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秋乍涼,又是感冒高發季節。尤其是兒童,由于抵抗力相對較弱,最容易發生感冒。感冒發燒了,是“扛著”還是自行給孩子買藥服用?或者是盡快帶孩子去醫院就診?第一時間吃抗菌藥或者輸液會好得快些嗎?這是許多家長都糾結的問題。在倡導安全用藥的今天,家長給孩子服用藥物治療感冒是否能做到科學安全呢?其實,不少家長對兒童感冒藥的安全使用或多或少有些疑惑。為此,記者邀請部分專家為大家梳理兒童感冒用藥容易走入的誤區。
“扛著”還是積極治療——細心觀察病情
近年來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傳播度較廣。比如《醫生的孩子感冒基本靠“熬”》一文,前段時間在微信朋友圈轉發量較大。那么,孩子感冒了什么情況下可以不用藥?應該“扛著”還是積極治療呢?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吳曄教授指出,孩子感冒不能過度治療,但也不能一味拒絕治療。孩子感冒了,服藥后逐漸好轉,但一些家長太心急,聽不得孩子咳嗽一聲,反復去醫院就診,或一直服用止咳藥,以期咳嗽完全消失才肯停藥。還有一些家長,只要孩子一發燒就要求輸液治療,反復去各個醫院就診,反而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風險。與之相反的是另一個極端——有些家長認為“是藥三分毒”,堅持不用藥,則有可能造成疾病的延誤。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兒科主任冀曉華指出,從理論上來講,絕大多數普通感冒的兒童,通過適當休息、悉心護理、合理飲食可獲得痊愈,但目前的現狀是孩子感冒時,家長通常不敢不用藥。他建議,在孩子感冒癥狀較輕時加強護理,暫時不用藥。同時,由于小兒臟腑嬌嫩,病情變化快,家長也不能輕視,要細心觀察病情變化,一旦癥狀加重或出現其他并發癥,須及時治療。
冀曉華告訴記者,從中醫角度講,小兒感冒有其自身特點,選藥時要考慮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或者是外寒內熱的情況。如果家長拿不準,建議到醫院就診,請專業醫師來判定。如果自行用藥治療2~3天癥狀不減或者病情反而加重者,應盡快到醫院,請醫生來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要不要使用抗菌藥——必要時才用
很多孩子感冒時會伴有嗓子痛的癥狀,有的家長就認為是嗓子發炎了,需要用“消炎藥”,覺得感冒時吃點“頭孢”就好了。清華長庚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晁爽指出,這是非常不正確的。小兒感冒因病原菌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細菌和支原體感染時應合理使用抗菌藥,病毒感染時就不應使用抗菌藥。
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藥房主任冀連梅長期在微博、微信等平臺向公眾進行安全用藥方面的科普。她指出,許多老百姓誤把抗菌藥當消炎藥,殊不知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消炎藥是指能消除紅、腫、熱、痛等炎癥的藥物,通常指的是激素(如可的松、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和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而抗菌藥物作用是對抗感染,而且是對抗由細菌或者支原體等敏感菌引起的特定感染。如果身體的炎癥不是敏感菌引發的,用了抗菌藥也起不到作用。也就是說,抗菌藥只針對細菌等敏感菌的治療,對病毒性感染是無效的。
抗菌藥濫用所造成的危害極大,濫用抗菌藥會增加抗菌藥耐藥的發生幾率,導致耐藥菌產生,一旦真正需要抗菌藥時,抗菌藥反而不再起作用了。她提醒廣大家長,抗菌藥屬于處方藥,家長不要自作主張給孩子使用。當然,在明確診斷是細菌感染時,家長不應當抱有排斥心理盲目拒絕,而應遵醫囑來合理使用。
冀曉華也指出,拒絕抗菌藥的濫用,并不是把它看成“洪水猛獸”,當血液化驗結果提示明確有細菌感染或支原體感染時,則有必要合理使用抗菌藥,也就是要足劑量、足療程地規范使用抗菌藥。
輸液是不是好得快——應拒絕濫用
濫用輸液最經常發生在治療“小病”——普通感冒上。冀連梅指出,普通感冒致病原因多為病毒感染。隨著普通感冒病程的進展,有少數患者可能會有細菌感染的并發癥,抗菌藥的使用應該是在明確有細菌感染時才用,而不應該提前預防性使用。事實上,感冒后是否會有細菌感染,取決于入侵身體的病毒之毒力,及被病毒入侵的個體自身免疫力,與是否提前使用抗菌藥沒有絲毫關系。普通感冒發燒不應該濫用輸液,輸液不過是暫時控制了發燒癥狀,并不能把感冒病毒從身體里清除出去。抗菌藥注射液并不能有效治療普通感冒,因此公眾應該對輸液形式的抗菌藥濫用說“不”。
冀曉華強調,兒童感冒用藥選擇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輸液”的原則。晁爽表示,廣大家長不應迷信輸液。輸液不僅會增加患兒痛苦,而且還有發生過敏及輸液反應的風險;輸液室患兒數量較多,患兒間容易發生交叉感染。
咳嗽該不該快速止咳——完全沒必要
孩子感冒后出現咳嗽癥狀,家長擔心咳成肺炎,往往趕緊給孩子吃止咳藥,恨不得把咳嗽立即止住。這樣做真的有必要嗎?
冀連梅指出,咳嗽本身不是一種疾病,它是多種呼吸道疾病都會表現出的一種癥狀,是人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通過咳嗽把呼吸道內的痰等分泌物排出體外,是一個有益的動作。
幼兒咳嗽大多數時候是有痰咳嗽,如果強行服用止咳藥,會導致痰液滯留體內,反倒容易引起肺炎等更嚴重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果孩子感冒后的咳嗽不影響飲食、睡眠,以及其他日常活動,就沒必要給他用藥;如
果咳嗽影響到了日常的活動,可以對癥選用單一成分化痰的藥物。同時用空掌拍背幫助孩子排痰。咳嗽厲害影響睡眠時,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霧化治療。如果孩子感冒后咳嗽時間過長,咳嗽加深、加重,或者發展為成串劇烈咳嗽,呼吸明顯增快,以致呼吸困難,有“喘憋”現象,甚至臉被憋得通紅或者口鼻周青紫等,應及時帶他去醫院就診,由醫生根據病情來診斷是否繼發了細菌感染并發癥,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藥。
發燒能不能一味退燒——不可取
發燒(發熱)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之一,是人體調動免疫系統對抗感染表現出來的一種癥狀。體溫的高低與疾病的嚴重程度不成正比。絕大多數情況下,發燒是由于感冒、耳部感染或者支氣管感染等引起的。可能是病毒感染,也可能是細菌或其他病原體感染。
冀連梅強調,使用退燒藥“治標不治本”。因為退燒并不意味著疾病的好轉,只是緩解發燒的癥狀,并不能清除引起發燒的感染,也不能殺死引起感冒的病毒。引起感冒的病毒在人體內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般為5~7天,身體會自主將病毒清除。事實上,目前也不存在針對普通感冒的特效抗病毒藥物。如果孩子是細菌等病原體引起的感染,則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抗菌藥等藥物進行“治本”治療。
只要孩子腋下溫度在38.5℃以下,表現出來的精神狀態好,玩耍等活動不受影響,就沒有必要使用藥物退燒,可以先為孩子物理降溫,洗溫水澡或用溫濕的毛巾擦身體。如果物理降溫沒有效果,腋下溫度38.5℃以上,還是要使用退燒藥。可以選擇安全性比較好的退燒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給孩子服用時要掌握好劑量和間隔時間。
藥物多管齊下行不行——盡量避免
冀連梅提醒,由于兒童的肝腎功能還不健全,因此應盡量避免多種藥物同時服用,造成肝腎損傷。她指出,感冒藥的品種雖多,但不同品種包含的有效成分卻大同小異,小兒感冒應盡量不用復方感冒藥。緩解感冒癥狀要盡量只吃一種藥,針對癥狀選擇含有相應有效成分的藥品,能選擇單一有效成分時,盡量用單一有效成分藥物。多個癥狀同時出現時,要針對癥狀選擇含有相應有效成分組合的感冒藥。此外,有相同有效成分的不同感冒藥一定不要同時服用,同時服用會導致相同有效成分以及同類成分過量中毒,可能會損害肝臟和大腦。例如,退燒用對乙酰氨基酚,但這個成分同時也存在于許多復方感冒藥中,如果退燒的同時還服用復方感冒藥,就有可能導致對乙酰氨基酚過量,由此造成肝損傷。 中藥有沒有不良反應——不宜長期服用
許多家長認為中藥效果好,而且沒有不良反應,可以放心服用。在孩子感冒后,有的家長便按照上一次感冒的藥方,自行去中藥房照方抓藥;或者選擇在家中常備一些治療感冒的中藥來服用。
冀曉華提醒,許多人認為中藥沒有不良反應,可以隨便去服用,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任何一種藥都有不良反應,不宜長期服用。比如感冒藥,表征沒有了,就不用解表的藥如感冒顆粒之類的了,根據需要可能用到一些清熱的藥,如咳嗽有痰則需使用清熱化痰、清肺熱的藥物。不同時期用不同的藥物,并不是一種藥物吃了2天有效就一直用下去,中藥組方也應隨病情而有所調整。此外,是藥三分毒,中成藥并非沒有不良反應,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