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博羅縣龍華鎮北堤村的沙質田壟間,一臺紅褐色花生聯合收獲機正勻速前行。它宛如一頭精準高效的“田間工匠”,經過之處眨眼間完成拔株、抖土、摘果、清選等工序;尾端的集果箱里,顆粒飽滿的花生正源源不斷匯聚,引得圍觀農戶頻頻稱贊。
日前,這場由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辦的花生機械化收獲技術現場觀摩會,讓農戶直觀觸摸到機械化種植的便捷,同時搭建起企業與產業對接的橋梁,揭開了博羅近年來深耕花生耕種收全流程機械化的亮眼答卷。
從拔到收果“一體化”作業
觀摩會現場,在場人員的目光都聚焦在這臺花生聯合收獲機上。“這臺機器的核心是‘一體化’,從地里拔花生到收好果,不落下一道工序。”農機服務提供商、河源市李旭農業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旭安當起解說員,算了筆效率賬:“人工收一畝花生,4個人蹲在地里忙一整天未必能完成,這臺機器半小時就能收完一畝。”
“同樣是一天時間,機器可以收15畝花生,相當于60個熟練工的工作量。”效率的提升將直接轉化為農戶口袋里的真金白銀。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林力夫拿出更直觀的成本對比表:“機械采收一畝花生成本約300元,人工采收則要800元,這中間近500元的差價,就是機械化給農戶帶來的純利潤,也是激發他們種植積極性的最直接動力。”他坦言,過去農戶不愿多種花生,核心是費力不賺錢。
收獲機作業的15畝花生地有個特殊身份——北堤村的復耕試驗田。
“這片地以前是撂荒地,沒人愿意種,今年初我試著用土地流轉的方式把它盤活,再配套機械化種花生,就是想探條路。”北堤村黨總支書記殷榮昌說,有了“鐵牛”幫忙,效率上去了,信心也足了。他計劃下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帶動更多村民加入,讓撂荒地變成“增收田”。
觀摩會為產業發展牽線搭橋
花生是博羅的特色農產品,已有300多年種植史。作為地上開花、地下結果的農作物,以往花生的種植與收獲等重點生產環節主要靠人工,具有播種慢、采收難、用工多、勞動強度大的特點。成本高、效率低,成為當地花生產業規模化的一大難題。
“機械化是必由之路。”林力夫介紹,近年來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錨定“花生耕種收全流程機械化”的目標,從細節處破局,選育適配博羅水土的花生品種,推廣培土、播種、收獲等農機,引入無人機飛防、施肥……一步步把機械化技術貫穿到種植、管理、收獲全環節,助推全縣花生產業擴面積、提單產、增效益。
“與以往推廣的農機相比,花生聯合收獲機種植能力已從傳統的一壟兩行提升至一壟五行。”林力夫介紹,這一升級,不僅意味著種植密度的增加和單產潛力的提升,還有效抑制田間雜草的生長,對花生的提質增產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此次觀摩會,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還特意邀請農業企業到場,為產業發展牽線搭橋。
廣東順苗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許繼成一邊觀看機械作業,不時與農機操作手及農戶討論。許繼成表示,后續將持續關注該聯合收獲機的長期作業表現,積極尋求與當地農戶開展花生合作種植的機會。“我們希望與當地村民和優質的農機服務商攜手,在博羅整合零散地塊,用機械化種出更多優質花生,農戶有穩定收入,我們也有優質原料。”許繼成說。
“觀摩會不是‘終點’,是產業鏈協同的‘起點’。”博羅縣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圍繞花生全流程機械化的目標,為廣大農戶提供良種、良機、良法等全方位支持,將械化種植技術這一新質生產力轉化為可見可觸的增產增收效益。
惠州日報記者盧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