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愷搶抓好時機,全力耕好鄉村振興這塊“田”。
當下,萬物生機盎然,正值春耕好時節。仲愷搶抓好時機,全力耕好鄉村振興這塊“田”。
日前,仲愷高新區鄉村振興發展規劃敲定,提出將把該區建設成為新型產業平臺鄉村振興示范區。同時計劃除了在農村管網、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之外,另行投入2.9億元保障近期先行啟動的鄉村振興重要節點建設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擂臺賽等,形成“2212”空間發展格局,全力打造鄉村振興“仲愷樣板”。
“仲愷是國家級高新區,以工業經濟為主,有基礎、有能力充分發揮工業優勢,通過工業反哺農業,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仲愷發展成果。”仲愷高新區委書記吳獻民在該區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會議(以下簡稱“會議”)上強調,打造一流鄉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既是加快建成國家一流高新區的題中之義,也是彰顯一流高新區成色的重要要求。
構建“2212”鄉村振興總體空間格局
鄉村振興,規劃先行。仲愷高新區立足區情農情,編制了《仲愷高新區鄉村振興發展規劃(2021-2035)》(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從統籌城鄉發展空間、優化鄉村發展布局、分類推進鄉村發展、有序實現鄉村振興等4個方面做了總體戰略格局的部署。該區將以“產城村人”融合發展,推動鄉村融入產業平臺建設,建設成為新型產業平臺鄉村振興示范區。
具體而言,針對不同類型鄉村分類施策,制定不同類型村莊差異化振興路徑,構建“2212”鄉村振興總體空間格局,促進“線上出新,點上出彩”。
“‘2212’鄉村振興總體空間格局,就是以2條示范帶+2條綠道為線,12個主題示范節點為點,串聯起全區鄉村重點區域、項目節點、示范鎮村等,促進城鄉融合,起到示范帶動的作用。”仲愷高新區委農辦專職副主任姬利說。
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擂臺賽
“我們計劃投入2.9億元,保障近期先行啟動的鄉村振興示范節點建設等。”仲愷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李威進介紹,將在全區范圍內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擂臺賽,通過打擂臺方式獲取獎補資金,以此激發各鎮村和群眾的鄉村振興主體意識和主動性,推動農業農村面貌提檔升級,全力打造鄉村振興“仲愷樣板”。
據悉,“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擂臺賽分為示范帶、重點項目與面上成效3個組別,3組擂臺賽均包括人居環境整治考核、實地評分及集中競演三個環節,對應每組PK有相應的獎懲機制。
其中,參與PK面上成效組別的行政村可獲得基礎整治啟動資金,措施得力、成效明顯的前8名可獲得100萬元~1000萬元資金獎補,考核成績后3名的行政村,將通報批評;重點項目建設組別設有3000萬元獎補資金池,根據PK結果分配完即止;兩條示范帶建設資金由財政撥付。
“我們要結合區內的山水稟賦和農產品特色,發揮自身工業基礎優勢,調動一切資源和力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吳獻民強調。
為凝聚鄉村振興合力,該區建立了區領導、區直部門、企業掛村促鄉村振興聯系制度。“全區上下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區領導要經常性下沉農村一線,督促指導掛鉤村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吳獻民說。
圍繞“五個振興”以點帶面推進
放眼未來,著眼當前。“近期的重點舉措是建設2條鎮域示范帶和環潼湖綠道鄉村先行段。再逐步串聯相關項目節點,形成貫穿全區的兩條綜合示范帶。”李威進告訴記者。
今年,仲愷高新區鄉村振興將重點建設潼湖鎮鄉村振興示范帶二期提標升級工程,高標準新建瀝林鎮鄉村振興示范帶,以及以潼湖國家濕地公園為核心,推進環潼湖綠道鄉村先行段12公里鄉村主題綠道建設,打造1條可遠觀風貌、可細游水鄉的生態廊道。
具體如何推進?仲愷高新區將圍繞“五個振興”,以點帶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我們目前正在推動引進現代都市智慧農業產業示范園項目。”姬利介紹,該區將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化技術,實現系統智慧農業種植示范,打造數智農場,提升該區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智能化水平,示范引領和帶動鄉村產業振興。記者了解到,數智農場項目計劃落戶潼湖鎮新光村,規劃占地面積約1000畝,規劃建設包含作物種植區、科技創新示范區、耕讀教育實踐基地、休閑采摘大棚區、農業觀光旅游、農產品加工等,預計2025年產值將達到1500萬元。
此外,該區還將不斷加大現代農業發展力度,探索實施“企業+項目+村民入股”綜合性發展模式,推動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
在生態振興上,該區將結合省、市鄉村振興考核和巡察反饋問題整改,抓好“三清三拆”“四小園”建設等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補齊道路、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短板。
在組織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方面,將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制定符合村情、行之有效的村規民約,強化實施“頭雁工程”,培養年輕干部、新型農村專業人才和鄉土人才,試點將村規民約納入積分制管理等。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廣大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一項大事,全區上下一定要堅定信心決心,奮力譜寫仲愷高新區鄉村振興新篇章,為加快建成國家一流高新區而接續奮斗。”吳獻民說。
文/圖 記者邱舒婷 魏怡蘭 通訊員黃愉明 長風 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