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農歷三月廿七),大亞灣區霞涌霞新漁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漁民朝拜儀式(即楊包寶誕)。村里彩旗飄飄,鑼鼓聲聲,村民們盛裝打扮,挑著豐富的祭品,按照傳統的儀式,依次到楊包廟祭祀。如今,這一文化活動不僅是村民們的傳統節日,更成為村民們團圓歡聚、游客們同歡共慶的盛大節日。
(漁民在楊包廟上香祈福)
漁民朝拜整個儀式從農歷三月廿六開始至四月初二結束,一共7天,主要包括請神、祭拜、唱戲、還神四項主要活動。漁民朝拜儀式前一天(農歷三月廿六)早上十點左右,鑼鼓隊、獅子隊、龍隊等,在當地理事會主事的主持下,把楊包神像請到轎里,敲鑼打鼓到霞新村橋頭迎接各路神祇到楊包廟參與朝拜儀式。
今年全村村民共有27房,其中隊伍較大、人數較多的有13房分別按抽簽順序參加祭拜。13房祭拜隊伍從各房門前整裝出發巡游至楊包廟。各房祭拜隊伍裝備差不多,但服飾、祭品各異。男人們走在最前面,他們手執供奉用的橫眉,舉著令旗,跟在后面的是幾位男子抬著一頭做祭品的生豬,然后是龍隊、鳳隊、獅子隊、馬隊、劃船隊、鑼鼓隊,接著是挑著水果、餅干、包子、花籃、香竹等祭品的隊伍,還有舉著小令旗的孩子們。
(楊包廟會上的龍隊)
參拜儀式結束后,各房各族還要“搶炮臺”,“炮臺”是當地漁民對于神像的俗稱,過去用土炮將代表炮臺的簽號轟上天空,大家來哄搶,故稱為“搶炮臺”。如今,搶炮臺則是以抽簽的形式進行,能不能搶到視各自運氣的大小。各自搶到的“炮臺”,由舞獅隊送回各自的家里供奉,若是來自香港等地的村民搶到“炮臺”,則先寄放在楊包廟中,待其返港時再帶回去供奉。翌年楊包真人寶誕期間,搶到炮臺的人家還要“還神”感謝神明一年來的庇佑。
唱大戲是楊包寶誕期間必不可少的節目,戲班子從農歷三月廿六晚上開始唱戲至四月初一結束。戲班子一般來自海陸豐、梅縣、江西等地,多為潮汕地區的地方戲,有正字戲、白字戲等,當地俗稱學佬戲、大戲。今年請的戲班子是江西瑞金的黃梅戲。
(楊包廟會上的龍船)
漁民朝拜儀式,不僅是本村村民們隆重的祭祀、團圓的節日,每年還會吸引各地游客前來觀禮,尤其是攝影愛好者。
大亞灣漁民朝拜儀式于2013年公布為大亞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5年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前大亞灣區宣教局正在積極做好該項目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
(信息來源:大亞灣區宣教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