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嘉村“荷田小火車”項目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熱點。石壩鎮供圖 百畝荷塘蓮葉田田,粉荷裊裊游人如織……日前,在石壩鎮三嘉村舉行的“荷美盛夏 相約石壩”游園會吸引了超5000人次的單日客流量,并拉動農特產品熱銷,帶旺周邊餐飲、民宿生意,成為該鎮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樣本。 作為廣東省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村,三嘉村以荷花為媒,通過文明實踐筑基、特色品牌賦能、三產融合增效,構建起“環境美、人氣旺、產業興”的良性循環,讓小荷花綻放出推動鄉村振興的大能量。 步步皆景,戶戶文明 走進三嘉村,潔凈的村道旁荷花壁畫栩栩如生,農家書屋墨香陣陣……這個曾經村容雜亂的村莊,如今已蛻變為“步步皆景、戶戶文明”的美麗鄉村。這些變化源于文明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 三嘉村以民生需求為導向,構建起常態化志愿服務體系。今年以來,村里每月定期開展人居環境清理行動,黨員帶頭整治亂堆亂放,帶動村民主動參與村莊保潔。在“美麗庭院”建設中,村黨總支部聯合鎮婦聯發動村民打造“一戶一景”,將“荷文化”元素融入庭院設計,形成“環境衛生美、整齊有序美、庭院綠化美”新格局。 近年來,村里策劃了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春季,舉辦植綠愛綠活動,帶動孩子們種下樹苗增新綠;夏季,開展“一起‘趣’挖藕”活動,讓少年們體驗勞動收獲的喜悅;秋季,親子齊上陣,共做一桌“荷花宴”;冬季,發起“赴冬日之約 悟農耕研學”活動,孩子們采摘大頭菜,學習腌制工藝,在實踐中了解傳統農耕文化……這些活動培養了青少年的勞動精神與責任感,為鄉風文明注入青春活力。 村里還定期邀請家庭教育專家開展家風家教主題宣講活動,以“家常話”說透“大道理”,推動優良家風從“紙面”落進“心田”。文明實踐不僅改變了村莊面貌,更凝聚了人心,成為三嘉村發展文旅產業的最大底氣。 人在畫中游,游客很愜意 沿著整潔的村道步入百畝荷園,3米高的觀景臺上,攝影愛好者正捕捉荷塘美景——這是三嘉村依托100多畝荷花種植基地打造的特色文旅場景。這里種植的“太空蓮36號”是經航天育種改良的優質品種,蓮蓬飽滿度高、蓮子數量多,兼具觀賞價值與經濟價值。三嘉村以此為核心,精心培育荷花文旅品牌,成為將農業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本的生動樣本。 今年,三嘉村百畝荷花園新增的“荷田小火車”項目,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熱點。“坐著小火車在荷花叢中穿行,荷香陣陣,感覺整個人都放松了。”來自東莞的陳女士帶著家人專程體驗后贊不絕口。這種“低空漫游+高空俯瞰”的立體觀賞體系,讓游客感受到“人在畫中游”的愜意。 7月至8月間,4場荷花音樂會在荷田草坪接連上演,樂隊演唱、舞蹈表演與七彩煙墻交織成沉浸式體驗盛宴。通過“硬件升級+活動創新”雙輪驅動,三嘉村成功將荷花資源轉化為文旅優勢,形成了“最佳賞花期+特色活動引流”運營模式,吸引游客接踵而來。 盛夏美景變四季“搖錢樹” “荷樂集市”里,新鮮蓮蓬、荷葉茶等農特產品琳瑯滿目;加工車間內,蓮子羹、蓮子粉等深加工產品正加緊包裝;荷園周邊,“荷田小苑”農家樂忙著招呼客人……在三嘉村,“一朵荷花”帶動形成的產業鏈圖景正生動展開。 依托“黨組織+合作社+農戶”模式,村里不僅構建起“種植—加工—文旅”產業鏈,更通過引進蓮子加工生產線,推動荷花產業從“賣鮮貨”向“賣加工品”升級,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游園會期間,荷花集市和特產店的蓮子、蓮蓬等農特產品吸引了不少游客購買,合計銷售額約9萬元。 產業發展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不少外出務工人員紛紛返鄉。村民朱阿姨說:“以前在外打零工,如今在荷花園工作,每月有了穩定收入,在‘家門口’就能賺錢,還能照顧老人小孩,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立足“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培育目標,三嘉村正規劃將荷花元素深度融入鄉村肌理,打造荷花研學基地、開發主題民宿集群等新業態。該村黨總支書記周文標表示:“我們要讓荷花不僅是盛夏的風景,更要成為四季常綠的‘搖錢樹’。通過完善‘荷花+輪作’生態種植模式,讓土地全年不閑,讓村民持續分享發展紅利。” 從文明實踐涵養鄉風,到特色品牌聚集人氣,再到三產融合帶動增收,三嘉村的實踐印證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強大生命力。 惠州日報記者朱麗婷 通訊員朱國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