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1)水動力影響 漲急時刻,水閘為了擋潮處于關閉狀態,因此水閘工程前后的流速變化值較小,附近(T1~T16)流速變化量為-0.012~0.008m/s。由于水閘重建后閘軸線有所移動和偏轉,因此水閘附近流向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流向變化量為-255.64~84.12°。 落急時刻,水閘為了排水處于開啟狀態,由于工程前后水閘的位置和閘寬變化,流速、流向變化值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附近(T1~T16)流速變化量為-0.633~0.275m/s,流向變化量為-71.37~77.91°。 總體上,項目對水動力環境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水閘附近500m內水域,對500m外的海域的影響較小。 (2)地形地貌與沖淤環境影響 由于水閘重建后過流能力提高,水流速度較快,對水閘附近具有一定的沖刷作用,產生0.1~0.5m/a左右的沖刷,而對水閘500m以外的海域的沖淤環境影響較小。 (3)海水水質環境影響 施工期,本項目采取分期導流方式施工,主要考慮圍堰施工以及圍堰拆除時產生的懸沙,將會擾動工程區域水體,造成局部區域懸浮物濃度增高,對水環境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從懸浮泥沙對海水水質的影響預測結果顯示,施工產生的懸浮泥沙增量≥10mg/L的包絡面積為1.234km2;懸浮泥沙增量≥50mg/L的包絡面積為0.156km2;懸浮泥沙增量≥100mg/L的包絡面積為0.054km2。這個范圍內的浮游生物會受到懸沙的影響,但施工引起的環境影響是局部的,且這種不良影響是暫時的,當施工結束后,這種影響也將隨之消失。同時,懸沙沒有擴散到廣東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保護區的核心區、緩沖區以及實驗區的其他區域。 基坑底泥需要清淤,底泥經過壓濾機壓濾后運至渣場,余水經過沉砂池沉淀后經槽罐車運送至污水處理廠處理,底泥余水對周邊水環境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基坑排水分初期排水和經常排水?;映跗谂潘饕桥懦龂吆蠑n封閉后基坑內的積水與滲水,水質與河流水質基本相當,在施工場地設置水泵抽出,不會造成影響;經常排水是在建筑物開挖和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由降水、滲水和施工用水(主要是砼養護水)等匯集的基坑水,多為大顆粒無機物,在圍堰下游設置沉淀池,靜置沉淀2h后,再由水泵抽出,回用于灑水降塵或機械清洗等。 施工期船舶含油污水收集后委托相關單位處理,不在施工區排放;船舶生活污水船舶方自行處理;陸域生活污水、食堂廢水收集貯存于三級化糞池定期清運。 營運期,管護人員生活污水排入稔山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排入白云河匯入大亞灣。 (4)生態環境影響 施工期,從懸浮泥沙對海水水質的影響預測結果顯示,施工產生的懸浮泥沙增量≥10mg/L的包絡面積為1.234km2;懸浮泥沙增量≥50mg/L的包絡面積為0.156km2;懸浮泥沙增量≥100mg/L的包絡面積為0.054km2。這個范圍內的浮游生物、底棲生物、有用生物會受到懸沙的影響,但施工引起的環境影響是局部的,且這種不良影響是暫時的,當施工結束后,這種影響也將隨之消失。同時,懸沙沒有擴散到廣東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保護區的核心區、緩沖區以及實驗區的其他區域。 本項目建設對項目占地鄰接區域內紅樹林內鳥類的影響,主要考慮對鳥類的種類、數量、遷徙行為、鳥類優勢類群及其生境選擇等的影響。水閘附近有村莊分布,人類活動干擾較多,本地紅樹林不是當地鳥類棲息的主要場所,因此,本項目建設不會對其造成較大影響。在加強項目施工期鳥類生態保護措施的前提下,項目建設對鳥類的影響是暫時的可恢復的,不會造成鳥類種群滅絕、生物多樣性降低等生態問題。 營運期,由于本工程為社會公益類項目,項目完成后將在排洪擋潮等防災減災、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5)紅樹林影響 工程區域包括永久占用區域和臨時占用區域。根據現場調查,工程區域涉及紅樹植物面積共0.8103公頃,其中既屬于“國土三調數據”也是“森林資源一張圖數據”中紅樹林地的為0.2489公頃,是“森林資源一張圖數據”紅樹林地但不屬于“國土三調數據”紅樹林地的為0.1707公頃,其余為自然擴散零星塊狀或帶狀分布的紅樹植物群落0.3907公頃。按占用方式分,永久占用區域涉及紅樹林面積為0.5165公頃,臨時占用區域涉及紅樹林面積為0.2938公頃。 參照《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占用紅樹林濕地的支持通過異地補種等措施開展修復。為最大程度地減少項目對紅樹林的影響,本次生態修復方案以移植數量1:4、采伐數量1:5的比例進行補種鄉土紅樹植物,同時滿足補種地塊面積(含移植苗木所需面積)與工程涉及紅樹植物位置面積比例為1:1。 按本方案移植紅樹植物數量共計95(株/叢)、采伐數量為696株,故移植紅樹苗木需補種380株,采伐的無瓣海桑需補種3480株鄉土紅樹植物,合計補種苗木總量應不低于3860株。本工程涉及紅樹植物總面積為0.8103公頃,故本方案補種地塊面積確定為0.8103公頃,用于補種鄉土紅樹植物苗木(3860株)和定植移載的95株苗木(需0.0186公頃)。 補種地塊位于考洲洋西岸赤岸村東北部,處于好招樓濕地公園內在建木棧道旁、惠東縣考洲洋西岸鄉村精品旅游廊道在建游客驛站旁。補種地塊分為3小斑塊,面積合計0.8103公頃。 營運期,經過預測,,重建水閘上、下游的流速基本保持不變,因而不會對項目周邊紅樹林的流場環境產生影響,對周邊紅樹林影響不大。 (6)環境空氣影響 施工期,通過采取在施工場地內設置簡易洗車裝置、在施工邊界設置圍擋、每日對施工現場定期進行灑水、運輸車輛加蓋密閉、采取圍蔽式清淤,同時對裸露地表進行及時硬化等措施,施工揚塵對大氣環境的影響較小。在施工過程中使用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規定的、低污染排放的車輛和設備,日常定期進行設備的檢修和維護,施工機械及運輸車輛尾氣的影響很小。 營運期,無生產廢氣排放。 (7)聲環境影響 施工期,本項目施工期將會對周圍環境產生一定影響,通過設置施工圍擋的措施,采用低噪聲的施工設備,合理安排作業時間,午間和夜間不進行施工,隨著施工期結束,施工噪聲的影響也隨之結束。 運營期,環境噪聲影響源主要為泵站工作時段產生的噪聲及檢修時柴油發電機房產生的噪聲。由預測結果可知,正常工況下,泵房、柴油發電機房邊界噪聲晝間貢獻值的最大值為58.5dB(A),符合《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2類標準限值(晝間≤65dB(A))。 由于泵房與柴油發電機都并非日常連續使用,項目運行過程中應注意檢修時間,盡量避免夜間維修,縮短維護檢修時間,經過降噪措施與墻體隔聲后廠界排放可到《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2類標準。 (8)固體廢物影響 施工期,經土石方平衡后,本工程棄渣總量約為15.52萬m3。棄渣場由建設單位提供,位于牛牯墩村銀山沙石廠山坑,土地利用性質為采礦用地,目前為空地。交通較便利,距離水閘約8.5km,棄渣場面積為58畝;施工人員生活垃圾應統一收集后交由當地環衛部門處理;施工期產生的含油污泥、廢機油桶、含油抹布、手套等收集定期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理。各類固體廢物均得到妥善處置,不會對環境產生二次污染。 運營期,運行期水閘機修產生的廢棄物主要包括廢機油、含油手套、抹布等,危險廢物收集后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理;運行期生活垃圾收集后由環衛部門統一處理,對環境影響較小。項目各類固體廢物均得到妥善處置,不直接外排,不會造成二次污染。 二、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措施 1、廢氣 施工期:在施工場地內設置簡易洗車裝置、在施工邊界設置圍擋、每日對施工現場定期進行灑水、運輸車輛加蓋密閉、采取圍蔽式清淤,同時對裸露地表進行及時硬化等措施。在施工過程中使用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規定的、低污染排放的車輛和設備,日常定期進行設備的檢修和維護。 營運期,無生產廢氣排放。 2、廢水 施工期:施工過程在圍堰周邊設置防污簾,減少圍堰拆除過程產生的懸浮物影響;經常性基坑排水、施工廢水收集后回用于灑水降塵、車輛清洗等,不外排;淤泥余水經槽罐車運送至污水處理廠處理;施工船舶含油污水收集后委托相關單位處理不在施工區排放;船舶生活污水船舶方自行處理;陸域生活污水、食堂廢水收集貯存于三級化糞池定期清運。 運營期:管護人員生活污水排入稔山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排入白云河匯入大亞灣。 3、噪聲 施工期:選擇低噪聲的施工設備,加強對施工設備的檢修;加強施工作業管理,運輸車輛安排在白天工作,運輸車輛禁止車輛鳴笛;加強員工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做到文明施工;午間和夜間不施工。 運營期:合理布置生產設備,選用低噪聲的設備,對高噪聲設備采取減震、隔聲措施;注意檢修時間,盡量避免夜間維修,縮短維護檢修時間等。 4、固體廢物 施工期:建筑垃圾統一運往專門的余泥渣土受納場進行處置處理;危險廢物收集后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理;生活垃圾分類暫存,由當地環衛部門收集處置。 運營期:現危險廢物收集后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理;生活垃圾由當地環衛部門定期清運。項目各類固體廢物均得到妥善處置,不直接外排。 5、環境風險 施工期可能出現的環境風險為:施工廢水、生活污水等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施工期機械車輛溢油等問題;運行期主要為橋面通行的危險運輸車輛發生側翻導致的危險物品泄漏環境風險。 本項目施工船舶配置圍油欄、收油機、吸油氈等,防止施工過程發生溢油事故時油污擴散;項目施工機械在圍堰內施工,油污泄漏可攔截在圍堰內。同時,在加強管理、防止沖洗車輛等過程中廢水進入周邊水體,可有效杜絕染污事故的發生。 建設單位應建立與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事故通報聯動機制和事故處理中的配合機制,應急預案制定后要與上述有關部門和單位進行接觸,把本項目的預案納入各級政府的應急援助體系之中。 6、水土保持 擬建項目的施工活動會對地表造成擾動,影響地表植被,加劇項目區的水土流失。根據施工特點及水土流失產生的形式,將本項目水土流失分區劃分為主體工程區、施工營造布置區、施工臨時道路、臨時堆土場、土料場和棄渣場等6個分區。 本方案防治目標按項目所處水土流失防治區,同時考慮項目所處地理位置、水系、水資源、水功能、防洪功能等,結合本工程區地形條件、當地的生態保護規劃及施工特點,確定執行《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GB/T50434-2018)南方紅壤區一級標準。 7、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盡量縮短施工期,圍堰拆除時在圍堰周邊設置防污簾,控制懸浮泥沙產生的污染。 本項目擬在考洲洋西岸赤岸村東北部人工岸線外種植紅樹林,修復海岸線長度約24m,平均寬20m,滿足生態恢復岸線驗收標準 建設單位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制定項目對生態資源損失的生態補償方案,采取增殖放流等修復措施,按照“損失多少,補償多少”的生態補償原則,對工程造成的生態資源損失予以補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