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2015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到的一個重要發展戰略。2021年我市提出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鎮,作為推動我市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通過打造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探索“生產在農戶、基地在鄉村、加工在鄉鎮、流通在縣城、增收在農民”的鄉村經濟發展模式,把圩鎮建設成為鄉村治理中心、農村服務中心和鄉村經濟中心。 一、高位推動,強化政策支持和經費保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示范鎮創建工作,主要領導親自抓,經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審定并印發了《惠州市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創建工作方案(2021-2023年)》,在全市5個建制縣各選取1個鎮作為試點(惠城區汝湖鎮、博羅縣柏塘鎮、惠陽區良井鎮、惠東縣白盆珠鎮、龍門縣龍田鎮),壓實縣區為責任主體、示范鎮為實施主體的責任,統籌支持每個鎮1000萬作為示范鎮創建的專項財政補助資金。市農業農村局把示范鎮創建納入了鄉村振興重點推進工作,編制《惠州市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鎮創建工作實施細則》《惠州市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鎮項目財政補助資金管理使用方案》,規范示范鎮建設及資金使用,通過發展鄉村產業,做強一產、做優二產、激活三產,以點帶面,確保“一年初見成效、兩年基本建成、三年鞏固提升”,為鄉村振興提供示范樣板。 二、注重特色,產業示范帶基本形成 我市示范鎮以主導產業為核心,整合了從生產基地、加工、集散中心到休閑旅游的各功能點,初步形成了產業示范帶。共確定了絲苗米、甜玉米、茶葉等13個主導產業,主導產業種植面積112135畝,形成規模化種植基地74個,共35987畝,培育壯大了經營主體173個,帶動從事加工業的經營主體9個。汝湖鎮產業帶以“一心一環五區”連接了甜玉米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園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片區等功能點;良井鎮形成以圩鎮為中心,連接綠色生態農業種植和農業+旅游等多業態發展的“南帶”及以生態、科技、標準、品牌產業發展帶動農戶的“北帶”;柏塘鎮以茶葉為主導產業,形成了以圩鎮為加工流通、集散中心,連接了4個村茶園種植基地、綠色生態園區和紅色文化基地的產業帶;白盆珠鎮布局“二心三社四基地”,串聯起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帶,打造“兩茶一柑一沉香”特色產業;龍田鎮形成了以絲苗米為主導,以三黃胡須雞、蜂蜜、蘭花、茶葉、蔬菜為特色的“1+5+N”現代農業發展體系。 三、深度融合,瞄準加工流通文旅等發力 我市示范鎮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找準關鍵環節,挖掘糧食、蔬菜、茶葉等產業潛力,補短板、強弱項,謀劃建立加工核心區、集散中心。全市5個示范鎮主導產業綜合總產值達11.32億,相對各鎮農業總產值占比達34.9%。汝湖鎮主導產業之一甜玉米突出“1+2”模式,以大力發展加工彌補加工產能不足,推進深加工產品研發,穩定并提升原材料市場,聯動農戶發展規模化生產。良井鎮利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良好基礎,突出“1+3”模式,流轉土地10000多畝,穩定提升水稻、蔬菜的生產,大力打造“佳禾陽光田園綜合體”“六谷裕興農業公園”等農旅結合項目,延伸主導產業價值鏈。白盆珠鎮推進配套建設“農產品集約銷售中心”和“農產品分揀、包裝、倉儲物流中心”兩大工程,發揮鄉鎮加工產業的接一連三作用,完善產業鏈建設。柏塘鎮茶葉產業推動“1+2+3”業態模式,豐富產業鏈各個環節,制定柏塘山茶品牌的生產、加工標準,建立示范種植基地,以標準化生產解決種植散戶過多、價值不穩定的問題,并引入了浙江安吉、英德紅茶的策劃團隊,推動柏塘山茶產業、品牌的規劃建設。龍田鎮以省級絲苗米產業園、三黃胡須雞產業園加工區為核心,按照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研發、產業融合等全產業鏈條布局思路,打造加工、科研創新、生產示范、休閑旅游集聚區。 四、聯農帶農,攜手農民共享產業發展成果 我市示范鎮主導產業帶動農戶27135戶,參與率在30%以上,帶動農戶參與合作社或家庭農場8360戶,占比33.28%,帶動土地流轉44789畝,大力發展標準化、機械化生產,5個示范鎮農民人均年收入達3.03萬元,平均比當地水平高9.02%。如惠城區汝湖鎮帶動農戶8700多戶,創新發展功能型合作社,以合作社統籌農村資源,帶動土地入股、生產托管、訂單收購等聯農帶農模式;博羅縣柏塘鎮帶動農戶6000多戶,發展了“公司+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聯結方式,通過技術服務、產品收購、吸納就業等模式,引導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帶動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五、連線連片,美麗圩鎮建設初顯成效 自我市示范鎮建設啟動以來,各示范鎮迅速行動,結合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創建,按照“一帶一主題”“一村一特色”的原則,以“農業產業”為本、“美麗鄉村”為基、“文化傳承”為魂,重點挖掘現有優勢資源稟賦,打造惠城“七仙汝湖”、惠陽“懷安原鄉”、惠東“山湖毓秀”、博羅“百里茶香”、龍門縣“生態田園”等5條示范帶,形成初步連線連片效果,促進了美麗圩鎮建設,完成了風貌提升2927戶,道路提升84.5公里,污水處理設施41個,管網80.3公里,“四小園”建設1671個。
|