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顯惠陽特色 打造服務品牌<?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努力發揮創建工作的示范帶動效應
2014年底,惠州市惠陽區成功競得第一批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資格。2015年-2016年,惠陽區委、區政府及各有關部門扎實推進示范區創建工作,進一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全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提檔擴容、服務供給優化升級,圓滿完成了為期2年的創建任務,并順利通過了省文化廳的驗收,取得顯著的成效。惠陽區通過創建省級示范區工作,形成了具有“惠陽特色”的公共文化建設好的經驗做法,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推廣價值和意義的示范效應逐步顯現。
一、打造“百姓歡樂舞臺”,讓百姓擁有自己的舞臺
為積極推進創建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開展,增強公共文化產品服務和供給能力,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文化活動、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實現文化惠民,惠陽區積極抓好各村(社區)業余文藝團隊的組建工作,區內128個村(社區)相繼組建綜合業余文體團隊,每個村(社區)組建了至少3支業余文藝團隊,并以這些文藝團隊為依托,把各村(社區)開展的文體活動統一命名為“百姓歡樂舞臺”,統一了標識,通過“鎮村聯合”、“村企聯合”、“村校聯合”、“村村聯合”等方式,鼓勵各村(社區)開展群眾參與、自娛自樂的群眾文化活動。2015年6月4日“百姓歡樂舞臺”在良井鎮矮光村舉行了啟動儀式。2015年各村(社區)開展較大規模“百姓歡樂舞臺”活動達500場次以上,2016年650場以上;從2017年開始,建立區、鎮、村三級聯動開展“百姓歡樂舞臺”的制度,其中區級每年舉辦活動13場(每月1場合12場,每年1場匯演),鎮級每年舉辦一場年度匯演,全區128個村(社區)每年至少舉辦2場以上活動,活動經費由區財政每場補助5000元,下來將繼續加大資金和場次補貼。2015~2017年,區財政補助“百姓歡樂舞臺”活動經費321.5萬元。“百姓歡樂舞臺”成為了惠陽區最受群眾歡迎、群眾參與程度最高的文化品牌活動。
二、打造特色文化活動品牌,促進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
●惠陽吉他文化藝術節
依托惠陽區吉他企業達200家,產量占全國60%、占全球25%,產業鏈條完整,產品種類齊全,研發人才多,品牌意識強等產業基礎和優勢,2017年4月,惠陽區與省公共文化促進會、省音樂家協會聯合主辦了第一屆廣東省吉他(惠陽)邀請賽暨惠陽吉他文化藝術節,活動內容包括公眾評選最喜愛的吉他品牌、吉他文化藝術進校園公益培訓、樂動吉他小鎮(秋長)文藝演出、吉他之夜音樂會(開幕式)、吉他比賽(含彈唱、指彈、電吉他、尤克里里四項)、打擊樂與尤克里里音樂會、吉他產業發展研討會、音樂名家講座(楊湘粵、金旭庚)、吉他狂歡夜(閉幕式)、吉他藝術家走進吉他企業等10項活動。本屆吉他文化藝術節,因為市、區領導高度重視,組織工作周密,主辦單位規格高,評委與演員陣容大,參賽選手地域結構廣,宣傳形式多樣,活動內容豐富,群眾參與性強,經費保障有力等原因,活動舉辦非常成功,不僅是一場親民、惠民、樂民的音樂盛宴、文化盛宴,也是促進吉他文化藝術與吉他產業融合發展的載體。下來,惠陽區將把吉他文化建設作為區委、區政府的一個重要戰略來實施,高標準、高質量辦好一年一度的惠陽吉他文化藝術節,努力把吉他文化藝術節提升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盛會。該區還通過建設吉他音樂廣場,推廣吉他文化藝術進校園,加強吉他文化藝術培訓與教育,建設吉他文化與產品展示中心,籌辦中國吉他博物館等舉措,進一步提升吉他文化藝術水平,目標是把惠陽區打造成為“中國吉他文化藝術之都”。同時,還將通過打造中國吉他小鎮,建設吉他產業園區,編制吉他產業發展規劃,出臺扶持吉他產業發展優惠措施,實施吉他品牌培育計劃,舉辦吉他產品展覽會,建設吉他電商產業園等措施,做強做大吉他產業,建設成為“中國吉他產業之都”,努力實現吉他文化藝術與吉他產業融合發展的目標。
●鎮隆荔枝文化節
惠陽區鎮隆鎮荔枝種植歷史悠久,面積3.5萬畝,年均產量約7000噸,產出的荔枝尤其是桂味、糯米糍,以其清甜芳香而享有盛名,是廣東省“荔枝專業鎮”、“荔枝之鄉”,2016年“鎮隆荔枝”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和“中國綠色食品A級證書”,被譽為“全球最好的荔枝”。惠陽以“鎮隆荔枝”這一特色產業為依托,在成功舉辦七屆鎮隆荔枝文化節的基礎上,今年6月10日-7月10日舉辦了“荔香琴韻”—第八屆鎮隆荔枝文化節,包括“荔香琴韻”主題文藝晚會(開閉幕式),千人荔枝宴,荔枝樹下吉他音樂會,荔枝文化展覽,荔枝攝影比賽,“我最喜愛荔枝”評選,荔枝擂臺賽,吉他公益培訓進校園,“最美荔枝村”評選,荔枝電商交流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把荔枝文化與吉他文化、客家文化緊密地結合起來,把鎮隆荔枝文化節辦成既是文化的盛會,又是產業的盛會,促進了荔枝文化與荔枝產業融合發展,成為惠陽又一閃亮的“文化名片”。下來該區將繼續通過舉辦“鎮隆荔枝文化節”,打造“荔枝文化+旅游”這一文化與產業特色品牌。
三、推行“村校共建”,實現資源共享
為充分發揮全區校園文化設施的資源優勢,緊密聯系村社區,整合各方資源,惠陽區探索建立了“校園開放、社工參與、輻射社區、共同管理、合作共贏”的學校、村公共文化建設一體化的新模式。淡水街道石橋村石橋小學作為試點,周一至周五18時30分至21時和周末或節假日全天,運動場等設施對外開放,提高了公共文體設施使用率,實現了校園與村(社區)資源共享共用。
四、實行“定制”模式,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零距離”
為解決文化服務供需矛盾問題,更好地為群眾提供文化服務,惠陽區通過數字文化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在重要時間節點集中向市民預告全區文化活動信息、建立惠陽文化網、微信群、調查問卷、現場征集等方式及時或定期反饋群眾需求信息的機制,使文化服務和供給不斷貼近生活、貼近需求。在實施農家書屋提升工程時,開展“你選書、我買單”的讀書需求調查,最終決定購書目錄;開展公益性免費培訓,根據群眾需求決定開設培訓科目。逐步形成了“百姓點菜”、“政府做菜”的新模式,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實現公共文化“零距離”服務。
五、建立圖書館總分館制,實現城鄉圖書“通借通還”
為破解各鎮、行政村(社區)圖書室的圖書總量偏少,且各自為陣、配備不合理、互不流通、借還困難等問題,惠陽區建立了以區圖書館為總館,鎮綜合文化站圖書館為分館,各行政村(社區)農家書屋為服務點的區域圖書資源配置、流通、服務三級網絡。區總館負責統一采購、統一編碼、統一配送,鎮負責本轄區各村(社區)之間的圖書流動,各村社區農家書屋負責日常管理維護和讀者借閱服務。區三級網絡的圖書全面實行“一卡通”,實現通借通還,采購、編目、配送、流動有機結合。
下一步,惠陽區將切實鞏固示范區創建工作成果,健全和完善各項配套工作機制,推動創建工作科學化、常態化,進一步展示發揮項目示范效應和推廣價值,一是科學制定后續鞏固規劃,著力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二是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考核機制;三是整合資源、部門聯動,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標準建設常態化;四是加大頂層設計力度,繼續推進制度設計研究和成果轉換;五是進一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均等化,豐富針對特殊群體的公共文化供給;六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知曉度。努力為全市乃至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做出更深遠的探索,為文化強市建設和惠州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做出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