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1)水文動力影響 本項目實施后工程區對周邊海域的水文動力影響較小,流速影響范圍主要在碼頭疏浚區域,碼頭周邊100m范圍外流速變化率基本在10%以內。 (2)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影響 項目建設后疏浚區域水深增加,整體呈現淤積狀態。工程建設對整體影響范圍局限在碼頭疏浚區附近80m,其中碼頭工程區平均年淤積強度最大為0.075m/a,其它區域平均年淤積強度在0.02m/a以下,沖淤的變化特征與工程建設導致該海域流場變化特征基本吻合。 (3)海水水質環境影響 施工期,本項目疏浚和樁基施工將攪起懸浮物,懸浮物濃度增量超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總包絡面積為2.594 km2,超一類包絡線最遠擴散距離為0.52 km;施工結束后可在4h后恢復到一類海水水質標準。施工期和營運期產生的廢水不會直接排放到周邊海域中,基本不會對海域水質環境造成明顯影響。 (4)海洋沉積物影響 施工期,本項目疏浚工程攪動海底沉積物短時間內沉積海底,除對海底沉積物產生部分分選、位移、重組和松動外,沒有其它污染物混入,不會影響海底沉積物質量。施工期和營運期產生的廢水不會直接排放到周邊海域中,基本不會對海域沉積物環境造成明顯影響。 (5)海洋生態影響分析結論 本項目對海洋生態環境影響主要為疏浚和打樁作業。本項目施工期共造成浮游植物8.64×1012個,浮游動物1.28×109粒,魚卵2.19×107粒,仔稚魚2.76×105尾,游泳生物0.23kg,底棲生物14.825t的損失。施工作業產生的懸浮物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只是局部的和暫時的,隨著施工結束,影響逐漸消失,生物數量會慢慢恢復。 對主要保護目標的影響分析結論 本項目位于南海北部幼魚繁育場保護區、幼魚幼蝦保護區及藍圓鰺、金色小沙丁魚保護區以內,距離其余最近環境保護目標施工期間的懸浮物會擴散到生態保護紅線區內,懸浮物擴散進入生態保護紅線區的最遠超一類海水水質距離為0.47 km。施工期間產生的懸浮物對水質的影響會對該海域的幼魚生長發育和生態保護紅線區內的海洋生物資源造成影響。本項目采取生態避讓、防護以及生態補償等針對性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減輕對環境敏感目標不利影響。 (7)環境空氣影響 施工期,本項目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主要有物料裝卸、運輸、堆存、使用等過程中產生的揚塵,焊接過程產生的煙塵,噴漆作業過程產生的噴漆廢氣,及施工船舶、車輛、機械排放的尾氣等。經類比分析,本項目施工期間粉塵,焊接煙塵,噴漆產生的揮發性有機物,施工機械、船舶、運輸車輛尾氣對周圍大氣環境影響較小,環境影響可接受。 運營期,本項目位于達標區,新增污染源正常工況下,污染物短期濃度貢獻值的最大濃度占標率為27.27%(NMHC),小于100%;疊加現狀濃度、區域在建擬建項目污染源后,污染物短期濃度貢獻值的最大濃度占標率為69.32%(苯乙烯),小于100%。本項目新增污染源正常工況下排放的貢獻值,以及考慮現狀濃度、區域在建擬建項目污染源、削減污染源后的疊加值均符合環境質量標準。本項目不需設置大氣環境防護距離。在實施本報告書中的各項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本項目建成后大氣環境影響可接受。 (8)聲環境影響 施工期:本項目各個施工階段產生的噪聲在施工場地20 m外可滿足《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晝間標準的要求;150m外可滿足夜間標準的要求。施工噪聲大多為不連續性的,其影響是暫時的,隨著施工作業的結束而消除,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持續性影響,故施工期聲環境影響較小。 運營期:本項目運營期主要噪聲源為運營時各類裝卸設備作業噪音,經預測,引橋與陸域廠界最大貢獻值低于《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3類標準限值。 (9)固體廢物影響 施工期本項目固體廢物主要包括疏浚物、嵌巖施工產生的廢棄鉆渣和泥漿、施工船舶產生的生活垃圾和檢修廢物、施工人員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少量廢油漆桶、漆渣和廢機油(危險廢物)。疏浚物經取得生態環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辦理拋泥許可后進行外拋;廢棄鉆渣和泥漿經收集自然沉淀后由環保車清運處理;施工船舶垃圾由施工單位委托專業環保公司接收后運往岸上統一處理;施工人員生活垃圾定期由當地環衛部門收集處理;建筑垃圾執行分類收集處置;危險廢物委托有資質的單位處置。經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期固體廢物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小。 運營期本項目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有到港船舶垃圾、碼頭生活垃圾以及廢礦物油、廢有機溶劑、含油手套、含油吸油氈、廢棄含油軟管等檢修廢物和苯乙烯吸附裝置廢活性炭等危險廢物。到港船舶垃圾委托有資質單位統一處理,接受海事部門的監督檢查。碼頭生活垃圾經分類收集后交由環衛部門統一處理。碼頭危險廢物經收集后運輸至后方廠區危廢暫存間貯存,委托有資質的單位處置。經采取上述措施后,運營期固體廢物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小。 (10)地下水環境影響 項目施工船舶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由施工船方自行委托相關單位接收后統一處理,不在港區排放,不會對地下水環境產生影響。陸域施工產生的廢水均收集處理,對周邊地下水環境產生的影響較小。 本項目運營期時,廢水均有效收集處理,管道及閥門選用密封性好、無泄漏的、高質量、高可靠性的產品,對地下水基本無環境影響。 (11)土壤環境影響 本項目施工期污染源主要包括廢氣、廢水、噪聲、固廢。施工廢水均可以有效收集處置,施工固廢均定期清理并且有效處置,施工期污染物的排放是暫時的,且排放量較小,對土壤環境影響很小。 本項目位于海上,運營期引橋根部切斷閥可能發生跑、冒、滴、漏等非正常工況,其泄漏物料或污水垂直入滲,造成土壤污染。引橋根部切斷閥為可視區域,發現泄漏可以及時采取措施減少不利影響。運營期,加強維護設備設施,避免跑、冒、滴、漏的現象發生;如發現有物料或污水泄漏情況,切斷污染源,并根據土壤污染情況進行治理,因此項目對土壤環境的影響小。 (12)環境風險評價 本工程風險單元分別為油品/化工品運輸船、裝卸臂及油品/化工品管線。本項目潛在的環境風險分別有:化工品和油類泄漏事故、火災爆炸事故引起對水環境、大氣環境等造成二次污染以及對人群健康的危害。經分析碼頭自身應急設備和周邊依托應急設備配備能力符合相應要求,在嚴格落實報告提出的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建立有效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加強環境風險管理的條件下,本項目的環境風險可防可控。 二、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措施 1、廢水 施工期施工船舶廢水由施工單位委托專業環保公司統一收集處理,接受海事部門監督管理。施工人員生活污水委托環衛公司定期或不定期由槽車收集處理。機修污水經收集后依托中海殼牌后方廠區污水處理場統一處理。 運營期港區工作人員的生活污水經生活污水管泵送至現有工程控制樓污水罐內暫存,定期派槽車至中海殼牌一期污水處理場處理。碼頭作業面初期雨水收集于碼頭污水收集池,經含油污水管線泵送至中海殼牌三期乙烯項目污水處理場處理。船舶污水由船方外委有資質單位接收處理,同時碼頭設置有船舶生活污水接口、船舶含油污水接口和船舶化學品洗艙廢水接口。如船舶需要在港排放污水,則船舶生活污水、船舶含油污水和船舶化學品洗艙廢水可經接口和相應污水管線收集處理,其中船舶生活污水收集至現有工程控制樓污水罐內,定期派槽車送至中海殼牌一期污水處理場處理;船舶含油污水和船舶化學品洗艙廢水委托槽車接收拉運,外委有資質的單位處理。船舶壓載水由船方經當地海事部門許可排放至制定海域。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前提下,本項目對水環境影響較小。 2、廢氣 施工期,施工過程中易產生揚塵的物料應當密閉;不能密閉的,應當設置不低于堆放物高度的嚴密圍擋,并采取覆蓋、噴淋、灑水等防塵措施;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他建筑垃圾,應及時清運;施工船舶、施工機械和運輸車輛采用符合標準的低含硫燃料。 運營期,碼頭在裝載過程中,丙烯、丁烯-1和丁二烯采用液相壓力裝載的形式進行裝船,其余貨種均采取了頂部浸沒式裝載方式減少裝載過程中廢氣污染物的排放;甲苯、混合二甲苯、未加氫C9、甲基叔丁基醚、己烯-1、辛烯-1、芳烴抽余油介質裝船均采用裝卸臂密閉裝載,裝載廢氣通過氣相回收主管道輸送,依托中海殼牌三期乙烯項目的油氣回收設施全廠性TO爐進行焚燒處理后排大氣;苯乙烯裝船時產生的有機廢氣通過管道收集至碼頭工作平臺上新增采用兩級活性炭罐串聯處理工藝的油氣回收設施(可移動式吸附罐)進行處理后達標排放;運營期建設單位定期對碼頭的設備與管線組件密封點開展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工作;本工程船舶所使用的燃料硫含量應不大于0.50%m/m。 3、噪聲 施工期選用效率高、噪聲低的施工機械設備和大型運輸車輛進入工地施工,同時采用先進快速施工工藝,縮短工期,減少施工噪聲影響的時間; 運營期優先選用符合國家噪聲標準的裝卸機械,并在營運中加強維護保養。運營期間到港船舶應控制鳴笛次數,夜間禁止鳴笛。 4、固體廢物 施工期間開挖產生的疏浚物,采用自航泥駁船拋至惠州港馬鞭洲30萬噸級航道擴建工程疏浚物臨時性海洋傾倒區或大亞灣外西部臨時性海洋傾倒區。廢棄鉆屑和泥漿收集暫存于泥漿池,自然沉淀后由環保車清運處理。施工船舶垃圾須由施工單位委托專業環保公司接收后運往岸上統一處理。施工人員生活垃圾定期由當地環衛部門收集處理;建筑垃圾分類收集,優先回收利用,無法回收或不具回收價值的送往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納場進行處置;廢油漆桶、漆渣和廢機油收集后暫存于施工場地內的危險廢物暫存間,委托有資質的單位處置。 運營期,本項目到港船舶生活垃圾由船方分類收集,并委托有資質單位統一處理,接受海事部門的監督檢查。運營期到港船舶檢修維護廢物屬于危險廢物,由船方收集后委托有資質單位統一處理,接受海事部門監督檢查。碼頭生活垃圾經分類收集后交由環衛部門統一處理。碼頭產生的危險廢物經收集后運輸至后方廠區危廢暫存間貯存,委托有資質的單位處置。 5、地下水及土壤 在碼頭引橋根部處發現有物料或污水泄漏情況,及時清理泄漏物料,并根據土壤污染情況,進行相應的治理。一旦發現土壤污染事故,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首先切斷泄漏位置污染源,阻止污染源進一步對土壤的污染。 6、環境風險 本項目在工藝上采取了裝卸過程監控、可燃氣體監測報警、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管線防腐、應急切斷等措施措施,保證設備設施運行本質安全,降低事故發生的概率;同時在碼頭設置消防滅火系統、圍堰和污水收集池等設施,控制環境風險事故的擴大。 在本項目正式運營作業前,建設單位應按照國家、地方和相關部門要求,重新編制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并進行備案。建議建設單位加強環境風險管理,保持應急設備高效和可用性,加強緊急情況事故應急處理能力。 建設單位在認真、切實落實環境風險評價提出的各項風險防范措施和應急預案的基礎上,本項目的環境風險可防可控。 7、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1)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藝進行疏浚施工,對疏浚、開挖的速度進行適當的控制,減少淤泥散落海中。 (2)疏浚船舶需裝備有精確的GPS定位設備,疏浚船要裝有疏浚頭深度指示器,采用分段分層開挖施工方式,實現高精度的定深挖泥,減少超挖土方量。 (3)在靠近生態保護紅線區的港池南側區域,應盡量降低各工程施工強度和選擇在平潮或漲潮的潮期時段疏浚,最大限度的降低疏浚施工作業對底泥的擾動范圍和強度,從而減少對生態保護紅線等生態敏感區的環境影響。 (4)對打樁等噪聲大的施工作業應在作業開始初期只發出輕聲;禁止捕撈保護魚類或其他水生生物。 (5)港池疏浚時間應合理安排施工時間,盡量避開春季繁殖期。 (6)施工單位在施工前期充分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組織施工人員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增強施工人員對海洋珍稀動物保護的意識,嚴禁施工人員捕獵;建議施工單位制定有關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獎懲制度,落實崗位責任制。 (7)施工期間和工程建成后,應對項目附近的生態環境進行跟蹤監測,掌握生態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以便及時采取調控措施。 建設單位在認真、切實落實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基礎上,對周邊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