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秋季學期伊始,惠州城市職業學院突破傳統思政課堂局限,創新推出“雙場景·雙課堂”思政育人模式,將新學期“思政第一課”分別設在惠州博物館與惠城高新區產業園兩大實景場地。該校黨委書記鐘文宇、校長張方陽分別授課,通過“歷史現場+產業一線”的沉浸式教學,為百余名學生代表打造了生動鮮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金課,推動思政教育真正走出校園、融入社會。 博物館里學歷史,紅色記憶筑牢信仰根基 9月26日,惠州城市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鐘文宇帶領80名學生代表走進惠州博物館,以“場館+課堂”聯動的形式,拉開新學期“思政第一課”序幕。 
館內,1938年日軍自大亞灣登陸、惠州四次淪陷與“沙下慘案”的血色記憶,與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惠陽青年抗敵同志會等實物史料同場呈現;從東江縱隊秘密大營救到羅浮山抗日根據地的烽火歲月,珍貴的展柜文物與歷史檔案化作“無聲的講師”,引導同學們體悟“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民族獨立彌足珍貴”的深刻內涵。 
在惠州博物館報告廳,鐘文宇以《銘記抗戰歷史 砥礪技能報國——從抗戰勝利80周年看高職學生的責任與擔當》為題,為學生闡釋“歷史與當下、個體與時代、本領與擔當”的內在邏輯:勿忘國恥,是對歷史的直面與清醒;銘記歷史,是對道路的堅定與自信;傳承精神,是把信仰轉化為行動的毅力;珍愛和平,是以發展守護家國的擔當。邁向新征程,鐘文宇對學子提出“堅定信念、練就本領、彰顯擔當”的殷切期望。 產業園中看智造,前沿實踐點燃報國志向 10月15日,惠州城市職業學院校長張方陽帶領40余名學生代表走進惠城高新區產業園,開啟第二場“思政第一課”。 
園區負責人向師生系統介紹了園區發展脈絡,以及“國家戰略—區域協同—園區落地”的推進邏輯。師生走進雄韜科技城智能制造展廳,近距離觀摩工業機器人運作、智能產線生產、數字孿生平臺演示等前沿技術應用。現代科技產業的精準布局、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數據、園區內忙碌專注的身影,共同構成了一部“行走的教材”,讓學生對“智造變革”“工業互聯網”等抽象概念有了具象認知,進一步明確了“學什么、為什么學、到哪兒學”的實踐路徑。 
在惠城高新區黨群服務中心,張方陽以《走進智造高地,賦能強國未來》為主題,圍繞“智造變革的現在時”“智造變革的大價值”“智造實踐的青年責”三大主線,結合園區企業真實案例,為學生帶來思政課。他鼓勵學生主動走出“舒適區”,積極參與園區實訓、項目實踐,從產業建設“生力軍”成長為“主力軍”,把專業技能轉化為服務產業、報效國家的真實能力。 打破時空限制 “行走的思政課”顯實效 “親眼看到智能產線如何運轉,才真正理解什么是中國智造,也更明確自己該學什么、為什么學。”該校智能制造學院一名大二學生的感受,道出了眾多參與學生的心聲。學生們普遍反映,這種“可觸可感”的教學方式,讓“技能報國”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內心的堅定追求。 “此次‘雙場景·雙課堂’思政活動,徹底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實現了理論講授與實景體驗的深度融合。”惠州城市職業學院有關負責人介紹,惠州博物館與惠城高新區產業園已成為該校“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博物館鏈通歷史文化資源,幫助學生從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產業園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助力學生將知識與產業實踐結合。“這是我們學校深化‘大思政課’綜合改革的一次有效嘗試,為思政教育提質增效探索了新路徑,也為職業院校思政工作創新提供了有益借鑒。” (惠州城市職業學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