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惠州以文旅融合、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積極統籌各方力量,切實加快基地各項目建設,打造“研學+”特色文化品牌,滿足學生不同的研學實踐教育需求,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擦亮惠州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近年來,惠州大力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惠州賓興館、惠州東坡紀念館相繼開放,朝京門城樓辟為惠州古城記憶展,水東街、祝屋巷、西枝江兩岸、鐵爐湖等文旅商圈初具雛形,水東街片區2021年入選省首批旅游休閑街區,東湖旅店項目以全票通過、排名第一的優異成績一舉斬獲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惠州成功加入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遺城市聯盟,莫家拳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三官坑窯址被評為廣東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發現,惠陽秋長周田村獲評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西湖—府城—兩江四岸”核心區建設成效逐步顯現。 建設研學旅行示范基地。惠州在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有著很深的積淀,研學旅行市場空間廣闊。2020年,惠州市推出一批示范性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廣東省羅浮山等14個單位獲評惠州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惠州市惠城區偉鴻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教育基地等2個單位獲評惠州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獲評的惠州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將對照相關標準及條件持續加強基(營)地研學課程研發、研學隊伍建設、特色亮點培育等工作,嚴格落實基(營)地安全管理、費用優惠等措施,為惠州市中小學生提供安全、優質的研學實踐教育服務。此外,羅浮山、南昆山、博羅農業科技示范場等成功創建研學(游學)旅游示范基地。 推出研學旅行特色線路。統籌規劃,積極探索,充分利用全市歷史文化資源、人文資源的豐富資源優勢,圍繞歷史文化、非遺傳承、自然山水、紅色教育等為主題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打造一批主題串聯式研學旅行精品線路,逐步打造特色品牌線路。2021年印發《惠州市推進鄉村旅游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以惠城橫瀝等6個鄉村旅游集聚區、三棟鹿頸村等10個鄉村旅游示范村為重點,打造惠州鄉村旅游新格局。“惠城區科普研學之旅”“惠陽游將軍故里文化研學之旅”“惠東縣高潭紅色研學之旅”“博羅縣東部山水研學游線路”“龍門縣森林康養研學之旅”等多條研學線路獲評省、市精品旅游線路。 推動文化旅游資源活化利用。突出特色,深化“文化+旅游”“教學+旅游”,增加多樣性、常態化、全季節性的旅游產品供給,促推文物資源變旅游景點、名人故居變文化窗口、革命遺址變精品業態。圍繞葛洪、蘇東坡、葉挺、鄧演達、廖仲愷等名人和東江縱隊紀念館、高潭中洞革命老區基地,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研學旅游。今年來,惠州市文廣旅體局積極組織學生到東坡祠、東坡紀念館、朝京門、惠州古代科舉制度陳列館(賓興館)等開展研學教育活動,讓青少年在參觀學習中感悟歷史、汲取知識、提升文化自信。此外,還組織了來自惠州市第二十九小學、惠州市中洲實驗中學等學校的學生參加“跟著粵菜去旅行——粵菜文化展”展覽講解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市學生團體研學教育活動45場,參加的未成年人約5萬余人。 接下來,惠州市將充分發掘本地特色傳統文化和研學旅游資源,依托本市自然和文化遺產、紅色教育、綜合實踐基地等資源,加強研學旅游的研究和開發,整合社會資源、旅游景區景點、旅游企業,打造惠州的研學旅游產品和精品線路,統一宣傳,統一營銷,著力打造本地特色歷史研學品牌。 一是做好各部門跨界聯合協作。市直各有關單位根據工作職能,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對研學品牌的打造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導。一方面,進一步完善研學基地交通、住宿設施、綜合配套設施、環境設施、接待服務設施等基礎配置。另一方面,積極探索研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途徑,組織開展專業人才技能培訓,為研學旅行以及整個文化旅游行業培養更多專業化人才,為全市研學旅行活動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推廣打好基礎。此外,通過校本課程、社團活動,把惠州歷史文化古跡的研學活動納入學校課程,各學校可通過校園文化宣傳、班會課、傳統文化課、思想品德、團隊活動課、課題研討等引導學生了解惠州市的歷史文化知識,提高對傳統文化內涵的認識。 二是進一步優化研學產品設計。一方面,加大市場細分,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打造特色鮮明的研學主題品牌。規劃建設一批適合中小學生開展知識科普、自然觀賞和勵志拓展的體驗考察型茶園、農莊、實踐基地、夏令營營地等研學旅行基地,積極推進惠州市旅游產業轉型發展、提檔升級,力爭打造更多的研學旅行示范基地。另一方面,以標準化打造優質研學游品牌。通過發展研學游,教育、文化、工業、農業等產業高效融合,鄉村游、工業游在研學游的推動下經資源整合與綜合開發逐步向優質旅游過渡,發揮出“1+1>2”的巨大價值。 三是強化研學品牌營銷服務機制。一方面,加強與全國各研學旅游機構的合作與交流,深度挖掘旅游資源,開發精品線路,并且與知名旅游網絡平臺合作,如邀請旅行商、全國重點媒體、本市旅行社等團體進行旅游踩線活動。另一方面,利用新媒體等資源,形成研學旅行基地網絡。通過互聯網,讓學校、學生和家長可以瀏覽每個基地的課程資源、特點、接待條件等。 (信息來源:資源開發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