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 > 社會公益事業建設 > 災害事故救援領域
    選擇字體:  [               ] 雙擊自動滾屏 關閉
打印
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惠州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的通知


   

惠府辦〔2013〕60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直屬機構:
  《惠州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業經十一屆38次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逕向市減災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市民政局)反映。

 

  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3年9月26日

  

惠州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1  總則
  1.1  編制目的
  建立健全我市應對突發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體系和運行機制,規范應急救助行為,提高應急救助能力,高效、有序實施應急救助,最大程度減少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維護災區社會穩定。
  1.2  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自然災害救助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救災捐贈管理辦法》、《廣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廣東省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廣東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惠州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及市政府有關部門"三定"規定,制定本預案。
  1.3  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我市范圍內(含海域,下同)發生水旱、洪澇災害,臺風、暴雨、冰雹、寒冷、高溫、雷電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赤潮和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的救助工作。
  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其他突發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需要實施的緊急轉移安置或生活救助工作,參照本預案執行。
  1.4  工作原則
  (1)以人為本,減少危害。全面履行職能,把保護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作為應急救助的首要任務,確保受災地區人員的基本生活。
  (2)加強協作,密切配合。充分發揮惠州市減災委員會(以下簡稱"市減災委")的指導、指揮、協調作用,加強有關單位在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工作中的協作和配合,形成統一指揮、分工明確、協調有序、配合密切、運轉高效的應急救助機制。
  (3)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堅持政府主導、社會互助,實現災民自救、社會參與,充分發揮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和公益性社會組織的作用。
  2  組織體系
  2.1  市減災委
  市減災委是全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負責組織、領導、指揮、協調全市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協調開展重大自然災害減災救助活動,指導各地開展減災救助工作。
  主    任:分管副市長。
  副主任:市政府分管副秘書長,市民政局局長。
  成   員:市發展改革局(糧食局)、經濟和信息化局、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財政局、國土資源局、環境保護局、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交通運輸局、水務局、農業局、林業局、衛生局、外事僑務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統計局、海洋漁業局、安全監管局、地震局、氣象局,市防汛防旱防風指揮部辦公室,市紅十字會,惠州軍分區,武警惠州支隊,中鐵(惠州)鐵路有限公司。
  2.1.1  相關單位職責
  (1)市委宣傳部:負責救災工作宣傳報道協調工作。
  (2)市應急辦:協調各部門和綜合應急救援大隊做好自然災害應急救援工作。
  (3)市物價局:負責災區市場價格監管,組織開展價格監督檢查,組織實施臨時價格干預措施,運用價格調節基金扶持重要商品的生產、流通和銷售,維護市場價格秩序。
  (4)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協調、指導災區做好災后技校復學工作;協助有關單位共同做好災后校舍恢復重建;組織、指導各地對技校學生進行防災減災應急的宣傳、教育、演練工作。
  (5)惠州供電局:負責對毀壞電力設施的恢復及電力調度工作,確保受災期間電力供應。
  2.1.2  市減災委成員單位職責
  (1)市發展改革局(糧食局):負責安排重大防災及災后重建基建項目,協調落實建設資金;協同市民政部門做好救災糧儲備、調撥和供應的組織、協調工作,確保受災期間糧食供應;會同市農業局、物價局確保受災期間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會同市財政局、農業局等單位落實冬春救助中以工代賑、災欠減免等政策。
  (2)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負責協調災區煤電油運等生產生活物資的市場供需銜接和市級重要商品、副食品儲備的應急調度工作;負責組織協調郵政、電信、移動和聯通等部門,負責災區現場應急救援行動的通訊保障和災后通信設施的恢復重建工作;保障相關合法無線電通信業務頻率的正常使用,對出現的有害無線電干擾予以查處。
  (3)市教育局:負責協調、指導災區做好災后學校(不含技校)、托幼機構復學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共同做好災后校舍恢復重建;組織、指導各地對學校學生、幼兒進行防災減災應急的宣傳、教育、演練工作。
  (4)市公安局:負責災區的社會治安秩序維護工作,協助組織災區群眾的緊急轉移工作;做好交通疏導工作,確保道路交通安全暢通;積極配合做好救災救援和應急救助工作;落地查處網絡上散布謠言、制造恐慌的人員。
  (5)市民政局:承擔市減災委辦公室相關職責;負責組織、協調救災工作;核定、報告全市災情,發布災情信息;指導做好安置、慰問工作;督促指導受災群眾吃、穿、住、醫等生活救助;會同市財政局聯合向省民政廳、財政廳申請省級救災補助資金,根據地方申請和有關單位對災情的核定情況,及時下撥市級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分配和管理中央、省下撥和市本級的救災款物;組織指導救災捐贈,視情況組織開展跨地區或者全市性救災捐贈,統一分配全市性救災捐贈款物和市本級接收的救災捐贈款物;指導做好民房恢復重建;儲備市級災害救助物資。
  (6)市防汛防旱防風指揮部辦公室:組織協調全市防汛、防旱、防風搶險救災工作。
  (7)市財政局:負責救災資金的預算安排、資金撥付;會同市民政局聯合向省民政廳、財政廳申請省級救災補助資金;根據地方申請和有關單位對災情的核定情況,及時下撥市級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及時對救災資金的使用進行監督、檢查,保證救災資金迅速到位;會同市發展和改革局、農業局等單位落實冬春救助中以工代賑、災欠減免等政策。
  (8)市國土資源局: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編制市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開展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組織專家對地質災害的成因進行分析論證后認定治理責任;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和群測群防體系;協助搶險救災和善后處理工作;按規定對災后重建有關用地審批手續給予優先辦理。
  (9)市環境保護局:負責組織擬訂并監督實施災害多發的重點區域、流域污染防治規劃和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牽頭協調自然災害引發的重大環境事件調查處理和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防治工作,開展受災期間環境監測和發布相關環境信息;會同市衛生局做好災區飲用水環境的監測監督,指導飲用水源地的保護工作。
  (10)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負責災后開展倒損住房恢復重建技術支持和質量監督工作。
  (11)市交通運輸局:負責加強救災物資運輸的組織協調,做好運輸保障工作;組織抗災救災人員、物資的公路、水路運輸,為運送救災應急物資車輛辦理免費通行手續,提供轉移災民所需的交通工具,組織被毀公路搶修。
  (12)市水務局: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全市防汛、防旱、防風及水利工程搶險工作,在抗御特大洪水期間對主要河流、水庫實施調度,組織災后水利設施的修復,儲備防汛搶險物資。
  (13)市農業局:負責動物重大疫情和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與防控,組織種子、化肥、動物疫苗、消毒藥品等救災物資儲備和調撥,指導農業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會同市發展改革局、物價局保障受災期間農產品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會同市發展改革局、財政局等單位落實冬春救助中以工代賑、災欠減免等政策。
  (14)市林業局:負責協調、指導、監督全市森林火災撲救,儲備應急物資;組織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防治工作;組織、指導陸生野生動植物的救護繁育、陸生野生動物棲息地恢復發展以及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的監測。
  (15)市衛生局:負責合理調配醫療衛生資源,及時組織醫療衛生隊伍趕赴災區協助做好災區醫療救治、衛生防疫和心理援助等工作;加強災區飲用水衛生監督工作;做好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應急救助工作。
  (16)市外事僑務局:負責救災相關涉外工作;協助市民政局接收、管理、分配國際救災捐贈款物。
  (17)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負責組織廣播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單位對搶險救災、防災減災工作進行宣傳報道。
  (18)市統計局:負責協助有關單位按照民政部、國家統計局制訂的《自然災害情況統計制度》,做好災情信息的收集、匯總、分析、整理、上報工作;向有關單位提供統計信息和咨詢建議。
  (19)市海洋漁業局:負責組織開展風暴潮(災害性海浪)、赤潮和海嘯等海洋環境的觀測預報工作,并組織海洋防災減災工作;組織開展海洋捕撈漁船、漁港、港灣設施、沿海水域水產養殖設施以及水產品搶險救災工作。
  (20)市安全監管局:負責指導、協調生產安全事故災難應急救援工作。
  (21)市地震局:負責組織協調地震現場強余震監測,分析地震發展趨勢,提出強余震防范對策;協調震區與相鄰市(縣、區)的監測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地震現場地震災害調查,確定地震烈度,負責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并提出救災意見,組織協調地震災害緊急救援工作;參與制定震區恢復重建規劃。
  (22)市氣象局:負責發布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為防災抗災救災提供服務;組織對重大氣象災害的調查、評估、鑒定、發布及宣傳工作。
  (23)惠州軍分區:負責組織協調駐惠部隊和民兵預備役部隊參加搶險救災。
  (24)武警惠州支隊:負責保護重要目標安全,解救、轉移和疏散受災人員;搶救、運送重要物資;參加疫區封控;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市公安局組織協調下,參與處置因災害事故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維護災區社會穩定。
  (25)市紅十字會:負責在救災救助中組織志愿者和社會力量,依法開展救災募捐和災害救助活動;參與救災和傷病員的救治(含災民、傷員的心理救援);根據市人民政府的統一部署參與災后重建工作。
  (26)中鐵(惠州)鐵路有限公司:負責受災期間所轄鐵路救災物資運輸保障工作;及時修復因災損毀鐵路和有關設備。
  2.2  市減災委辦公室
  市減災委辦公室設在市民政局,辦公室主任由市民政局分管副局長兼任。辦公室主要職責:擬訂救災工作政策;承辦救災組織、協調工作;組織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體系建設;承辦災情核查和統一上報、發布工作;承辦救災款物管理、分配及監督使用工作;會同有關方面組織協調緊急轉移安置災民、農村災民毀損房屋恢復重建補助和災民生活救助;指導救災物資儲備工作;組織和指導救災捐贈工作;會同有關單位擬訂減災規劃。
  2.3  地方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
  縣級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相應的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及時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組織做好救助工作。
  2.4  專家委員會
  市減災委設立專家委員會,對市減災救災工作重大決策和重要規劃提供政策咨詢和建議,為市重大自然災害的災情評估、應急救助和災后救助提出咨詢意見。
  3  運行機制
  3.1  應急響應
  3.1.1  信息報告
  (1)災害預警預報
  各有關單位按照職責收集并及時向市減災委辦公室報告有關災害預警信息。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市國土資源局負責),汛情、旱情預警信息(市水務局負責),生物災害預警信息(市農業局負責),森林火災和林業生物災害預警信息(市林業局負責),海洋災害預警信息(市海洋漁業局負責),地震趨勢預測信息(市地震局負責),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市氣象局負責)等。
  市減災委辦公室及時匯總各類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向成員單位和有關地區通報。
  (2)災情信息報告
  各有關單位按照職責收集和提供災害發生、發展、損失以及防御等情況,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或地方相應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報告。特別重大、重大自然災害信息,要按規定及時報告市人民政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按照《自然災害情況統計制度》,做好自然災害情況的統計報送工作。
  3.1.2 響應啟動
  根據一次自然災害過程造成影響的危害程度,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分為Ⅰ級、Ⅱ級、Ш級、Ⅳ級四個等級。
  Ⅰ級響應,由市減災委主任統一組織、領導;Ⅱ級和Ш級響應,由市減災委副主任(市民政局局長)組織協調;Ⅳ級響應,由市減災委辦公室主任(市民政局副局長)組織協調。
  對救助能力特別薄弱的地區以及其他特殊情況,啟動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的標準可酌情調整。
  (1)Ⅰ級響應
  特別重大災害發生,或接到特別重大災害災情報告后,市減災委辦公室要立即組織市減災委相關成員單位和專家分析研判,對災害影響進行綜合評估;認為災情達到應急救助Ⅰ級響應啟動標準的,由市減災委辦公室報經市減災委副主任(市民政局局長)審核后,向市減災委提出啟動Ⅰ級響應的建議,市減災委主任(市政府分管副市長)決定啟動Ⅰ級響應。
  (2)Ⅱ級響應
  重大災害發生,或接到重大災害災情報告后,市減災委辦公室要立即組織市減災委相關成員單位和專家分析研判,對災害影響進行綜合評估;認為災情達到應急救助Ⅱ級響應啟動標準的,由市減災委辦公室向市減災委提出啟動Ⅱ級響應的建議,市減災委副主任(市民政局局長)決定啟動Ⅱ級響應。
  (3)Ш級響應
  較大災害發生,或接到較大災害災情報告后,市減災委辦公室要立即對災害影響進行綜合評估,認為災情達到應急救助Ш級響應啟動標準的,向市減災委提出啟動Ш級響應的建議,市減災委副主任(市民政局局長)決定啟動Ш級響應。
  (4)Ⅳ級響應
  災害發生,或接到災情報告后,市減災委辦公室要立即對災害影響進行綜合評估,認為災情達到應急救助Ⅳ級響應啟動標準的,由市減災委辦公室主任(市民政局副局長)決定啟動Ⅳ級響應,并向市減災委副主任(市民政局局長)報告。
  3.1.3 響應措施
  (1)市減災委領導帶領有關單位負責同志趕赴災區慰問受災群眾,核查災情,指導地方開展救災工作。
  (2)市減災委辦公室組織相應級別應急響應會商,市減災委成員單位、市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及有關受災地區相關負責同志參加,對災區抗災救災的重大事項作出決定,分析災情形勢,研究落實救災支持措施。
  (3)市減災委辦公室與災區保持密切聯系,及時掌握災情和救災工作動態信息;組織災情會商,按照有關規定統一發布災情,及時發布災區需求。有關單位按照職責,切實做好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工作和新聞報道。必要時,市減災委專家委員會組織專家進行實時評估。
  (4)公安、民政等部門要及時組織災區群眾緊急轉移,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要及時組織受災害影響群眾的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病工作。
  (5)交通運輸、鐵路等部門做好救災物資、救援裝備、防護和消殺用品、醫療用品及藥物等運輸的組織協調。民政部門為災區緊急調撥生活救助物資,落實救災各項應急措施,發放救災款物。
  (6)市民政局、財政局要根據地方申請和有關單位對災情的核定情況,及時下撥市級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向省民政廳、財政廳申請省級救災補助資金。
  (7)民政部門視情況組織開展跨地區或者全市性救災捐贈活動,統一接收、管理、分配國際救災捐贈款物。
  (8)災情穩定后,市減災委辦公室組織評估、核定并按有關規定統一發布自然災害損失情況,開展災害社會心理影響評估,并根據需要組織開展災后救助和心理援助。
  (9)市減災委其他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有關工作。
  3.1.4 響應終止
  災情穩定,救助應急工作結束,經評估短期內災害影響不再擴大或已減輕后,市減災委辦公室提出建議,由宣布啟動應急響應的單位決定終止應急響應。
  3.2 災后救助
  3.2.1 過渡性生活救助
  (1)重大以上災害發生后,市減災委辦公室組織有關單位、災區民政部門相關負責同志及專家評估災區過渡性生活救助需求情況。
  (2)市民政局、財政局及時撥付過渡性生活救助資金;市民政局指導災區人民政府做好過渡性生活救助人員的核定、資金發放等工作。
  (3)市減災委辦公室會同有關單位監督檢查災區過渡性生活救助政策和措施的落實,定期通報災區救助工作情況。
  (4)市減災委辦公室要在過渡性生活救助工作結束后,及時組織人員對救助情況進行績效評估。
  3.2.2  冬春救助
  自然災害發生后的當年冬季、次年春季,受災地區人民政府為生活困難的受災人員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1)各級民政部門要在市民政局的組織指導下,在每年9月下旬開始啟動冬春受災群眾生活困難情況調查評估,并核實有關情況。
  (2)受災地區縣級民政部門要在每年10月底前統計、評估本行政區域受災人員當年冬季、次年春季的基本生活困難和需求,核實救助對象,編制工作臺賬,制訂救助工作方案,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并報上一級民政部門備案。
  (3)根據縣級人民政府或民政、財政部門的請款報告,結合災情評估情況,市民政局、財政局確定資金補助方案,及時下撥市級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用于解決冬春受災群眾吃飯、穿衣、取暖等基本生活困難。
  (4)市民政局通過開展政府采購、對口支援、救災捐贈等方式為受災群眾提供過冬衣被,組織有關單位和專家評估全市冬春期間中期和終期救助工作績效。
  3.3 恢復重建
  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因災倒損住房的恢復重建。恢復重建要充分尊重災區群眾意愿,以受災戶自建為主。建房資金通過政府救助、社會互助、鄰里幫工幫料、以工代賑、自行借貸、政策優惠等多種途徑解決。重建規劃和房屋設計要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充分考慮災害因素,合理減災避災。
  (1)市民政局根據縣級民政部門對倒損住房的核定情況,視情況組織評估小組,參考其他有關單位的評估數據,對因災倒損住房情況進行綜合評估。
  (2)市民政局收到受災縣級民政部門關于倒損住房恢復重建補助資金的申請報告后,要根據倒損住房情況評估結果,按照市級倒損住房恢復重建資金補助標準,提出資金補助建議,報市財政局審核后下達。
  (3)倒損住房重建工作結束后,各級民政部門要采取實地調查、抽樣調查等方式,對本地倒損住房恢復重建補助資金管理工作開展績效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報告上一級民政部門。市民政局收到縣級民政部門上報的本行政區域內的倒損住房恢復重建績效評估情況后,組織督查組通過開展實地抽查等方式,對全市倒損住房恢復重建補助資金管理工作情況進行二次評估。
  (4)市政府統一組織開展的恢復重建,按有關規定執行。
  3.4 信息發布
  信息發布要堅持實事求是、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原則。信息發布形式包括授權發布、提供新聞通稿、組織報道、接受記者采訪、舉行新聞發布會等,通過市及事發地主要新聞媒體、重點新聞網站、有關政府網站和手機短信等發布信息。具體按照國家和省、市有關規定執行。
  災情穩定前,受災地區減災委或民政部門要及時向社會發布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動態及成效、下一步工作安排等情況;災情穩定后,受災地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要評估、核定并按有關規定發布自然災害損失情況。
  4 應急保障
  4.1 人力保障
  各地、各有關單位要加強自然災害各類專業救援隊伍建設、民政災害管理人員隊伍建設,提高自然災害救助能力。建立由民政、國土資源、城鄉規劃、交通、水務、農業、林業、衛生、海洋、氣象、地震、工程抗震設防等領域專家組成的專家隊伍,為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提供專業技術保障,參與災情會商,趕赴災區現場評估災情及開展災害應急管理業務咨詢工作。推行災害信息員培訓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立健全覆蓋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居委會)的災害信息員隊伍。村(居)委會和企(事)業單位要設立專職或者兼職災害信息員。各地視情況給予災害信息員必要的交通、通信等費用補貼。培育、發展和引導相關社會組織和志愿者隊伍,鼓勵其在救災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
  4.2 資金保障
  財政部門按照現行財政體制規范,對自然災害救助應急保障給予相應資金支持。按照救災工作分級負責、救災資金分級負擔的原則,督促各地加大救災資金投入力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與自然災害救助需求相適應的資金、物資和設施設備保障機制,將自然災害救助資金和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經費以及培訓經費等納入年度財政預算。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為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提供物資、資金、技術支持和捐贈。
  縣級以上監察、審計部門要對捐贈救災款物的撥付和使用等情況進行監察和審計,并及時向社會公開監察和審計結果。
  鼓勵保險公司開展產品和服務創新,為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提供保險服務。鼓勵社會公眾參與商業保險和參加互助保險,建立風險分擔機制。
  4.3 物資保障
  各地、各有關單位要加強全市救災物資儲備網絡建設,整合現有的救災儲備物資和儲備庫,對所儲備的救災物資和儲備庫實行分級、分類管理。
  省民政廳在本市設廣東省珠三角區域倉庫和市設救災物資倉庫,各縣、區建立健全救災物資儲備倉庫和社會捐贈接收站(點)。各級救災物資儲備庫應儲備必需的救災物資,并及時補充救災儲備物資。
  各地、各有關單位要建立救災物資代儲制度和救災物資生產廠家名錄,建立健全救災物資應急采購和緊急調撥、運輸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鼓勵和引導社區、企業事業單位和家庭儲備基本的自然災害應急自救物資和生活必需品。
  4.4 設施保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據轄區人口密度、分布以及城市規模等情況,利用公園、廣場、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統籌規劃建設應急避護場所,在應急避護場所設置統一、規范的明顯標志,儲備必要的物資,提供必要的醫療條件。要加強緊急情況下的綜合運輸管理,建立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運輸保障系統、社會交通運輸工具征用機制和應急救助"綠色通道"機制,實現全市及區域自然災害應急救助交通運輸統一指揮調度。鐵路、公路、水運、航空部門(單位)確保自然災害救助人員和受到自然災害危害的人員、救助物資、救助設備優先運輸。
  4.5 通信保障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等有關單位要依法保障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工作的信息暢通。自然災害救助信息網絡要以公用通信網為基礎,合理組建自然災害信息專用通信網絡,確保通信暢通。
  加強市級自然災害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指導各地建設并管理覆蓋市、縣、鎮三級的救災通信網絡,確保市及各地政府及時準確掌握重大自然災害信息。建立各有關單位之間自然災害信息共享機制,及時互通自然災害信息,加強信息交流,建立健全災情信息會商機制。
  4.6 社會動員保障
  制訂完善救災捐贈管理相關政策,建立健全救災捐贈動員、運行和監督管理機制,規范救災捐贈的組織發動、款物接收、統計、分配、使用、公示反饋等各環節的工作。完善非災區支援災區、輕災區支援重災區的災害救助對口支援機制。
  5 監督管理
  5.1 預案演練
  市減災委辦公室會同市減災委成員單位制訂應急演練計劃并定期組織演練。
  5.2 宣教培訓
  各地、各有關單位要開展全市性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活動,利用各種媒體宣傳災害知識及災害應急法律法規和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保險的常識,組織好"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全國科普日"、"全國消防日"和"國際民防日"等活動,增強公眾防災減災意識。積極推進社區減災活動,推動減災示范社區建設。組織開展地方政府分管領導、災害管理人員和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非政府組織和志愿者的培訓。
  5.3 責任與獎懲
  對在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要按照國家和省、市的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對玩忽職守、失職、瀆職造成損失的,以及嚴重虛報、瞞報災情的有關責任人,要依據有關規定追究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6 附則
  (1)本預案有關數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數,"以下"不含本數。
  (2)本預案由市人民政府組織制訂,由市民政局負責解釋。
  (3)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單位、群眾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等按照本預案的規定履行職責,并制訂、完善相應的應急預案。
  (4)本預案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印發惠州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的通知》(惠府辦〔2009〕77號)同時廢止。
  7 附件
  根據一次自然災害過程造成影響的危害程度,設定市自然災害救助Ⅰ級、Ⅱ級、Ш級、Ⅳ級應急響應啟動標準。
  7.1 Ⅰ級響應
  (1)一次災害過程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啟動Ⅰ級響應:
  a.因災失蹤死亡11人以上;
  b. 緊急轉移安置人口8000人以上;
  c. 因災倒塌或嚴重損壞房屋1100間以上;
  d. 干旱災害造成缺糧或缺水等生活困難,需政府救助人數占農業人口5%以上,或10萬人以上。
  (2)其他突發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需緊急轉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視情況啟動本級響應。
  (3)市政府決定啟動本級響應的其他事項。
  7.2  Ⅱ級響應
  (1)一次災害過程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啟動Ⅱ級響應:
  a.因災失蹤死亡8人以上,11人以下;
  b.緊急轉移安置人口5000人以上,8000人以下;
  c.因災倒塌或嚴重損壞房屋800間以上,1100間以下;
  d.干旱災害造成缺糧或缺水等生活困難,需政府救助人數占農業人口4%以上,或8萬人以上。
  (2)其他突發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需緊急轉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視情況啟動本級響應。
  (3)市政府決定啟動本級響應的其他事項。
  7.3 Ⅲ級響應
  (1)一次災害過程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啟動Ⅲ級響應:
  a.因災失蹤死亡5人以上,8人以下;
  b.緊急轉移安置人口3000人以上,5000人以下;
  c.因災倒塌或嚴重損壞房屋500間以上,800間以下;
  d.干旱災害造成缺糧或缺水等生活困難,需政府救助人數占農業人口3%以上,或6萬人以上。
  (2)其他突發公共事件造成較多人員傷亡、需緊急轉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視情況啟動本級響應。
  (3)市政府決定啟動本級響應的其他事項。
  7.4 Ⅳ級響應
  (1)一次災害過程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啟動Ⅳ級響應:
  a.因災失蹤死亡2人以上,5人以下;
  b.緊急轉移安置人口2000人以上,3000人以下;
  c.因災倒塌或嚴重損壞房屋300間以上,500間以下;
  d.干旱災害造成缺糧或缺水等生活困難,需政府救助人數占農業人口2%以上,或4萬人以上。
  (2)其他突發公共事件造成較多人員傷亡、需緊急轉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視情況啟動本級響應。
  (3)市政府決定啟動本級響應的其他事項。
  8   附錄
  惠州市自然災害救助相關機構電話號碼表。

 

惠州市自然災害救助相關機構電話號碼表
 
電話號碼
 
電話號碼
市委宣傳部
2808911
市應急辦
2892820
市發展改革局
2808361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2808833
市教育局
2286381
市公安局
2829930
市民政局
2808727
市財政局
2881699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789395
市國土資源局
2896271
市環境保護局
2167989
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
2117186
市交通運輸局
2829360
市水務局
2846866
市農業局
2808831
文化廣電新聞出版
2808501
市衛生局
2833063
市外事僑務局
2809663
市統計局
2898298
市物價局
2808810
市林業局
2881305
市海洋漁業局
2275831
市安全監管局
2181226
市防汛防旱防風指揮部辦公室
2846853
市地震局
2808481
惠州供電局
2227134
市氣象局
2889506
市紅十字會
2892891
惠州軍分區
5871010
武警惠州支隊
2802222
中鐵(惠州)鐵路有限公司
5820039
市減災委辦公室
2809448


 

相關附件:
來源: 本網 時間: 2013-10-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 男人添女人30分钟免费| 国产麻豆free中文| 久久精品这里热有精品2015| 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九九九| 中文字幕精品1在线| 欧美激情第1页| 国产91在线看| 2019天天做天天拍天天夜| 我被三个老头同时玩|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美女被吸屁股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免费| 三级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欧式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骚包在线精品国产美女| 在线欧美精品国产综合五月 | 色哟哟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一区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区| 欧美丰满白嫩bbwbbw| 免费在线观看a级毛片| 韩国理伦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糸列|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厨房切底征服岳| 黄色一级片日本| 国产精品色内内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毛片毛片毛片在线看| 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在线看片二| 人人添人人澡人人澡人人人爽 |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美女下面直流白浆视频| 国产无遮挡色视频免费视频| ASS日本少妇高潮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