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首批典型村 大亞灣西區街道塘尾村 大亞灣西區街道塘尾村轄區總面積4.5平方公里,下轄13個村民小組,全村戶籍人口2815人,常住人口4647人。該村地理位置優越,環境舒適宜人,生活配套完善,先后獲評廣東省宜居示范村莊、廣東省法治文化建設示范點、廣東省文明村、省級鄉村治理“百鎮千村”示范村等稱號。 塘尾村嚴格對標“百千萬工程”典型村標準,狠抓人居環境整治,實現人居環境靚起來、鄉村治理強起來、文明新風撲面來的良性循環,同時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實現方式,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塘尾村流動,為村級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在“謀”字上求實效 塘尾村以高質量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目標,結合區域城鄉發展新格局,將朱子文化與村莊建設相融合,形成塘尾村特色的文化品牌標識,整體規劃打造具有文化底色的新農村風貌。 塘尾村典型培育工作堅持強化風貌提升,聚焦人居環境提升,推進鄉村微改造,全力加快8個典型培育項目建設進度,重點攻堅典型村培育過程中存在的短板弱項,從細處微處入手,整治垃圾、污水和亂堆亂放,分步實施、打造亮點,筑牢發展“基本盤”,使鄉村面貌換新顏。 在“展”字上見真章 塘尾村堅持科學發展賦能產業鏈,以“活血”與“造血”并舉為思路,持續探索特色產業帶動型、鄉村旅游型等“文化+產業”發展路徑。 堅持“一村一韻”的原則,對塘尾村莊景區化建設進行規劃設計,充分利用本村優質生態、文化資源以及兒童公園的人流集聚效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精準定位,通過盤活村集體用地,完善地塊周邊的配套設施開發建設,活化不可移動文物與閑置老建筑,建設登山步道和休閑配套的森林公園,撬動“過夜經濟”。 同時通過改造古建筑,植入文化、藝術、休閑產業等元素,打造古建筑文化綜合體。利用高品質連片發展空間,形成一條以休閑度假、文化研學、養生運動、餐飲娛樂功能于一體的鄉村文化旅游示范帶,將集體土地及閑置農房活起來、管起來、用起來,推動盤活土地資源和壯大村集體經濟“雙輪式”,打造具有塘尾特色的城市后花園。 在“融”字上做文章 依托周邊文化、生態資源稟賦,借助大亞灣兒童公園、萬達廣場所集聚的客流量,以點帶面,推進大亞灣兒童公園-塘尾片區文旅商深度融合發展。 大力推進開發片區文旅商融合項目發展。一方面,充分挖掘塘尾朱子文化和西區非遺文化資源,打造多個各具特色、多點支撐的文旅商圈,整合盤活村集體土地將約4萬平方米,推進園邊親子主題街、網紅聚落點等文旅點建設,提升服務能級。另一方面,通過改善建筑風貌與公共活動空間,打造朱子禮學廣場、望樓休閑廣場、朱子文化博物館、非遺文化體驗館等多項文化產業,加快兒童公園北門-望樓點天橋項目建設,強化片區聯通,打造30分鐘景點圈。 打造多元化文旅線路。以西區街道轄區作為重點規劃區域,以“兒童公園-朱子禮學廣場(望樓點)-朱子文化廣場”為核心,推出鄉村游、“非遺+”“研學+”等多種游玩攻略。針對學生、青年人和中老年群體,分別開設“兒童公園-望樓廣場-非遺體驗”研學線路、“兒童公園-網紅聚落-萬達廣場”逛吃線路和“兒童公園-朱子禮學廣場-望樓天橋”漫步線路,滿足各個群體游玩需求。以全區作為重點規劃區域,計劃打造“霞涌黃金海岸-澳頭小桂綠道-西區兒童公園-朱子文化廣場-萬達廣場-儒學主題民宿”的多日游線路,全面打造“過夜經濟”。 加大宣傳力度促成長期合作。通過小紅書、抖音、美團等平臺,定期更新團購套餐信息,在攜程、知乎等平臺發布旅游攻略,提高該片區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時,積極申報設立研學基地、研學線路,形成長期合作項目,推動片區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