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夏已過,艷陽高照,空氣中飄蕩的棉絮和盛放的鳳凰花相得益彰。如此繽紛的盛夏時節,去公園散散步吹吹涼風也是極好的。
那么,劃線重點來了!
位于江北的市民公園在五月已經對外開放,里面的雕塑園和民俗園里有我“大惠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息息相關的雕塑,現在為大家隆重介紹一下!
一、雕塑園非遺游

坐落在雕塑園的“百草油”雕塑,象征著羅浮山道家的中醫藥文化。《羅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藝》于2011年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對保護和傳承弘揚“嶺南百草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羅浮山百草油立足本草文化,在嶺南地區傳統醫藥文化中占重要地位,是嶺南地區傳統醫藥制作技藝和文化的縮影,屬于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這方面有研究的朋友,可以去感受一下。
二、民俗園知多D
順著雕塑園往竹林的方向走去,就會看到“民俗園”的指示牌。民俗園有秩地擺放著六座銅像,生動而又形象地展示著惠州各區域的特色民俗。

1、大亞灣漁家婚嫁,由兩百多年前從潮陽南遷下來的閩南人后代傳承而來所形成的獨特婚禮習俗;包括說媒、定親、婚娶、回門幾個方面。它表現了漁民對婚姻的高度重視,真實反映了漁民對生活的良好意愿。在2015年,“大亞灣漁家婚嫁”入選廣東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龍華大鼓,博羅縣龍華鎮民間原生態打擊樂表演藝術,起源于明朝,至今有600多年的歷史。以同村同姓氏人家為單位組成一個大鼓隊,表演形式為一人打大鼓,兩人敲大鑼,幾十人敲小鑼,個別大鼓隊還有彩旗配合表演。氣勢雄壯,猶如龍騰虎躍,振奮人心。龍華大鼓同樣也是2015年入選廣東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3、小金口麒麟舞,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融詩句對聯、聲樂鼓點、美術和武術與一體。風趣幽默、動作夸張,具有戲劇性的舞步和詼諧逗趣情節,極具生活氣息。2009年,“小金口麒麟舞”入選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4、舞火狗,龍門藍田瑤族少女成年禮,至今有3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晚上,吃完團圓飯,姑娘們到地塘集中,由兩位有福份的年長婦女給她們妝扮,在腰部、手臂貼上黃姜葉,頭戴竹帽,插上香火,扮演“火狗”。2013年,“舞火狗”入選廣東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5、舞鯉魚,流行于惠東平海鎮,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一般在每年農歷元宵節、三月三、九月九或節慶日表演。2013年,“舞鯉魚”入選廣東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6、惠州武術,歷史悠久、特色鮮明,是惠州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我市現有省級傳統體育類項目3項,分別是由有“東江二虎之一”之稱的林耀桂所首創的龍形拳;廣東五大名拳中的李家拳和莫家拳。除了這3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外,惠州還有林家拳、白眉拳、鷹爪、惠州詠春拳、惠州東江螳螂拳、客家小洪拳、永漢梅花拳等武術門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