將送其指定受納場堆放。②施工期產生的生活垃圾,包括食物殘渣,包裝物料等應統一收集,由環衛部門收集運走處理。③現有碼頭及引橋修復過程中產生的廢漆桶、閥區改造含油固廢等危險廢物收集至后方庫區危險廢物收集點暫存,施工期結束后委托有資質單位接收處置。 (5)海洋生態保護。①施工應盡可能選擇在海流平靜的潮期,盡量避開魚類的產卵期和魚卵、仔魚、幼魚的高密度季節;②控制施工進度,合理安排施工計劃,盡量縮短工期,以減少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影響。③采取可行的生態補償措施,對本工程造成的底棲生物和潮間帶生物損失進行合理補償。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加強施工人員對海洋珍稀動物保護的意識,制定有關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獎懲制度,落實崗位責任制。④施工期間和工程建成后,應對項目附近的生態環境進行跟蹤監測,掌握生態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以便及時采取調控措施。⑤落實施工期環境監理工作,并按相關要求開展環境監理工作。 2、運營期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措施 (1)廢水。改擴建后項目不新增工作樓員工生活污水,不新增碼頭工作平臺沖洗廢水和初期雨水。工作樓生活污水經化糞池預處理后排入后方庫區污水處理站處理。碼頭工作平臺沖洗廢水、初期雨水經收集后,匯入集水池經污水管道輸送到后方庫區污水處理站處理。 項目增設船舶生活污水、船舶艙底油污水接收裝置,保留船舶艙底油污水、船舶生活污水接收功能。在庫區污水處理站滿足接收條件時,船舶艙底油污水、船舶生活污水經接收裝置收集至后方庫區污水處理站處理。針對后方庫區污水處理站能力復核,建議建設單位綜合馬鞭洲島整體變動情況,對庫區污水處理站單獨立項進行依托可行性論證。 (2)大氣污染。改擴建后廢氣主要來源于設備動靜密封點處泄漏的有機廢氣以及船舶燃油廢氣,呈無組織排放。建議選用性能、材料良好、合格的輸送管道、閥門、法蘭等設施設備,實施LDAR檢測與修復技術,減少油氣無組織排放。船舶采取使用清潔燃料,控制含硫量,保證其處于良好的運轉工況,可減少其燃油廢氣污染物的排放。 (3)固體廢物。固體廢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危險廢物(廢漆桶、廢含油抹布及手套)。危險廢物分類收集后依托庫區危廢暫存間貯存,定期交由有相關處理資質的單位處置。 (4)噪聲。限制到港船舶鳴笛,加強管理和檢測、保養各種機械設備以降低噪聲強度。 3、環境風險防范措施 ①項目依托后方庫區事故應急池,容積為7000m3,容積可滿足項目事故狀態下產生的事故廢水,避免事故廢水排入海域。對于船舶溢油事故的水域影響,依托后方庫區應急物資庫,可第一時間將應急圍油欄及清污設備物資送達事故現場。②目前惠州市現有船舶污染應急回收設備設施由惠州海事局、清污公司及港口企業三部分組成,基本上形成了三級響應設施和設備,并配套了相對充分的物資設備。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于2015年頒發了《惠州市防治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應急預案》,以惠州市政府為責任主體,以惠州海事局為船舶安全防污染監管主體,按照國家突發事件應對管理規定,建立了政府、企業聯合的水上污染應急報警、指揮體系,建設了應急聯動響應機制。③按要求制定詳細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預警、應急處置和救援工作,并于惠州市生態環境局大亞灣分局進行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