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態環境影響 項目施工期間通過優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時間、控制占地、大臨工程選址避開生態敏感區、對臨時占地及時實施生態修復、保護古樹、建立河道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系統、加強監管與宣傳教育、開展生態監測等措施,可減低本項目建設對生態的破壞程度。 2、大氣環境影響 施工階段嚴格物料運輸管理、施工場地灑水抑塵、施工車輛出場沖洗、減速行駛等措施后,施工期大氣影響能夠保證在可接受范圍內。 3、地表水環境影響 工程建設過程中施工人員生活污水、臨時工程產生的生產廢水通過設置化糞池、隔油池、沉淀池等有效防治措施,合理安排涉水的工期,可有效降低施工期對水環境的影響。 工程建成后,根據調度方案,對周邊水環境的影響主要在排洪時期,但由于排洪時間有限,排洪結束水質迅速恢復現狀,本工程對周邊水環境影響有限。通過進一步優化工程調度、加強水質監測、推進潼湖流域水環境治理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排洪時期對周邊水環境的影響。本工程的實施提升了仲愷高新區潼湖流域的防洪排澇能力,有效解決區域洪澇問題,從而達到防洪減災、保障區域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4、土壤和地下水環境影響 本項目施工期土方開挖、剝離表土會導致水土流失,基坑開挖排水可能會導致周邊地下水水位短暫下降。通過對表土的單獨收集存放以及回填、施工結束后的植被恢復、耕地復墾等措施,同時對工程可能產生廢水、廢液的區域采取防滲處理等措施,做好機械設備運行維護工作等措施,減少對土壤、地下水的影響。 5、固體廢物影響 本工程施工期產生的廢土方及粘土廢渣運至潼湖智慧區紅崗片區綜合利用,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定期由環衛部門統一清運。 6、聲環境影響 施工期通過采取有效措施,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滿足《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要求。營運期永平上下排澇站泵房邊界噪聲可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2類排放標準限值要求,敏感點噪聲可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2類標準限值要求,項目噪聲排放對區域聲環境質量影響很小。 7、環境風險影響 本工程為防洪除澇工程,不屬于污染影響型的生產性項目。本工程在施工過程和運行過程中存在施工機械、車輛和船舶的燃油泄漏、水泵機油溢油等環境風險,在落實本次評價提出的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基礎上,項目的環境風險可以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