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本項目為航道維護性疏浚,施工期為2個月,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為施工期影響。 (1)海洋環境影響 施工期本項目對海洋水文動力及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的影響較小。施工期懸浮物增量預測結果顯示,項目航道疏浚產生懸浮泥沙10mg/L包絡線向北向擴散最遠距離約2.6km,向東南向擴散最遠距離約2.8km。工程施工導致懸浮顆粒物濃度增量超第一、二類海水水質的海域面積39.33km2;超第三類海水水質的海域面積為3.77km2。疏浚范圍內的底棲生物短期內受到破壞,并使沉積物類型發生一定的變化。但由于無外來污染物,由施工擾動海區產生的懸浮物再次沉降對本海區表層沉積物環境質量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沉積物質量仍將基本保持現有水平。 本項目施工期共造成底棲生物損失52.93t,浮游植物損失量為1.66×1016cells,浮游動物損失量為24770.93kg,損失量為魚卵損失量為1.39×108粒;仔稚魚損失量為6.92×107尾,游泳生物損失量為2655.12kg。 本項目在大亞灣內,工程在廣東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漁業生態環境敏感,將對保護區的水產資源造成一定影響,需采取有效的生態補償和保護管理措施。工程建設存在油品泄漏事故風險,一旦發生將會對廣東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的水產資源和漁業生態系統產生嚴重的影響,需要采取嚴格的油品泄漏風險應急防范措施。本項目在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切實落實各項環境保護措施、油品泄漏風險應急措施、生態保護措施和生態補償措施的前提下,其對廣東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生態和漁業資源的影響,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分析,是可以接受的。 本項目對周邊珊瑚不會造成直接掩埋或改變其生長環境的項目性影響。從水環境影響預測結果來看,10mg/L包絡線向北向擴散最遠距離約2.6km,向東南向擴散最遠距離約2.8km。本項目施工懸浮物濃度不會擴散至珊瑚礁,項目施工產生的影響基本不會對珊瑚礁造成影響。施工船舶艙底油污水和生活污水委托有處理能力的單位接收處理,生活垃圾收集上岸處理,不直接排放,以減少對珊瑚礁生長環境的影響,項目施工結束后可以通過人工增殖放流等方式促進底棲、重要水生物生境的恢復。 (2)大氣環境影響 本項目施工期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主要有施工船舶、設備排放的尾氣等。經分析,本項目施工期間施工機械、船舶、運輸車輛尾氣對周圍大氣環境影響較小,環境影響可接受。 (3)聲環境影響 本項目施工期主要聲污染源為施工船舶產生的噪聲污染。本項目施工期約為2個月,施工機械運行過程中對聲環境的影響多為短期影響,施工期結束,這種影響隨即消失。由于本工程施工作業區域位于遼闊的海域,施工船舶作業在航道內,航道200m內沒有敏感點。噪聲產生具有間歇性、短期性和流動性的特點,局部疏浚一般為短時間,因此其影響時間相對較短。 (4)固體廢物環境影響 項目施工期固體廢物的主要來源為船舶施工人員的生活垃圾。施工人員生活垃圾通過集中收集上岸后,交由環衛部門接受處理。 疏浚物總量為1687204m3,運至指定傾倒區傾倒。 (5)環境風險評價 項目施工期間航道保持通航,施工期間油類最大存在量為運輸船舶,同時項目位于敏感區域,項目環境風險評價等級為一級,運輸船舶原油泄漏后遇明火可能發生火災爆炸事故,火災爆炸事故發生時,燃燒產生的煙氣主要成分為CO等,短時間內會對周圍環境空氣質量產生一定影響,但項目所在地區海域開闊,利于污染物擴散,火災爆炸次生污染物可迅速擴散稀釋。 針對本項目運輸船舶,選取航道起點及航道終點作為溢油點進行了模擬預測,溢油量最大為泄漏量約為22500t。本項目若發生溢油,油膜可能抵達廣東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廣東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廣東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中部核心區、北側珊瑚斷面、產卵場及索餌場。 本擴建項目采取的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包括:自然災害環境風險防范措施、通航風險防范措施、配置足夠的溢油應急物資、海上溢油事故應急防范措施、污染控制措施、制定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制定事故救援應急預案與應急組織等。 二、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措施 1、廢水 施工船舶含油污水收集上岸后交由有處理能力的單位接收處理,禁止直接排放海域;船舶生活污水采用船上配備的儲污水箱進行收集和貯存,委托有處理能力單位回收處理,禁止在施工水域排放。 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前提下,對水環境影響較小。 2、廢氣 施工船舶采用硫含量不大于0.5%m/m的船用燃油;對施工船舶進行管理,檢查合格的船舶才可進場作業,盡量減少船舶產生的燃油廢氣。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前提下,項目的大氣環境影響較小,可接受。 3、噪聲 施工船舶采用低噪聲船舶,應有效控制主輔機噪聲,船舶可在發動機排氣管安裝彈簧吊架加以固定,機艙上布置主輔機消聲器,合理設置消聲器和機艙室結構,限制突發性高噪聲,避免不必要的船舶汽笛鳴放。 4、固體廢物 施工船舶垃圾應做好日常的收集、分類與儲存工作,靠岸后由具有處理能力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單位負責接收和處置,嚴禁將施工人員在船舶產生的生活垃圾傾倒入海污染水域;本項目總疏浚量約為1687204m3,運至指定的傾倒區——惠州港馬鞭洲30萬噸級航道擴建工程疏浚物臨時性海洋傾倒區。 采取本次評價提出的各項固體廢物處理措施后,本項目施工期固廢均進行了妥善處置,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小。 5、環境風險 為有效避免風險事故發生和事故發生后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項目從船舶碰撞、溢油泄漏、自然災害等方面識別可能發生的環境風險并對應制定了環境風險防范措施。 由于本項目的溢油環境風險主要可能產生于施工期,而本項目施工工期較短,且擬投入的施工船的較少。施工期施工船舶應按規章制度和施工程序進行施工,施工前將施工水域及作業計劃呈報當地海事和航道維護部門批準,完善事故溢油應急設施,制定應急預案,儲備應急物資。 建設單位在認真、切實落實環境風險評價提出的各項風險防范措施和應急預案的基礎上,本項目的環境風險水平可接受。 6、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維護性疏浚過程采用先進、高效的施工船舶和合理選擇施工期,盡量減輕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對于因項目施工造成的海洋生物資源損害采用增殖放流的生態補償措施進行補償。對周邊文昌魚、海馬、珊瑚礁等重點保護水生生物采取嚴格限制施工區域和用海范圍;優化施工方案,盡可能縮短水下作業時間等有效措施。施工前觀察到附近海域無海龜活動方可開工,如發現需及時驅趕。加強項目施工噪聲管理以減輕水下噪聲對海龜的影響。在開始施工前,應密切注意觀察施工船舶周圍鯨豚的活動,并設定安全距離為警告區域,若發現有中華白海豚,應暫停施工,采用無害聲驅的方法將其驅逐出作業海域,再進行施工作業。在施工期間過往船只應限制航速在10節以下,并盡量慢速航行,以防螺旋漿碰撞保護生物致死或受傷。 為了減輕施工期間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項目排放的污染物和項目實施區域及周邊的環境質量狀況進行跟蹤監測。 建設單位在認真、切實落實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基礎上,對周邊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