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句流傳千年的詩句不僅是話劇《長安的荔枝》的核心線索,更成為惠州荔枝走向大眾的文化紐帶。8月6日晚,惠州市文化藝術中心保利劇院內,當話劇演繹著大唐荔枝運輸的傳奇故事時,劇院大堂的惠州荔枝產品展銷活動同步熱鬧開展,讓觀眾在欣賞戲劇藝術的同時,近距離體驗惠州千年荔枝文化的當代傳承。 
為深入落實省《“媒體+”賦能“百千萬工程”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市委宣傳部、市農業農村局精心策劃了此次展銷活動。活動以話劇《長安的荔枝》巡演為契機,邀請一批媒體和荔枝企業參加,通過媒體+文化IP+農產品的跨界融合,集中展現惠州荔枝產業的多元發展成果。活動現場,荔枝酒、荔枝飲料、荔枝干、荔枝紅茶等深加工產品琳瑯滿目,為觀眾帶來全方位的感官體驗。 地處北回歸線這一荔枝黃金種植帶,惠州的荔枝故事可追溯至秦朝,盛于唐宋。北宋文豪蘇東坡在惠州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千古絕唱,如今已化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印記。目前,全市荔枝種植面積達39萬畝,桂味、糯米糍、妃子笑等傳統名品占比80%,仙進奉、冰荔等新品種蓬勃興起。為延續這份自然饋贈與文化傳承,省農科院惠州分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市農科所、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等部門不斷強化科技賦能,深耕種植技術,通過狠抓產中技術指導,深化產學研合作,提升種植技術水平,推廣荔枝保鮮技術,加強質量安全監管,推動荔枝從外在品相到內在品質、商品化率的全方位提升。 
“一騎紅塵”背后,是與時間賽跑的生死時速。話劇中,九品小吏李善德接下的“運鮮荔枝入長安”任務,堪稱一場與自然和距離的艱難博弈,暴露古代鮮果流通中時效短、損耗高、成本巨的重重困境。而如今,市農業農村局、商務局、供銷社協同發力,全域激活田頭保鮮網絡,組織動員全市田頭冷庫開放共享,構建“采后即保鮮”的首道防線;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深度聯動,對接國家荔枝產業體系、省荔枝龍眼產業體系首席等多位專家教授,針對性解決種植環節、預冷技術的難點問題,將荔枝保鮮期延長3至4天,有效保持荔枝新鮮度,提升消費體驗。同時,聯合順豐、京東等物流企業冷鏈運力,美團、抖音等電商平臺打通直供通道,全方位服務荔枝保鮮運輸,構建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冷鏈保障體系,實現省內“上午寄遞、下午嘗鮮”、省外“當日發出、次日送達”。從果品分級、包裝規范到冷鏈運輸全程把控品質,成功推動惠州荔枝出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訂單量高達2000多噸。 為突破荔枝“易腐、季短”的天然限制,惠州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將鮮果轉化為荔枝酒、果醋、紅茶、果干等產品,讓“季節限定”變為“全年供應”,從源頭緩解鮮果物流壓力。同時,“羅浮山荔枝”“鎮隆荔枝”等地理標志品牌的打造,4個專業鎮、15個專業村的集群化發展,8大綠色生產基地的標準化種植,更從品質端為物流流通提供“硬支撐”——優質穩定的產品讓流通環節更具效率與價值。 從長安道上的“生死時速”,到如今的“高效暢流”,一顆顆荔枝的流通史,也是惠州農業產業升級的縮影。依托科技、品牌、產業鏈思維,惠州正讓這顆承載千年文化的紅果,以更新鮮、更豐富的姿態,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