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1、海洋環境影響 (1)水文動力與沖淤環境 公共航道僅在原航道拓寬,從原航道寬度162m航道拓寬到300m,水深不變。水文動力預測結果顯示,航道疏浚后流速略有減小,航道北部代表點流速最大減小約5%,航道南部潮流變化較小。依據疏浚前后海域的海床水深,以及工程前、后的水流變化,計算工程后公共航道所在海域的年回淤淤強最大為15cm左右,主要發生在航道北部,航道南部沖淤不明顯。 (2)海水水質環境 本項目施工產生懸浮泥沙影響是暫時的。施工船舶含油廢水、生活污水收集后交由有資質單位接收處理,對海域水質環境基本上沒有影響。 (3)海洋沉積物環境 施工期疏浚、運營期維護性疏浚產生的懸浮物來自于項目區海域,對海域沉積物質量的影響很小;施工期廢污水采取環保措施處置不外排,對海域沉積物環境基本上沒有影響。 (4)海洋生態 本項目疏浚將破壞底棲生物棲息環境,施工懸浮物會對大亞灣海域中的浮游生物、游泳生物、魚卵仔魚等帶來一定的損失,擬采取增殖放流、海洋垃圾清理、珊瑚礁及微塑料調查等生態補償措施。 2、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施工船舶排放的廢氣污染源較分散,項目所在海域大氣擴散條件較好,且與周邊居民區相距較遠,對周圍環境空氣影響很小;導標施工產生的廢氣對周邊居民影響較小。 3、對噪聲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噪聲排放具有間斷性、短暫性等特點,在采取相關的降噪措施后,項目建設對聲環境影響是有限的。 4、對固體廢物環境的影響 航道疏浚淤泥外拋至指定傾倒區傾倒,施工船舶垃圾由有資質的單位統一接收處理,只要加強管理,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固體廢物對海域環境影響較小。 5、對環境風險的影響 船舶燃料油泄漏入海將對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水質、生態環境、保護對象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二、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措施 1、施工期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措施 (1)加強作業管理,避免在惡劣天氣和減少在大潮期進行施工作業。(2)船舶含油污水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嚴格按照《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要求,交由有相關處理能力的單位接收處理,不得排入本項目施工水域。(3)疏浚泥拋至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許可的海洋傾倒區。(4)高強度施工作業盡量避開漁業資源繁殖高峰季節3月1日至5月31日。(5)主動避讓鯨豚、海龜等珍稀生物,設置1.6km安全距離(6)采取增殖放流、海洋垃圾清理、珊瑚礁及微塑料調查等措施進行生態補償(7)注意對施工設備的維修保養,使各種施工機械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 2、運營期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措施 (1)通航船舶產生船舶廢水中的洗艙水、艙底含油廢水、船舶壓艙水、生活污水均不得在大亞灣海域排放。(2)航行船舶實行合理的限速、限航、低噪聲、禁鳴、禁排管理,禁止過駁作業。(3)運營期維護性疏浚可采取與航道疏浚施工期間相同的環保對策。 3、環境風險防范措施 (1)建立船舶交通管制系統和海上安全保障系統。(2)建立風險應急系統,制定風險應急計劃、應急響應及救援程序,配備溢油事故應急設備。(3)本項目的溢油應急反應體系應納入大亞灣海區乃至南海海區的溢油應急體系,建立區域應急聯動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