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考洲洋碧波蕩漾的海面上,一串串生蠔養殖籠隨波輕搖。不久前,人保財險惠州分公司為這片200畝生蠔養殖區送上了一份特殊“保障”——全市首單現代化海洋牧場養殖保險正式落地,200萬元的風險保障像一把“防護傘”,為養殖戶抵御沿海臺風、赤潮等長期困擾產業發展的“攔路虎”。
這單保險的落地,正是惠州農業保險創新發展的生動注腳。近年來,惠州將政策性農業保險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要一環,通過持續完善政策體系、創新保險產品、優化理賠服務等舉措,不斷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為農業生產筑起堅實的風險“防護網”。
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累計提供風險保障107.92億元,賠付金額達2.12億元,有效化解了農業生產自然風險;2025年上半年,這份保障持續發揮實效,風險保障金額34.45億元,累計賠付0.79億元。
優化政策供給,織密風險保障網絡
近年來,惠州聚焦農業生產全鏈條風險,持續優化險種結構,按照《廣東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方案(2024-2026年)》要求,量身定制惠州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地方特色險種,爭取更多上級保費獎補資金,既減輕了基層財政壓力,又讓惠農政策精準滴灌,助力鄉村振興。
在擴大覆蓋面方面,惠州的“保險版圖”不斷拓展。目前,全市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的險種已超27種,水稻、玉米、馬鈴薯等主糧作物覆蓋率超80%,嶺南水果、蔬菜、淡水水產等特色品種更是實現“農戶愿保盡保”。今年新推出的現代化海洋牧場養殖保險,更是在傳統保障基礎上“升級加碼”——相較于傳統保險,不僅覆蓋疫病及暴雨、臺風等災害損失,還依托氣象數據建立預警賠付機制,實現“無接觸”極速賠付,保障災后生產快速恢復,有效提升養殖戶的風險抵御能力。
政策的落地,離不開經費的堅實保障。2024年,市縣兩級財政預算安排保費補貼1億多元,補貼結算率達100%。通過建立保費補貼備查機制,動態監控資金流向,嚴防截留、擠占、挪用保費補貼,確保每一分惠農資金都精準流向田間地頭。
為理賠定損裝上科技引擎,按下復產加速鍵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惡劣天氣等自然災害往往給農戶帶來巨大損失。為了加快理賠定損速度,惠州積極為理賠定損裝上“科技引擎”。通過與氣象、水利等部門共建災害預警信息共享機制,災害來臨前,預警信息像“及時雨”般精準推送至農戶和保險機構,為防災減災爭取寶貴時間。災害發生后,無人機、衛星遙感等技術組成“空中偵察兵”,快速完成受災區域勘查定損,大幅縮短理賠周期。
在惠東縣鐵涌鎮赤岸村和吉隆鎮東閣海灣,8000畝生蠔養殖區長期受臺風、赤潮困擾。如今,人保財險惠州分公司聯合科技企業,用衛星遙感與無人機航拍繪制出高精度養殖分布圖,實現承保數據“三重核驗”,從源頭確保理賠精準高效。
科技的力量有效提升了災后響應的速度。今年5月,博羅縣石壩鎮突發暴雨沖塌蛋雞欄舍,人保財險惠州分公司依托“耘智保”APP和無人機,1小時內完成查勘定損,啟動綠色理賠通道,24小時內就將7.2萬元賠款打到企業賬戶,讓受損農戶快速重拾生產信心。
創新“保險+信貸”,破解融資難題
“以前貸款像摸黑走路,沒抵押物寸步難行;現在有了保險單當‘通行證’,銀行貸款找上門!”仲愷高新區一位種植大戶的感慨,道出了“保險+信貸”模式的受歡迎程度。
為讓農業經營主體不再“望貸興嘆”,惠州探索跨界金融協同,讓保險單成為“信用憑證”。去年底,中華財險惠州中心支公司率先推出“保險+信貸”模式:農業經營主體購買保險后,可憑保單向合作銀行申請貸款,銀行根據保障金額和信用狀況核定額度。這一模式既為農戶破解了抵押物不足的難題,也為銀行降低了信貸風險,實現雙贏。
數據顯示,2024年底至2025年一季度,中華財險惠州中心支公司已為仲愷高新區49戶種養殖戶提供超170萬元融資增信服務,讓春耕生產的“資金活水”及時到位。
農業保險猶如服務鄉村振興的加油站。“惠州將繼續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推動保險機構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讓其更好地服務農業生產,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實習生韓詔儀 通訊員高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