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1)水動力影響 本工程用海方式為透水構筑物,用海構筑物主要為6根直徑1000mm的灌注樁。工程用海僅會由于樁基的存在改變樁基周邊局部的流速、流向,但影響程度和范圍很小,對附近海域的水動力環境影響較小。 (2)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影響 項目建成后對沖淤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樁基后方局部范圍內產生少量淤積,樁間會略微沖刷。但由于柱樁直徑較小,流速變化很小,對附近海域潮流場的影響較小,基本不會改變附近海域的沖淤狀況。 (3)對防洪納潮的影響 項目建設樁基結構會占用一定的海域,考洲洋口門水道狹窄,本項目樁基等結構占用海域面積較小,且設置于岸邊25m范圍內,不占用通航海域,不會對區域通航環境產生影響。橋梁采用透水式結構建設,樁基直徑僅為1m,占用海域過水斷面面積較小,對考洲洋防洪納潮功能影響非常小。 (4)海水水質環境影響 建設過程中產生懸浮泥沙的環節主要為鋼管樁和灌注樁鋼護筒的插打、拔出過程。在施工過程中,較粗泥沙很快沉降海底,較細泥沙顆粒較長時間懸浮于水體中并隨海流輸移擴散,形成懸浮泥沙場。主要污染物為SS。數模計算結果顯示,由于所在海域水深條件相對較好,樁基、施工平臺樁基施工產生的懸沙源強很小,施工過程中沒有產生懸沙增量大于10mg/L的懸沙包絡線濃度場。在鋼管樁和鋼護筒拔出時會產生的10mg/L濃度懸浮泥沙最大擴散距離約25m左右,施工期間產生的懸浮泥沙超二類水質標準(>10mg/L濃度范圍)面積僅為0.00080km2,并且隨著施工結束懸沙影響很快消失。 施工隊伍產生的生活污水經移動廁所收集后,由吸糞車拉運至集中處理廠進行處理,不排入項目及其附近海域,不會對項目所在海域及附近海域的水質產生明顯的影響。 項目營運期污水主要是員工生活污水,經自建污水站處理達標后回用于場區及山體綠化,不向海域排污,對周邊海洋水環境質量基本不會產生影響。 (5)海洋沉積物影響 水上施工作業產生的懸浮泥沙在水流和重力的作用下,在施工地附近擴散和沉淀。由于工程施工過程產生的懸浮物主要來自本海區,因此經擴散和沉降后,沉積物的環境質量不會產生明顯變化,沉積物質量狀況仍將保持現有水平。 項目營運期產生得污染物均在陸域妥善收集處置,不向海域排污,對周邊海洋沉積物質量基本不會產生影響。 (6)海洋生態影響 樁基施工使一定范圍內的海水變得渾濁,海水透明度降低,結合海洋水質預測結果可知樁基施工引起的懸浮泥沙增量面積超過10mg/L的總面積較小,影響范圍較小,且施工期間,影響是短暫性且影響的范圍有限,施工一旦停止,影響程度迅速降低,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在短時間內得到恢復正常。本項目施工懸浮泥沙影響范圍主要為樁基周圍,項目樁基不占用生態保護紅線,與紅樹林、海草床及保護物種(文昌魚)等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距離較遠。因此,本項目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影響較小。 項目營運期產生得污染物均在陸域妥善收集處置,不向海域排污,對周邊海洋生態環境基本不會產生影響。本項目由于撞擊的占用和懸浮泥沙入海引起的底棲生物損失量為67g,魚卵損失量為86粒,仔稚魚損失量為24尾,魚類損失量為2.61g。 (7)陸生生態影響 項目施工占地、施工活動均在紅線范圍內進行,不新增臨時占地;施工產生的土石方在紅線范圍內平衡,不設置取棄土場。項目紅線內原土地性質為林地,目前已調整為城鎮建設用地。施工占地對區域內土地利用格局不會造成明顯影響。項目占地范圍內主要覆蓋植被為雜草和岸邊的蘆葦。施工會破壞廠界內現有植被,但是建設時會對廠區內進行大面積綠化,植被會有所恢復。評價區內未發現國家重點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物種。項目施工對區域植被類型和種類多樣性基本無影響。施工不侵占野生動物棲息地。施工期是短暫的,隨著施工結束施工期影響也隨之消除。因此項目施工不會對本區域的生態系統功能和穩定性產生顯著影響。 (8)環境空氣影響 施工階段,施工單位采取了在施工邊界設置圍擋、每日對施工現場定期進行灑水、運輸車輛加蓋密閉,同時對裸露地表進行及時硬化等措施,因此施工揚塵對大氣環境的影響較小。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使用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規定的、低污染排放的車輛和設備,日常定期進行設備的檢修和維護,因此項目施工機械及運輸車輛尾氣的影響很小。 營運期產生的廢氣主要為食堂油煙廢氣和污水處理站臭氣。食堂應安裝油煙凈化效率不低于60%的凈化裝置,食堂油煙排放量為0.022kg/a。本項目設有小型一體化污水處理站,處理規模較小,主要產臭環節為污水處理區,即一體化設備,產生的臭氣由通風口無組織排放。本項目NH3、H2S的產生量分別為0.14g/a、0.0056g/a。本項目營運期產生的廢氣污染物排放量少,項目周邊僅有一處大氣環境敏感目標,且距離較遠,不會對敏感目標造成影響。 (9)聲環境影響 本項目周邊沒有敏感點,施工期,施工單位針對施工噪聲采取了設置有施工圍擋的措施,同時采用低噪聲的施工設備,合理安排作業時間,午間和夜間不進行施工,對周邊聲環境的影響很小。 運營期,廠界處噪聲可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 12348-2008 )中1類噪聲標準限值。且項目周圍無居民及聲環境敏感目標分布,項目運營期噪聲影響較小。 (10)固體廢物影響 施工人員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約20kg。生活垃圾統一收集后交由當地環衛部門收運處理,不排入海域。建筑垃圾統一收集運送至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納場處理。 營運期產生的固廢主要為員工生活垃圾、實驗室過濾產生的廢棄過濾膜、廢玻璃器皿、污水處理站污泥、廢棄包裝。產生量分別為2.92t/a、2.5kg/a、2kg/a、58kg/a、5kg/a。生活垃圾、濾和膜廢玻璃器皿統一袋裝收集,日產日清,由市政統一清運。污泥產生量較小,此部分污泥屬于一般固體廢物,定期清掏,由市政統一清運。廢棄包裝物統一出售物資回收部門利用。 二、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措施 1、廢氣 施工期:設置不低于1.8m的硬質并連續密閉的圍擋或圍墻,底部設置不低于30cm的硬質防溢座,頂部均勻設置噴霧、噴淋等有效除塵設施。施工工地內的裸露地面采取定時灑水等措施,超過四十八小時不作業采取覆蓋的措施。建筑施工腳手架外側設置符合標準的密目式防塵安全網,拆除時采取酒水、噴霧等措施。實施土石方、地下工程等易產生揚塵的工程作業時,采取灑水、噴霧等措施。嚴格落實建筑工地“六個百分百”要求:施工工地周邊100%圍擋;物料堆放100%覆蓋;出入車輛100%沖洗:施工現場地面100%硬化;拆遷工地100%濕法作業;渣土車輛100%密封運輸。確保現場場地和道路平坦通暢,以減少施工現場道路運輸車輛顛簸灑漏物料。避免大風條件下的施工,控制物料的裝卸落差。采用商品混凝土,由專用混凝土車直接送到施工現場,對于零散少量水泥拆包、倒包時的揚塵應有封閉的防護措施。運輸砂石料、水泥等易產生揚塵的原料的車輛應用封閉車輛,防止遺灑、飛揚,卸運時應采取有效措施以減少揚塵;運輸車輛進入施工場地低速或限速行駛,以減少揚塵量;施工場地進出口建設沉淀池,以清洗運輸車輛的車輪,嚴禁車輪帶泥上路。加強大型施工機械和車輛管理,施工機械設備應配備相應的消煙除塵設備。定期檢查、維修,確保施工機械和車輛各項環保指標符合尾氣排放要求。采用優質、污染小的燃油。施工單位必須選用符合國家有關衛生標準的施工機械和運輸工具,采用符合標準的低含硫燃料,使其排放的廢氣符合國家有關標準。 營運期:廚房設置油煙凈化設施,最低去除效率應達60%以上,運營期間應定期清洗維護凈化裝置,以保證凈化效率。污水站設備池體均加蓋密閉,及時對污泥池進行排泥,另外廠區周邊設置綠化帶,綠化植物的選擇應考慮抗污力強,凈化空氣好的植物。 2、廢水 施工期:施工人員生活污水統一收集由槽罐車運輸運至當地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不向項目海域排放。槽罐車具有密封性,可以避免運輸過程中發生跑冒滴漏的現象。樁基施工產生的鉆孔泥漿排入泥漿池進行沉淀,沉淀后上清液回用于鉆孔施工、灑水抑塵。加強對施工用水的管理,節約用水,減少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的產生量。施工廢水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項目在施工期需建設臨時沉淀池,施工廢水經沉淀后可回用于施工用水、沖洗車輛或施工場地內抑塵灑水等。 運營期:運營期工作人員生活污水和清潔廢水經化糞池厭氧發酵后匯至自建污水處理站處理達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0-2020)城市綠化、道路清掃、消防、建筑施工標準后,回用于綠化。 3、噪聲 施工期:合理安排施工計劃以及施工時間,強噪聲的施工機械夜間(22﹕00~6﹕00)應停止施工作業。施工單位必須選用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施工機械和車輛,盡量采用低噪聲的施工機械和工藝,振動較大的固定機械設備應加裝減振機座,固定強噪聲源應考慮加裝隔音罩,同時應加強各類施工設備的維護和保養,保持其良好的運轉,以便從根本上降低噪聲源強。在作業過程中加強對各種機械的管理、維護和保養,使施工機械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減少因機械磨損而增加的噪聲。加強施工區附近交通管理,限定車輛運輸時間、路線、車速,避免交通堵塞而增大車輛噪聲。此外,如途徑居民區,應減速慢行,禁止鳴笛。 運營期:采用低噪音設備,且設置在設備間內,可起到隔聲作用。同時要加強管理,定期檢修,及時更換易損件,緊固各個零部件。另外要加強周圍綠化,減輕噪聲傳播。 4、固體廢物 施工期:陸域定點設立專用容器進行施工人員生活垃圾的收集,并按時每天清運,交環衛部門處理。項目產生的建筑垃圾統一收集運送至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納場處理。本項目陸域施工場地內設有泥漿池(包括沉淀池和干化池),施工過程中的鉆渣和泥漿混合物在沉淀池中分離,上清液仍回用于施工,泥漿、鉆渣分離后堆存在干化池中,自然干化后運至指定城市建設消納場進行處置。 運營期:工作人員的生活垃圾,袋裝收集,日產日清,送至當地指定的垃圾點堆放,再由垃圾清運車及時運至垃圾場進行處理。實驗室水質過濾會產生廢棄過濾膜,統一袋裝收集,日產日清,由市政統一清運。污水站產生的污泥由市政定期清掏,密閉收集,清掏完立即運出,不在廠區內存放。廢棄包裝物統一出售給物資回收部門利用。實驗過程中產生廢玻璃器皿統一袋裝收集,定期由市政統一清運。 5、環境風險 污水站地面均進行防滲防腐處理。為避免消毒劑加藥桶發生泄漏,物料在地面隨意流淌,在污水站內,在加藥桶周圍設置防滲防腐圍堰(圍堰有效容積不低于儲罐容量20m3),一旦發生化學品泄漏事故,首先將泄漏的物料控制在圍堰中。事故物料集中收集后委托有資質的部門進行無害化處理。應急處理人員戴防塵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勿使泄漏物與有機物、還原劑、易燃物接觸。泄漏的加料罐經修復、檢驗合格后,方可繼續使用。 6、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施工期:樁基施工選擇鉆孔灌注樁等產生懸浮泥沙較小的施工方式,在退潮期或海流平靜的潮期進行施工;施工作業盡量避開幼魚幼蝦保護期,控制施工范圍。與周邊網箱養殖戶、底播養殖戶、圍塘養殖戶協調溝通,提前將施工計劃告知周邊養殖戶并與之協調,圍塘養殖取水期間工程不施工;避開下苗期施工,無法避開時降低施工強度。項目施工完成后,采取生態補充措施,以此彌補生物資源的損失。 營運期:控制施工范圍,不超范圍施工,減少對項目海域的擾動;在保證符合工程施工質量要求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進度,縮短工期;加強跟蹤監測;營運期加強場地周邊綠化,及生態化海堤的建設。 本項目占用岸線為砌石海堤,已破損嚴重,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本項目擬進行就地修復,通過海岸防護工程設施和生態保護修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海堤生態化,恢復海岸一定的生態功能。在項目棧橋與岸線連接處采用適宜海洋生物附著生長的高孔隙率混凝土塊體材料堆砌,以加強護面結構強度;堤后帶即與本項目陸域部分相臨,可采用植被種植的方式形成新的景觀綠化帶,美化岸線景觀。 7、陸生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施工期:施工營地設置在用地紅線內,減少施工期的臨時占地;施工期鉆渣沉淀后用于陸域土方回填,減少土石方外調,不設置取棄土場,減少水土流失;施工時及時夯實回填土、及時綠化、施工道路采用硬化路面;堆料和鉆渣堆放采取土工布遮蓋;在施工場地建排水溝,防止雨水沖刷場地,并在排水溝出口設沉淀池,使雨水經沉淀池沉清后再排海,盡力減少施工期水土流失。合理安排施工進度,盡量縮短施工周期,盡量避開鳥類遷徙期,減緩對鳥類的影響。項目西側山體上有野生動物棲息繁殖,施工期應盡量避開野生動物的繁殖期。盡量將高噪聲設備遠離西側山體,并通過選用低噪聲設備、做好減震降噪、采用隔聲屏障等措施,有效降低施工噪聲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鳥類對強光都較為敏感,故需要合理安排施工時序,盡量避免夜間施工。加強對施工工人的宣傳教育,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禁止發生捕鳥、掏鳥蛋等違法行為,禁止亂丟垃圾、高聲恐嚇鳥類和周邊野生動物等不文明行為。 營運期:項目營運過程中不在額外占用土地,所有營運活動均在紅線范圍內,廠區道路實現硬化,廠區四周設置綠化帶,并且加強用地范圍內綠化;控制進出車輛車速,禁止鳴笛,減少對周圍野生動物的驚擾。 8、環境管理措施 施工期:施工單位應設立內部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制定施工單位內部環境保護管理規章制度,施工前組織對作業人員開展環境教育和宣傳工作,提高各級施工管理人員和具體施工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強員工對環境污染防治的責任心。施工過程中負責管理污染治理設施,定期對環境保護設施進行維護和保養,確保環境保護設施的正常運行,防止污染事故的發生。將環境監理內容納入施工監理中,對施工單位環境保護措施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監理,及時發現和處理項目建設期需整改的環境問題。 營運期:建設單位必須重視環境保護管理和監測工作,建立健全環保管理機構,明確職責。建成后應進行"三同時"驗收。 施工期和運營期應對項目附近的生態環境進行跟蹤監測,掌握生態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以便及時采取調控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