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那么清明時節,惠州的傳統習俗是什么呢?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生氣始盛,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潔齊而清明。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傳統習俗

1、祭祀掃墓
清明節最重要的儀式是掃墓。作為祭祀,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情況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趕回家鄉掃墓,就在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的方向遙祭。
2、踏青
“春,出也,萬物之出也。”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踏青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是一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能強身健體,開拓視野,探索新的東西。
惠州清明習俗

惠州人清明節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第一件事清掃周圍的草木;第二件事,把攜帶酒、雞、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第三件事,再將紙錢焚化;最后一件事,把堆積的草木進行焚燒,并收拾好現場的垃圾,以防發生不必要的意外事件。傳統的惠州人家還會在自己門前掛上一束菖蒲、柳枝或桃枝,許辟邪除惡之愿。
民間傳統美食
民以食為天,傳統節日一般與食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清明粄就是符合時令的一種民間傳統小吃。
“粄”為客家方言里各類糯米、粘米糕點的通稱,如蘿卜粄、仙人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種,是一種美味的特色傳統小吃,屬于客家菜。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艾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濕,消腫散結,平喘、鎮咳、祛痰、護肝利膽的作用。

艾粄做法如下:
第一步:和面
1、艾草洗干凈,放鍋內加水煲爛,煲時加堿水,加適量油;煲爛的艾草撈起,瀝干水,放砧板上剁爛,或放攪拌機內攪爛;然后在艾草內加糯米粉和粘米粉和成面團。
第二步:糖餡
1、花生仁炒熟,去衣,碾碎;白芝麻炒香;椰蓉烘香;混合加白糖攪勻。
第三步:成型
1、將面團分成小劑,分別包入肉餡和糖餡(形狀自定);蒸碟內鋪上紗布,把艾粄放上去;鍋內放水燒開,放入艾粄,蒸15分鐘左右就能吃到艾粄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