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樓、古榕、門樓、池塘……漫步博羅縣石灣鎮源頭村茹屋村民小組,水鄉元素、紅色印記撲面而來。在鄉村振興中,石灣鎮依托茹屋獨特的紅色水鄉資源稟賦,謀劃將其嶺南水鄉之“形”、紅色文化之“神”魂、和睦鄰里之“體”充分融合,重構水鄉人文與水的關系,描繪茹屋紅色水鄉的全新畫卷。目前,茹屋紅色水鄉文化旅游示范村風貌提升工作在抓緊推進。  茹屋村老戲院。 環境秀美文化底蘊深厚 地處石灣鎮東南部的茹屋村民小組,水塘資源優良,文化特色突出。大小不一的水塘環繞其中,沿塘有古色古香的老建筑群與多棵百年古樹,為該村打造美麗鄉村提供了豐厚的自然優勢。 日前,記者沿著Y607鄉道駛入茹屋村民小組,率先映入眼簾的是三面環繞的水塘及刻有“茹屋村”大字的牌坊門樓,門樓旁是炮樓。步入其中,青石紅瓦、灰磚白墻的老建筑群,向人們展示著歷史的厚重。微風拂過,撩動著沿線古榕的枝葉,池塘上泛起一絲漣漪,一幅水清岸綠的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茹屋水鄉之美,在于岸清水秀,更在于歷史底蘊深厚。其中,紅色文化尤為耀眼。抗日戰爭時期,茹屋村是東江縱隊獨立第二大隊進行革命活動的重要據點,茹屋之戰更是當地抗戰史的光輝一頁。除了茹屋之戰遺址,茹屋村還保留著老戲院。1974年,該戲院完工投用,成為村民茶余飯后看電影、賞粵劇的好去處。而今,這棟經歷48年風雨的紅樓成為了茹屋村鄉村振興項目指揮部。  茹屋村水塘資源優良,大小不一的水塘環繞其中。 打造紅色文化鄉村振興典范 依托茹屋村的資源和稟賦,石灣鎮以紅色文化為核心,將其打造成為紅色文化鄉村振興的典范。另外,通過項目打造,引進文創、民宿、餐飲等業態;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外立面風貌管控、道路“白改黑”工程等多項組合拳,帶動文旅產業發展,將茹屋村建設成為集感文化科普、游紅色水鄉、享農村生活、品生態產品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惠州市紅色文化展示新典范”。 為打造紅色文化鄉村振興的典范,石灣鎮在該村規劃了7.3萬平方米的紅色水鄉文化旅游示范村風貌提升項目區,劃分為茹屋形象區、紅色文創街區、休閑風情街區、餐飲民俗區四個功能區,從空間形成“一帶兩環七景”的布局形式。 紅色水鄉文化旅游示范村風貌提升整體項目已于2021年12月中旬開工建設。目前,道路的“白改黑”已完成。現正對古建筑進行修復,沿路廣場進行鋪設,并初顯成效。源頭村村干部朱文俊展望,以沿線水塘及房屋為基礎,開拓濱水空間,打造親水棧道,打造游船碼頭,形成水鄉特色元素;在炮樓底部點綴紅色文化元素,增加革命英雄人物雕塑,加強革命舊址的紅色氛圍;圍繞百年古榕,打造樹下景觀設施,講述茹屋村的過往。 惠州日報記者盧泓宇 李燕文 通訊員陳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