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惠州緊扣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這一重大民生,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契機,深入實施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持續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全面推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扎實推進“二品一標”工作,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全市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為惠州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有力保障。 突出源頭治理,強化監測防范。一是制定《2024年惠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方案》,部署年度抽檢監測工作。二是深入實施“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專項整治行動,持續深化豇豆農藥殘留、重點水產品藥物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三是印發重要節假日期間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監測方案,?突出抓好監測防范工作,高質量完成部、省兩級監測任務。 創新工作機制 ,實施網格監管。按照“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工作原則,在全市范圍內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工作。因地制宜精細劃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網格,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貫通、立體覆蓋”監管體系,推動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網格化、規范化、精準化。目前全市建立鎮級網格71個,村級網格886個,劃分主體5849個,發展各級網格監管員1547人,初步形成“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責有人擔”的良好局面。 深化追溯應用,強化信用治理。一是建立健全食用農產品追溯“全鏈條”。全面推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全市已開證主體3211家,用證181.8萬張,用證產品59.4萬噸,初步構建“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監管模式。二是用好信用指揮棒,實施分級分類監管。結合《惠州市農產品生產質量安全信用評級制度》以及廣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評級評價等工作,對生產主體實施信用評級,將評級與政策、資金扶持掛鉤,扶優罰劣。目前已將720家生產經營企業納入信用監管平臺,實行分級分類、動態監管,生產經營主體誠信意識逐步增強。 堅持綠色引領,強化標準建設。扎實推進“二品一標”工作,強化認證管理、證后監管和宣傳推介,著力打造一批知名綠色優質農產品認證品牌,累計推動實現“二品一標”認證產品102個。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組織包括《福田菜心生產技術規范》《柏塘山茶種植施肥技術規程》《冬種馬鈴薯-甘薯-晚稻三熟水旱輪作高效生產技術規程》《“以螨治螨”柑橘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規程》等在內的5個種養技術規程立項。目前全市共制定農業地方標準111項,實現了大宗特色農產品均有市級農業地方標準可依,以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為重點的農業標準體系初步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