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江遠波談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日前,惠州市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一把手訪談活動走進惠州市農業農村局,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江遠波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行了全面深刻的闡述,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該局將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努力做好新時代新征程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推動惠州鄉村振興走在粵港澳大灣區前列。
開展“八個一”活動 不斷提升服務“三農”能力和水平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和全部工作的重心。”江遠波說,近期全市農業農村系統扎實開展“八個一”活動,持續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我市鄉村振興領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一是開展一次支部共建活動,局機關黨委27個黨支部與有關幫扶村和農業經營主體黨支部開展結對共建。二是組織一支“三農”宣講隊,選派黨代表、技術專家、業務能手等精干力量,深入鎮村宣講,目前已宣講50多場次。三是開展一次“我為三農獻一策”活動,已收到建議100多條。四是創建一個“惠農論壇”,旨在提升黨員干部服務“三農”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目前已舉辦三期。五是舉辦一期專題研討班,已在東江干部學院舉辦全市農業農村系統“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六是舉辦一次招商對接會,已在深圳成功舉辦鄉村振興項目招商對接會,簽約項目22宗、總額162億元。七是召開一次行業座談會,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領域的企業家同臺交流,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協調解決問題,全力服務企業,共謀行業發展。八是開展一次“深調研”活動,組織13個調研組,由局領導分別帶隊,深入農業農村一線,破解一批重點、難點、堵點問題。 江遠波表示,市農業農村局將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不斷提升服務“三農”的能力和水平,全力以赴做好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 
惠州不斷推動三產融合,促進農村產業發展。這是惠陽良井黃洞村佳禾園田園綜合體。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聚焦四項重點 推動惠州鄉村振興走在粵港澳大灣區前列 黨的二十大明確了新時代新階段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等。 “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接下來,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將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聚焦四項重點,推動惠州鄉村振興走在粵港澳大灣區前列。”江遠波介紹,一是聚焦鄉村產業,以現代農業集群、產業園、農業公園等為抓手,構建“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鄉村產業體系;以7個三產融合發展示范鎮為抓手,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以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為抓手,加強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建設和用地保障,引領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聚焦鄉村建設,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推動全市859個行政村向美麗宜居村邁進。集中資源打造13條鄉村振興示范帶,逐步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的示范樣板。三是聚焦鄉村改革與治理,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進農村承包地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增加農民收入;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四是聚焦安全保障,強化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機安全監理等安全生產措施,持之以恒抓好農村和漁民疫情防控工作,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守牢兩條底線 發揮“壓艙石”作用穩住農業基本盤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守牢“兩條底線”,穩住農業基本盤。江遠波介紹,該局將堅定不移把“兩條底線”的部署落到實處,發揮好“壓艙石”作用。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具體到惠州,就是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當前要扎實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冬種生產擴面增效、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工作,堅決完成省下達的糧食指標任務。 目前,全市納入防返貧監測對象有147戶763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脫貧人口有20156人。我市將進一步完善防返貧動態監測和預警機制,嚴格落實兜底保障政策,大力推進就業、產業和消費幫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全局上下將持續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三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譜寫在惠州大地!”江遠波表示,該局將不斷提升學習效果,真正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導工作實踐,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提升理論水平,立足惠州實際,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特約通訊員余劍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