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煮飯煮不起,而是長者飯堂更有性價比。”3月18日,惠州市惠城區首個農村長者飯堂——水口街道下源村長者飯堂正式投入運營。這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農村長者飯堂,具有一定公益性質的飯堂為農村老人特別是失能、獨居、空巢老年人解決了“做飯難”“吃飯難”問題,也為孤寂的老人們社交、互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此舉深受老人們的歡迎。
春日的惠城區水口鎮鄉村風和日麗。記者驅車實地探訪下源村長者飯堂運行情況。11點剛過,寬敞明亮的大廳里已經坐著好些老人,而外面還有不少正在陸續趕來,老人們或是走路、或是騎自行車,他們落座后從一邊聊家常開始,一邊等待開飯。 
由于是惠城區首家農村長者飯堂正式投入運營,各級政府有關機構均予以重視?;葜菔忻裾钟嘘P負責人以及惠城區、水口街道等機構主要負責人均到現場調研和指導。 下源村長者飯堂面積約250平方米,由村里的老人活動室改建。 “這里11點30分準時開飯,每天大概有120~130位老人來吃午飯,我們每天會提供兩葷一素一飯一湯?!遍L者飯堂負責人、大學生返鄉創業人士嚴夢婷說。 每個前來就餐的老人胸前都掛著一個二維碼胸牌,開飯時,每人憑胸卡由工作人員掃碼用餐,一張卡打一份飯。負責掃碼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我們每個月充一次卡,統計來飯堂吃飯的老人,上面的二維碼是他們登記的身份信息,每次就餐掃碼扣費的同時,也能核對他們的身份信息?!?/p> “60至74歲的老人每餐自費5元,75歲及以上的老人每餐自費2元。”嚴夢婷介紹,自費部分外,由上級單位包括村委會補助、鄉賢捐助。另外,下源村村民委員會每年會向長者飯堂提供運營經費支持。 記者注意到,飯堂有兩支打飯隊伍,一支隊伍提供給老人自行排隊打飯,另一支隊伍則是給義工排隊打飯,義工會為80歲以上及行動不便的老人打好飯送上桌。這些義工來自村里60歲老人組成的舞蹈隊,他們協助飯堂運行,形成了長者服務長者的高效閉環。
“非常好,比家里自己做得好吃,也很便宜,我今年80多歲,一頓飯又有菜又有肉,兩元錢就夠了,在外面不夠買個包子?!憋執脙?,一位老人滿意地告訴記者,他希望這種福利越辦越好,為村里老人造福。 下源村位于水口街道中部,全村4000多人。村委副主任嚴耀庭告訴記者,目前村里有百歲老人3位,最高齡的有103歲,九十歲以上的28位,八十歲以上有100多位,而60歲以上的老人有近700人。 下源村一直以孝悌之義為重,村內敬老愛老、尊老孝老蔚然成風。2021年,下源村獲評“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根據過往兩個月的試運行期間老人用餐數量和資金來源測算,下源村長者飯堂處于入不敷出的情形,村里補貼和鄉賢公益慈善支持額度有限。對于如何維護下源村長者飯堂長期有效運營,負責人嚴夢婷說,根據民政部門的指導意見,社會化、商業化運作一些項目來支持長者飯堂是必由之路,比如承辦村里宴席、售賣快餐以及特產等等,從而將收益用于補貼長者飯堂。 記者了解到,整個惠州市長者飯堂起步較早,于2019年啟動了社區長者飯堂。實惠的價格得益于多方聯動,探索“政府補助一點、企業讓利一點、慈善捐助一點、個人自費一點”的“四個一”公益運營模式。 與此同時,惠州市積極引入志愿服務和公益慈善資源,探索老年助餐服務運作新模式,充分發掘各部門陣地載體潛在功能,因地制宜打造長者飯堂(助餐點)。 目前,惠州市依托鎮(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單位食堂、愛心組織等共同參與的數十家老年助餐配餐服務點已建成投入使用,為越來越多的老人就近用餐提供便利、公共普惠型“長者飯堂”,在政府和民間合力之下,托起長者舌尖上的幸福。 今年惠州“兩會”期間,惠州市民政局局長吳素青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及,“長者飯堂”在今年將覆蓋惠州所有鎮街。其中,惠城區起步早,需求大,條件也好,因此發展較快,“長者飯堂”數量也多,解決了眾多老年人士的就餐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