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氣環境影響分析 項目各物料低溫儲存采用封閉式運輸系統,正常轉運情況下儲罐排放的有機廢氣均通過BOG壓縮裝置進行壓縮、冷凝回收,回收后送回儲罐,無有機廢氣排放;常溫物料裝車時采用氣相\液相平衡管連接槽車和庫區儲罐形成閉路循環,裝卸時無有機廢氣排放。球罐區均為壓力罐,沒有呼吸閥,正常狀態下沒有儲存與調和揮發損失,超壓狀態下氣體通過泄壓閥或放空閥排入地面火炬。項目新建2座地面火炬燃燒系統,處理庫區超壓BOG排放氣、安全泄壓排放氣和槽車(管線)掃線廢氣、碼頭船舶(管線)掃線廢氣等。擬定期開展動靜密封點的設備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工作,減少無組織廢氣排放。 2、水環境影響分析 項目需海水作熱交換,換熱后溫度降低,主要污染因子為溫降和余氯,冷排水排放4500m3/h; 機修油污水作為危險廢物委托有資質單位處置;初期雨水經過濾池過濾后回用于罐體噴淋降溫,不外排;生活污水由槽車外運至惠州大亞灣石化園區綜合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3、聲環境影響分析 根據預測結果,對機械設備采取隔聲減震措施后,項目廠界噪聲能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中的3類標準要求。 4、固體廢物處理處置 產生的危險廢物在危險廢物暫間庫暫存,委托有資質單位統一清運、處置;生活垃圾由當地環衛部門定期清運。項目各類固體廢物均得到妥善處置,不直接外排,不會造成二次污染。 5、環境風險分析 項目主要風險物質包括丙烷、丁烷等,屬于重大危險源。庫區設置一座有效容積為 10000m3事故應急池。項目擬從庫區沿跨海管廊鋪設一根DN200的管線至公共管廊與荃灣港區公共應急管網聯通。 6、海洋環境影響 施工期涉海工程(取、排水口工程和跨海管廊工程)在樁基、疏浚施工作業過程中,懸浮物擴散對海洋生態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水域施工工程中,采用GPS定位施工點嚴格控制施工范圍,采用鋼板樁對施工區域進行圍蔽,盡量減少水域施工作業對底泥的攪動強度、范圍和時間。預測表明,施工懸浮物增量>10mg/L包絡線未進入大亞灣保護區北部實驗區,不會對廣東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造成影響。營運期取水口外側設置欄柵板,可有效降低水卷載效應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排水口采取增大尺寸、降低排水流速,降低對海洋生物的影響,預測表明冷排水溫差為-1.0℃以上的包絡線、余氯增量濃度0.01mg/L以上的包絡線均未進入大亞灣保護區北部實驗區,不會對廣東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造成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