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陽區的“鄉村著名行動”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圖為惠陽區新材料產業園內的新命名道路。 
惠陽區的“鄉村著名行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圖為惠陽區永湖鎮鳳咀村。 開欄語 地名,是刻在大地上的足跡,承載著鄉愁記憶,更鏈接著發展機遇。惠陽區是廣東省2025年“鄉村著名行動”重點地區,即日起惠州日報推出“地名里的惠陽振興圖”專欄,聚焦惠陽區民政局“鄉村著名行動”,助力實施“百千萬工程”。我們將循著新路牌與門牌,探訪一個個從“有地無名”到“名正言順”的鮮活故事,展現地名規范化如何為產業發展“導航”、為基層治理賦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敬請垂注。 “有了規范路名和門牌,員工收寄快遞、點外賣再也不用‘模糊定位’,外國客商考察也能精準導航直達廠區!”惠州市固德爾合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固德爾”)總經理張濤的感慨,道出了惠陽區新材料產業園內企業的共同心聲。這場悄然發生的改變,源于惠陽區今年全面推進的“鄉村著名行動”,為園區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作為廣東省2025年“鄉村著名行動”重點地區,今年以來,惠陽區民政局扎實推進“鄉村著名行動”,全面提升鄉村地名建設水平,建立了惠陽區地名信息數據庫和編印地名錄,以鎮為單位形成了“有地無名”“有名無標”、公共服務設施、興趣點4張清單,并將地名信息數據進行審核、入庫、上圖,進一步推動地名服務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從“有地無名”到“名正言順”,企業告別“定位之困” 驅車沿縣道205線駛入永湖鎮福地村,雙翼騰飛狀的白色門樓格外醒目,這便是惠陽區新材料產業園的入口。寬闊平坦的瀝青道路兩側綠意盎然,廠區內機器轟鳴、生產正酣。作為深莞惠新材料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惠州市新材料工業創新中心,園區正經歷著產業升級的蝶變——從昔日以涂料、樹脂為主的產業格局,向電子新材料、新型儲能材料、生物基材料的高端方向轉型。 固德爾是國內較早進入不飽和聚酯樹脂行業的專業公司之一,通過10多年時間的發展,從小微企業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固德爾研發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主導產品——耐腐蝕增強型工業不飽和聚酯樹脂,這種耐腐蝕高分子材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而在十年前,固德爾落戶園區時,這里還是一片“有地無名”的窘境。“當時周圍沒幾家工廠,只有地塊編號,工商登記寫不了詳細地址,地圖標注只能括號備注‘方舟氣體對面’。”張濤回憶道。即便如今,地圖搜索該企業仍殘留著這一“歷史痕跡”。同樣困擾的還有園區生活區的80余名員工,因沒有規范地址,快遞只能堆放在超市門口的架子上,下班后自行翻找取件。 這些痛點將徹底成為過去。今年以來,惠陽區扎實推進“鄉村著名行動”,為地名管理裝上“導航儀”:制定《惠陽區“鄉村著名行動”實施方案》,將地名命名、采集、上圖等全流程標準化,每個地名誕生都要過“摸底排查、實地踏勘、群眾座談、專家論證、社會公示”五關,既守規范又富有“煙火氣”。目前,全區已建立地名信息數據庫、編印地名錄,以鎮為單位梳理出“有地無名”、“有名無標”、公共服務設施、興趣點4張清單,對“無名之地”集中命名后審核入庫上圖。 永湖鎮的行動尤為迅速。“我們已完成該鎮14個村(社區)321條道路和新材料產業園區17條道路命名的摸底登記,近期將公示。”惠陽區民政局區劃地名和社會事務股負責人介紹,命名既講規范更有新意,園區“永安南一路”“永安北一路”寓意“永遠安全”,彰顯園區發展的核心保障;生活區擬命名的“永慶一路”“永慶二路”,則承載著員工生活的美好期許。 規范地名為產業園發展鋪設“隱形高速” 熟悉園區發展的人都知道,如今的繁榮并非一蹴而就。 2006年惠陽區新材料產業園剛啟動建設時,這里還是稻園村、福地村交界的一片農田,僅零星分布著幾家小型加工廠;2019年被省政府認定為省級化工園區后,園區迎來發展“加速期”。而最近幾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的深入,園區又面臨著一次關鍵轉型——從過去以涂料、樹脂為主的傳統精細化工,向電子新材料、新型儲能材料、生物基材料等更高附加值的領域突破。 地名規范為產業園發展鋪設了“隱形高速公路”。目前,園區已培育出一批優質企業:固德爾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耐腐蝕增強型工業不飽和聚酯樹脂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百時達化工也剛剛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園區所在的合成樹脂復合材料產業集群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對園區內的企業來說,地名規范帶來的不僅是便利,更是發展的信心。固德爾研發的耐腐蝕增強型工業不飽和聚酯樹脂,在國內同類產品中市場占有率超過15%,廣泛用于風電葉片、化工儲罐等領域。“我們正在推進廠區三期擴建,計劃建設新的CANS研發中心,引進國際先進的檢測設備。”張濤說,以前客戶來考察,看到園區沒有規范地址,偶爾會擔心“這里是不是不夠正規”;現在路名和門牌規范了,客戶的信任感明顯增強。 更令人欣喜的是,產業發展的紅利正不斷輻射到周邊鄉村。園區30多家企業租用鄉村物業作為宿舍、食堂,每年為村民帶來超300萬元租金收益;企業每年投入教育、醫療、扶貧等公益資金超100萬元,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生動詮釋了“百千萬工程”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 “鄉村著名行動”不僅完善了鄉村地名地址體系,更在提升區位識別度、優化招商引資環境、促進產業協同發展中發揮實質作用。隨著地名服務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惠陽區新材料產業園正以更清晰的“身份標識”,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記者手記 “鄉村著名行動” 激活區域活力 從“有地無名”到“有名有標”,從“模糊定位”到“精準導航”,惠陽區的“鄉村著名行動”正以看似細微的改變,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對于永湖鎮和惠陽區新材料產業園來說,這不僅是一次地名的規范,更是一次發展環境的優化、一次區域活力的激活。隨著越來越多規范的地名“上線”,越來越多企業在這里扎根成長,這片土地必將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本組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通訊員曾明俐 本組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許文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